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45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docx

完整word小学四年级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题目

方阵问题培优专项训练

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亦叫乘方问题)。

方阵的基本特点是:

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四周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1]×4;

每边人(或物)数=四周人(或物)数÷4+1。

③中实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例1:

有一条公路长900米,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一根电线杆,可栽多少根电线杆?

分析:

要以两棵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标准.公路全长可分成若干段.由于公路的两端都要求栽杆,所以电线杆的根数比分成的段数多1。

解:

以10米为一段,公路全长可以分成

900÷10=90(段)共需电线杆根数:

90+1=91(根)

练习与作业

1.四年级同学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要排列成每行11人,共11行的方阵。

这个方阵里有多少同学?

2.用棋子排成一个6×6的正方形,共需用棋子多少枚?

3.有1764棵树苗,准备在一块正方形的苗圃(实心方阵)里栽培。

这个正方形苗圃的每边要栽多少棵树苗?

4.576人排成一个实心方阵,这个方阵每边多少人?

5.棋子若干只,恰好可以排成每边6只的正方形,棋子的总数是多少?

棋子最外层有多少?

6.在大楼的正方形平顶四周装彩灯,四个角都装一盏,每边装25盏,四周共装彩灯多少盏?

巧求周长培优专项训练

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了,但对于一些不是长方形、正方形而是多边形的图形,怎样求它的周长呢?

可以把求多边形的周长转化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例1:

如图13—1所示,求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与作业

1.下图的周长与长__厘米,宽__厘米的长方形周长相同,所以它的周长为__厘米(单位:

厘米)。

2.下图的周长可以看成一个长由__个1厘米的小线段组成,宽由__个1厘米的小线段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所以它的周长是___厘米。

3.求下列各图形的周长(单位:

厘米)。

①周长为__厘米。

 

逻辑推理初步培优专项训练

在有些问题中,条件和结论中不出现任何数和数字,也不出现任何图形,因而,它既不是一个算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几何问题。

也有这样的题目,表面看来是一个算术或几何问题,但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却很少用到算术或几何知识。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由此入手,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类问题我们称它为逻辑推理。

例1.一桩谋杀案中,两个嫌疑犯甲和乙。

另有四个证人正在受到讯问。

第一个证人说:

“我只知道甲是无罪的。

”第二个证人说:

“我只知道乙是无罪的。

”第三个证人说:

“前面两个证词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第四个证人说:

“我可以肯定第三个证人的证词是假的。

”通过调查研究,已证实第四个证人说了实话,请你分析一下,凶手是谁?

分析与解:

题目中条件较多,且四个人的证词有真有假,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抓住关键,由此入手进行有根有据的逐步推理。

本题的关键是:

第四个人说了实话。

因为第四个人说了实话,所以第三个人的证词是伪证,也就是说“前两个证词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是句假话。

由此可以断定,第一个和第二个证人都说了假话。

从而判断出甲和乙都是凶手。

练习与作业

1.有甲、乙两同学,其中一个人有奇数根铅笔,一个人有偶数根铅笔。

如果再给甲原有的铅笔数,再给乙原有铅笔数的2倍,他们俩共有铅笔数为偶数。

那么,甲同学原有铅笔数是__。

 

2.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其中丙同学比丁同学高,比戊同学矮;丁同学比乙同学高;戊同学比甲同学矮。

则最高的同学是__,最矮的同学是__。

 

3.有四种树的照片,它们是桃树、杏树、李树、梨树,生物老师将照片从1到4编了号,让同学们区分四种树,每人说出两个,学生回答如下;第一个学生:

2号是桃树,3号是李树;第二个学生:

1号是梨树,2号是杏树;第三个学生:

2号是桃树,4号是梨树;第四个学生:

4号是梨树d号是李树。

老师发现这四个同学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1号是__,2号是__,3号是__,4号是__。

平均数问题培优专项训练

一、平均数

二、加权平均数

例.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

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

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价钱,必须知道混合后的总钱数和与总钱数相对应的总千克数。

解:

①什锦糖的总价:

4.40×2+4.20×3+7.20×5=57.4(元)

②什锦糖的总千克数:

2+3+5=10(千克)

③什锦糖的单价:

57.4÷10=5.74(元)

答:

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5.74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练习与作业

1.A、B、C三人储蓄,A储了1240元,B比A少储70元,C比B多储50元。

求A、B、C三人平均储蓄额。

 

2.甲、乙二数的平均数是72,丙是18。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3.甲、乙的平均数是30,乙、丙的平均数是34,甲、丙的平均数是32。

求甲、乙、而三个数的平均数。

 

4.有A、B、C三个数,A与B的平均数是97,B与C的平均数为132,A与C的平均数为125。

问: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5.小刚参加我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

小刚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消去问题培优专项训练

例1.从图2-2中你能称出一只菠萝等于几只桃子的重量?

这样想:

根据

(1)、

(2),可推出1个梨的重量等于2支香蕉的重量;然后把(3)中的一个梨替换成2支香蕉,这样,(3)中就相当于1个菠萝等于2个桃子和3支香蕉的重量,又回想到

(2)中1个菠萝等于4支香蕉的重量,因此,2个桃子实际上是1支香蕉的重量,可推得1个菠萝等于8个桃子的重量。

例2.1头象的重量等于4头牛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又等于3匹小马的重量,而1匹小马的重量刚好与4头小猪的重量相同,那么1头象的重量等于几头小猪的重量。

这样想:

1匹小马刚好是4头小猪的重量,那么3匹小马等于12头小猪的重量,又1头牛相当于3匹小马的重量,也就是12头小猪的重量,因此4头牛等于48头小猪的重量,也就是1头象的重量等于48头小猪的重量。

练习与作业

1.美术小组第一天买了3盒彩笔和1支毛笔,付款4元4角4分,第二天又买同样的5盒彩笔和3支毛笔,付款7元9角6分。

求每盒彩笔和每支毛笔的价钱?

2.学校第一次买3只篮球,4只排球用了354元,第二次买2只篮球,3只排球用了252元。

问:

篮球与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甲求乙代买5千克酒、3千克酱油,按售价交给乙6.45元。

乙误买为3千克酒、5千克酱油.结果拿回2.10元,问每千克酒、酱油各多少元?

4、

4.王老师带了30元钱去文具店买钢笔和圆珠笔。

他买了3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后,剩下的钱再买2支圆珠笔还差4角.再买2支钢笔还差2元。

每支钢笔多少元?

行程问题培优专项训练

例2.小王、小张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4.8千米和5.4千米。

小李骑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0.8千米。

小王、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小李从乙地到甲地,他们三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5分钟后,小王又与小李相遇。

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多长时间?

分析:

为便于分析,画出线段图36-1:

图中C点表示小张与小李相遇地点,D点表示他们相遇时小王所在地点。

根据题意,小王从D点、小李从C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

因此,DC的长为

这段长度也是相同时间内,小张比小王多行的路程。

这里的“相同时间”指从三人同时出发到小张与小李相遇所经过的时间。

这段时间为

  1.3÷(5.4-4.8)×60=130(分)

  这就是说,小张行完AC这段路(也就是小李行完CB这段路)用了130分钟,而小李的速度是小张速度的2(=10.8÷5.4)倍,所以小李行完AC这段路只需小张的一半时间(65分)。

练习与作业

1.东西两地相距5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

甲、乙两车几小时后才能相遇?

2.甲站到乙站相距110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10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用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54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几个时后两人相遇?

4.甲、乙两工程队合修一条长935米的公路,甲队以每天45米的速度由西端往东修,乙队以每天40米的速度由东端往西修,6天后两队相距多远?

此工程共需多少天?

填补不完整的算式

数字谜是一类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解这类问题必须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特点,找出突破口,从而逐步简化题目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问题16.1在下面这个算式中,不同的文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文字代表相同的数字.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才能成立?

分析

(1)从“明”字入手.算式中“明+明=明”是本题的突破口.因为在0~9这十个数字中,只有0+0=0,所以:

明=0.即

(2)因为两个最大的一位数相加是18,只能向高位进1.因此:

分=1.即

(3)再由“是+是=10”可知:

是=5.即

(4)由“1+就=5”可知:

就=4.即

(5)由“非+非=4”可知:

非=2.即

练习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