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647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若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则a可表示胰岛,b可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可表示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C正确;

D、低温环境中,机体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3.如图表示A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B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时两神经元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

B.神经元A和B

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C.s处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神经元A和B产生兴奋

D.s处液体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

【答案】D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

【详解】A、兴奋时两神经元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

B、神经元A和B的动作电位是依次发生的,B错误;

C、s处为突触间隙,其中的神经递质与神经元B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神经元B产生兴奋,C错误;

D、s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D正确。

故选D。

4.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I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II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1处灵敏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II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根据神经节所处位置分析可知,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入神经,e为感受器。

【详解】A、Ⅱ是突触后膜,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兴奋不能逆突触传到1,故1处灵敏电表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

C、正常机体内,兴奋只能作用在反射弧的感受器上,且在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正确;

D、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到突触后膜内,D错误;

故选C。

【点睛】判断反射弧的组成时,可根据神经节所处位置或突触的传递方向(轴突-胞体或轴突-树突)分析相应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5.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

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

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be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是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外流的结果,A错误;

B.图1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所以不需要消耗ATP,而c-e段,Na+通道关闭,Na+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所以图2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Na+—K+泵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D正确。

6.下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3个突触

②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③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④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糖蛋白

⑤若将电流计连接在a、b两点,并刺激a、b间的中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突触是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综上分析,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详解】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①错误;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a点、后传到d点,因此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点,但能传到d点,所以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②错误;

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说明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③正确;

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糖蛋白,④正确;

若将电流计连接在a、b两点,并刺激a、b间的中点,则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到a、b两点,a、b两点同时兴奋,因此理论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⑤正确。

综上分析,③④⑤正确。

7.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

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GIP和胰岛素分别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属于机体的体液调节

B.人体口服适量葡萄糖后胰岛细胞的分泌量可能高于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

C.某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D.图中结构1~4是细胞膜上的受体,一种物质只能与其中的一种受体结合

分析题图:

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

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图中结构 

1~4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

【详解】A、据图可知,GIP和胰岛素分别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与注射葡萄糖相比,口服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能更高,原因是口服的葡萄糖在升高血糖的同时能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GIP,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正确;

C、结构3是位于胰岛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为细胞表面的正常结构,由抗体作用于正常细胞的正常结构所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图中1-4 

结构都表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但是由图可以看出GIP可以和1、4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血糖调节、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常见生活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8.如图是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甲~己表示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乙与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戊密切相关

分析图可知,甲是B细胞,乙是记忆细胞,丙是浆细胞,丁是T细胞,戊是效应T细胞,己是是记忆细胞,据此做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正确;

B、丙和丁分别能分泌抗体和淋巴因子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

C、过程②是抗体和抗原结合的过程,过程④是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的过程,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并且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乙与己细胞是分化的细胞,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

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乙与己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点,熟知免疫调节的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9.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

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

B.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直接被溶菌酶水解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

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详解】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a抗体,A错误;

 

B、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C错误;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因此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以重症肌无力为素材,结合发病机理示意图,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图示是为理解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正确的是()

A.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生长作用,则a为根,b为茎

B.若x表示HIV浓度,y表示细胞数量,则a为B细胞,b为T细胞

C.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D.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析曲线图:

曲线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

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

两者呈负相关。

【详解】A、根对生长素敏感,高浓度生长素对根起抑制作用,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茎,b为根,A错误;

B、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因此HIV浓度升高后,T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B细胞不会增加,B错误;

C、机体刚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C错误;

D、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物体呼吸作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1.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正确有几项(  )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⑤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⑧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A

三项B.四项C.五项D.六项

【答案】A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

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

使机体产热增加。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3、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激素,血糖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①错误;

②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母体产生的某些抗体,④正确;

⑤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⑤错误;

⑥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⑥正确;

⑦同种不同基因型个体器官移植后,由于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它们可以刺激相互的免疫系统,移植抗原诱发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都参与排斥过程,⑦错误;

⑧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⑧错误;

故选A。

【点睛】了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内涵,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2.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A和KT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效应不同

B.NAA可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

C.KT与NAA对主根生长具有拮抗效应

D.四组实验必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

(1)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及侧根数。

甲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KT能促进主根生长、抑制单株侧根数的增加;

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生长、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

乙丁组对比,说明KT对NAA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详解】A.甲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KT能促进主根生长、抑制单株侧根数的增加;

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生长、促进单株侧根数的增加,因此NAA和KT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效应不同,A正确;

B.甲组的主根生长度大于乙组,但单株侧根数却小于乙组,因此甲乙组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可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

C.拮抗效应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具体来讲是:

各个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对比四组实验结果可知,一定浓度的NAA单独作用能抑制主根生长,一定浓度的KT单独作用能促进主根生长,但NAA与KT联合使用时,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所以不能说明KT与NAA对主根生长具有拮抗效应,C错误;

D.实验温度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所以四组实验必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抓住柱形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处理后的各组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并且将实验组(乙、丙、丁)与对照组(甲)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由此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拮抗效应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3.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

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

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14.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入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

B.5~10年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引起的

C.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

D.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由题可知,λ=当年种群数量÷

一年前种群数量,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0-10年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种群数量减少,20-25年种群数量不变,,25-35年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0-10年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A正确;

B、5~10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C正确;

D、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导致鼠的性别比例改变,从而使出生率下降,也会使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15.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数值表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单位为kJ·

m-2·

a-1。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2%

B.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75kJ·

a-1

C.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分解者属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1、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即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3、能量流动的特点:

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反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能量传递效率=

×

100%。

【详解】A.第二营养级其他鱼类的同化量不知道,没法计算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800kJ·

a-1减去呼吸散失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没法计算,B错误;

C、乙的粪便属于甲的残渣,其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捕食食物链一般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16.如图所示为温特进行的研究某种促进生长物质的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