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57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docx

工程项目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物体打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对物体打击事故的防范,并对可能引起物体打击因素进行分析,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及时、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发生后的抢险救灾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为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采取应急响应、救援、恢复等措施的程序性文件。

本程序适用于地铁工程项目部的物体打击发生时采取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控制措施。

1.3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3.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件》(国务院令第393号);

1.3.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对493号);

1.3.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5-99;

1.3.6《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3.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1.3.8国家、行业、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和强制性条文、标准;

2、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经过对施工生产全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确认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作业活动和作业内容等因素。

物体打击危险因素表

序号

作业活动

作业内容

1

脚手架和安全网搭拆作业

立杆、大横杆、小横杆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2

集料平台无限定荷载标牌,护栏高度低于1.5米,没有密目安全网封严

3

非架子工操作

4

高处作业

外挑平台堆料超高、超重

5

模板安拆与存放

模板的支撑系统无设计计算或支撑系统不符合设计要求

6

物料提升装置安拆作业

楼层卸料平台两侧无防护栏杆或防护不严密

7

平台脚手板搭设不严、不牢

8

吊篮、平台无防护门或不起作用

9

防护门未形成定型化和工具化

10

地面进料口无防护棚或不符合要求

11

未按操作程序进行拆除

12

外用电梯按拆作业

地面吊笼出入口无防护棚

13

防护棚搭设不符合设计要求

14

每层卸料口无防护门或有防护门不使用

15

起重机械安拆、吊装作业

吊钩无保险装置

16

材料堆码放

楼层物料不按规定堆放

17

存放物料靠墙码放或堆放

18

物料堆放架搭设不符合要求

19

道桥施工作业

未安要求做安全检查

20

石方爆破方案不合理

21

爆破作业无安全指挥人员

22

未使用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品

23

道桥土石方作业

爆破作业不履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护及管理不到位。

哑炮未及时排除

24

桥涵预制安装施工作业

大梁吊点位置未按方案设置

25

未配备或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26

未定期对钢丝绳和锚具进行检查

27

臂杆及施工拼装范围外未设隔栅及警示标志牌

一旦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可能造成人员重伤,甚至发生死亡事件。

3、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按照“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资源共享,应急迅速”的基本方针,实行先近后远、先重后轻、先抢救后治疗基本原则。

4、组织机构及职责

4.1应急组织体系

项目部组成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经理任总指挥,经理任副总指挥,指挥长任安全总监,成员由施工技术部、工程质量部、安全环保部、设备物资部、计划合同部、综合办公室、财务部、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组织,各职能部门担负相应应急职责。

施工队组成应急小组,实行分级协作。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

(见附件2:

应急组织体系图)

4.2指挥机构及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重大风险的监控和应急准备、响应、救援、恢复、演练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工作。

施工队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对现场发生的安全事故实施应急救援。

4.2.1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事故发生状态,具体全面部署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快速有效实施;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迅速开展抢险救灾,救治伤员。

并对应急行动中发生的不协调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

(二)根据事故灾害发展情况,对危及到的周边单位和人员,及时指挥、组织疏散工作。

(三)密切注视安全事故控制情况,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做好信息处理,同时协调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四)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应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订和补充,确保应急救援预案不断得到规范和完善。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环保部。

4.2.2总指挥的主要职责

(一)全面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根据事故情况,决定应急预案的启动,组织力量,全面指挥、开展应急救援;

(二)负责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根据事故灾害与发展情况,决定停止初始扑救,紧急撤离等措施,依据事态扩展状况,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4.2.3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

(一)协助总指挥,具体负责应急响应救援行动。

向应急总指挥提出控制事故扩大的应急救援对策和建议;

(二)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迅速有效的组织现场应急救援行动,努力降低事故损失,减少事故影响;

(三)负责与企业外部应急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与沟通,协调救援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事故影响区域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4.2.4应急小组职责

项目经理部成立应急小组,设置指挥联络组、抢险救援组、技术支持组、警戒保卫组、安全疏散组、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善后恢复组等专业小组,指定组长及成员,设立办公地点及联系电话。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记录。

(1)指挥联络组:

负责事故监查与评估,做出正确判断,执行、传达救援命令,组织、指挥现场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落实现场重大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负责信息通报和联系,确保信息畅通,发布准确,反馈迅速;负责现场事故上报工作;

(2)抢险救灾组:

发生事故后迅速组织抢险队员实施抢险救急方案,进行抢险、抢救伤员,抢运物资。

及时报告抢险进展情况。

(3)技术支持组:

根据事故现场特点,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有效指导应急行动;提出抢险方案和避免事故扩大的应急措施;

(4)警戒保卫组:

发生事故后迅速与指挥联络组沟通、报告,了解告知事故发生原因及其他情况。

负责危险区域的警戒和现场治安保卫工作。

(5)安全疏散组:

负责现场危险区域人员的疏散与安置和现场周围重要物资的转移。

(6)医疗救治组:

负责现场伤员的搜救和紧急处理,并护送保管员到医疗抢救点或附近医院救治。

(7)后勤保障组:

负责组织应急物资和器材、设备的供应,组织协调车辆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

(8)善后恢复组:

负责事故善后处理,负责救援结束后现场清理及生产恢复工作。

5、预防与预警

5.1危险源监控

5.1.1安全环保部负责重大危险源信息的收集、评价、分析、处理,建立生产安全事故监测、预警等应急机制和应急系统。

5.1.2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规定,做好本单位事故预防工作,防止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分析重点监控信息并跟踪整改情况,报项目部安全环保部备案。

5.2预警行动

针对生产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突发紧急事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工作,当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时,以隐患整改通知、通报等形式传递预警信息,并责令责任单位立即进行隐患整改,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督促消除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实现事前预防、降低损失目的。

6、信息报告程序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发生死亡、重伤或重大经济损失事故时,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或事故单位负责人应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及工程详细名称;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四)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五)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六)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七)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时间。

(2)事故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的扩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录像、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封存内业资料,为事故调查提供原始资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谎报。

(3)当自有应急无法保证控制事态发展时,应寻求外部支援。

(4)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电话:

7、应急处置

7.1响应分级

按安全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级。

当达到预案应急响应条件时,事故单位应启动本预案,并根据事故等级及时上报。

7.1.1Ⅰ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人以上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重伤的事故;

②需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其他事故。

7.1.2Ⅱ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3-10人重伤事故;

②发生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

③需要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其他安全事故。

7.1.3发生Ⅲ级(3人以下重伤、其他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的安全事故,由事故单位按其编订的应急预案启动。

项目部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工程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有关人员演练,熟悉、掌握预案要求和相关措施,并根据现场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

7.2响应程序

7.2.1应急响应流程

应急响应流程分为:

接警通报、判断、应急启动、指挥控制、应急响应、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图

 

7.2.2应急响应行动

Ⅰ级响应行动

①发生Ⅰ级事故及险情应由项目部立即上报公司,公司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公司级应急预案,通知指挥中心有关成员,组成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就有关重大应急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并将有关情况向集团公司汇报。

②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③当出现救援人员及现场人员有可能受到伤害的紧急情况时,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宣布应急避险命令;当救援困难,事故有进一步扩大等紧急情况出现时,应扩大应急相应程序,请求外部支援。

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①Ⅱ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负责启动,并向公司报告。

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前往事故地点,指挥现场应急救援,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信息发布、治安保卫、事故调查等应急救援工作。

③集团公司报告有关事故正理进展情况。

Ⅲ级响应行动

发生Ⅲ级以下应响应的安全事故,由项目部按其制订的应急预案启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社会影响。

在救援过程中,要考虑伤者及伤者的朋友和亲属的心理感受,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抚慰,把事故发生后主要采取的救治措施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向其做简单明了的交待,避免情绪过激影响救治人员的正常工作。

7.3处置措施

7.3.1当施工现场发生物体打击事故时,目击者应高声呼救,并拨打应急电话通报项目经理,同时通知附近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迅速赶到出事地点,对事故情况迅速做出初步判断,除临时承担指挥应急抢救工作外,应迅速通知项目经理及相关人员、现场救护员马上赶到事发地点;电话通知时,应准确的说明事故地点、时间、受伤程度和人数。

7.3.2项目经理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赶到现场或紧急授权应急小组其他领导负责救援工作,并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治;应急救援负责人应根据物体打击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救援措施。

(1)如物体打击事故导致人员大出血、昏迷、不能行动等严重情况时,应急负责人应拨打120支援,避免延误救治时间;

(2)如物体打击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较轻,且受伤者能自由行动时,应急负责人应要求受伤者不能乱动,应在原地坐下由现场医疗救护人员进行检查,如情况不严重,则由现场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治疗或由现场医疗救护人员陪同送到医院再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如情况较重或物体打击是可能引起内伤的情况,应果断送往医疗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3)如出现物体打击的受伤者倒在危险部位或掉到危险部位自己不能行动等的情况时,项目应急小组要先把受伤者转移到便于救治的地面、楼面或其它安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救治,避免救治过程中发生二次事故。

7.3.3应急负责人在物体打击造成重伤或死亡的严重事故时,应及时指派项目警戒组组长迅速对现场进行警戒、疏散现场闲杂人员,并维护秩序。

发生物体打击的区域的所有作业要马上停止,并由相关的施工员或相应的班组长带作业人员离开作业面,以班组为单位有序的从楼梯或脚手架的安全通道上撤到地面,不得在现场围观或逗留。

7.3.4现场应急救治措施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医疗急救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理。

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在能正常进行救治的地方,医疗急救组应马上投入治疗;如果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在无法进行急救的地方,应先指导救援人员按正确的方法尽快把伤者转移到安全平台上进行急救。

120赶到后,现场急救组要尽量配合120医生进行急救,由医疗急救负责人把伤情、已经采取的措施向医生做简短而明了的介绍,以便120医生能尽快了解情况,快速而有效的做出急救决策;

(2)物体打击事故的现场紧急救治时,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另外也应对颅脑损伤、骨折和出血等情况进行处理:

①如受伤者处于休克状态,要让其平卧、少搬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让其苏醒;同时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②如物体打击造成颅脑损伤,受伤处于昏迷状态则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昏迷者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③如物体打击造成骨折,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④如出现血流严重时,应想办法进行止血,避免流血过多引起生命危险。

7.4应急过程中避免二次伤害的措施

(1)如果物体打击造成钢筋、钢管等插入身体内部;现场不能擅自将异物拔掉,只能做清洗伤口或止血等简单处理,应等120到来后,由医院医生进行救治,避免现场处置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2)事故现场要有专人维持秩序,特别是在高处发生的物体打击事故,禁止施工人员围观,防止人多杂乱,引起围观人员工救援人员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第二次伤害;

(3)如果物体打击出现在高处位置,救援人员首先要把伤者按正确的方法搬到安全的地方再进行下步救治,防止伤者或救援人员在不安全的平台上救治时引起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等第二次伤害;

(4)如果处在不宜施救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由身体强壮的救援人员进行搬运,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

避免搬运不当引起伤者的第二次伤害和救援者的伤害。

(5)事故发生后,要防止受伤者的亲属或朋友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伤者进行搂抱、翻转或晃动等动作,避免动作不当引起骨折、窒息等二次伤害。

7.5应急心理辅导

(1)在救援过程中,要对伤者的朋友和亲属进行心理抚慰,主要把事故发生后主要采取的救治措施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向其做简单明了的交待,并征求其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合理的意见给予采纳,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避免情绪激动影响救治人员的正常工作;

(2)事故发生后,要注意伤者的朋友和亲属的情绪变化,如果受伤严重,伤者的朋友和亲属有可能对事故的肇事者产生怨恨心理,这时要有专人对这些人进行心理抚慰情绪不能过激,避免这些人员对肇事者进行围攻,从而发生二次伤害事故的发生。

(3)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要对伤者进行心理安慰,特别是对可能受伤后后致的人员要重点关注,要对其进行鼓励,使其树立信心,配合医生的救治工作;

(4)如果伤者住院,单位领导要派人经常探视,派伤者的亲友进行照顾;特别是因伤致残的情况,更要对伤者和伤者的亲属进行安慰,要他们配合治疗,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8、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根据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应急救援物资在施工现场配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协调好社会资源,以保证应急状态时的调用和扩大应急之需。

8.1常用物资装备:

(1)抢险工具:

铁锹、撬棍、电工工具、气割工具等。

(2)抢险用具:

安全带、安全绳、梯子、应急灯、对讲机等。

(3)医疗器械:

消毒用品、急救物品(创口贴、绷带、无菌敷料)、各种不夹板、担架、止血带、氧气袋等。

8.2社会应急资源:

救护车、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汽车起重机、发电设备等。

9、应急结束

当事故已得到控制,不再扩大发展,伤员已得到相应的救护,现场险情已排除,现场经检测没有危险,现场救援工作视为结束,此时可以由指挥中心发布指令,解除紧急状态,并通知相关单位或周边社区,事故危险已解除。

事发单位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取证、事故调查和事故原因分析,写出事故报告,拟定纠正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10、应急恢复

应急结束后,经批准,事故责任单位应组织现场清理,尽快恢复生产,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11、检验与更新

应急预案检验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以及响应过程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检验测试的方法有桌面推演,计算机模拟,功能性演练和现场实际演练。

演练应做好记录。

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后,应根据测试结果对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找出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中存在的修复,更新,改进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使之完善。

12、发布与实施

本《专项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