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88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6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docx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宣汉县“十二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宣汉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

 

第一章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的加工业销售收入大都是农业销售收入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在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30%;发达国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五倍多,而我国还不到五分之一。

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副产品加工业中占有最大比重,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食品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工贸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现以食品加工产业为例,分析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分类及发展现状(数据以2010年为准)

1.食品加工产业分类

食品加工产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所含门类非常广泛。

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等五个部分,各部分的细类见表1。

表1我国食品行业分类

主类

细类

食品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蛋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加工盐业

食品制造业

糕点及糖果制造业、制糖业、罐头食品制造业、食品添加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饮料酒制造业、酒精制造业、无酒精饮料制造业、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烟草烘烤业、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采盐业

盐加工业

2.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从“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尽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我国食品工业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

2010年11月5日,“中国食品工业进出口形式发布会暨中欧食品企业推介交流会”在黄圃镇格兰仕研发中心顺利举行。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在会上公布:

(1)2010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销售收入4491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圆满完成国家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定的发展目标。

前三季度食品工业增加值实际同比增长13.9%,食品工业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轮驱动下,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工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2)食品工业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基础行业,2010年1~9月食品行业从业人员631.3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5%。

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4080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900家,增长10.57%。

全行业完成销售销售收入44057.71亿元,同比增长26.51%,占全国工业比重8.93%。

食品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09%,高出同期全国工业0.43个百分点。

(3)消费者购买力提高,消费信心增加。

食品市场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粮食等主食的消费比重下降,而高营养、高蛋白的肉类、水产品的消费明显上升。

食品市场消费更加突出健康、安全、自然、绿色的理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充满发展的机遇和先机,生产总量将进一步扩大,食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4)2010年第四季度,食品工业持续良好运行。

第四季度是食品工业的销售旺季,除大宗食品(如粮、油、肉、乳、菜、水产品等)的稳定需求外,涉及假日产品的白酒、葡萄酒、糖果、休闲食品等生产消费将大幅度上升,食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销售旺季。

全年完成现价销售收入5.8~5.9万亿元,可比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速14%~15%。

全行业经济效益稳定上升,全行业全年可实现利税8500亿元,利润3600亿元,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约6.5%。

由以上分析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食品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4%,“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率接近20%,且我国工业食品将由目前的20~30%提高到40~50%。

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3.四川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紧紧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着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2010年四川省食品加工产业状况如下:

(1)总量效益双双高速增长。

2010年,全省1932户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达到1080.40亿元,同比增长30.09%,增幅比全省工业高出8.9个百分点,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跃上3000亿台阶,分别达到3095.93亿元、3056.65亿元,同比增长30.91%、32.14%,其中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增幅位列全国第二,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比全省工业高出7.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14.64亿元,同比增长30.69%,其中利润198.36亿元,同比增长38.41%,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工业5.5和4.7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规模排位超过江苏省,跃居全国第四位。

全省食品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3760亿元,增长23%;利税489亿元,增长18%;其中利润234亿元,增长18%。

(2)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增强。

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主营业务收入占17.79%,工业增加值占17.47%,利税占23.80%,利润占21.83%,从业人员占11.99%;食品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3.11%,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比排位第一的装备制造业少125.89亿元,但食品工业利税已超过装备制造业115.67亿元,食品工业已成为全省“7+3”产业中的“第一利税大户”。

(3)重点行业作出突出贡献。

从工业销售收入看,2010年,食品工业五大类排序依次为:

农副食品加工业,1516.54亿元;饮料制造业,1028.71亿元;食品制造业,366.52亿元;烟草制品业,147.98亿元;采盐业,36.18亿元。

其比重分别为48.98%、33.23%、11.84%、4.78%、1.17%。

以工业销售收入增幅排序依次为:

食品制造业,40.88%;采盐业,36.78%;饮料制造业,31.39%;农副食品加工业,30.26%;烟草制品业,12.83%。

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饮料制造业对全省食品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113.58亿元,占全行业总额57.23%,是全省食品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从小类行业看,白酒制造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一枝独秀。

232户规模以上白酒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5.89亿元,同比增长34.70%;实现利税167.25%,同比增长34.23%,其中利润94.46%,同比增长44.56%。

三项指标增幅分别同比提高6.7、18.5和30.3个百分点,跨越发展态势十分明显。

四川白酒产量和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白酒业比重分别达到22.06%和34.02%,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4)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从工业销售收入看,2010年,21个市州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有14个市州增幅超过全省平均增幅,10个市州增幅超过40%。

增长幅度最大的前五位,分别为甘孜州(206%)、攀枝花市(166.47%)、阿坝州(64.47%)、巴中市(51.96%)和雅安市(50.77%)。

从绝对量看前五位,分别为成都市(657.05亿元)、宜宾市(382.19亿元)、泸州市(295.67亿元)、南充市(206.56亿元)和资阳市(204.36亿元),这5个地区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之和占全省食品工业总额的56.39%。

成都市继续保持了均衡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增幅分别达到22.36%、20.19%和18.5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制造四大行业销售收入全部超过百亿元,有利拉动了全省食品工业增长。

宜宾、泸州两市坚持突出白酒主业,推动白酒业加快发展。

两市全年白酒业共完成主营业收入634.56亿元,实现利税137.48亿元,利润82.49亿元,分别占全省白酒业总额的79.73%、82.20%和87.33%,向建设全国性白酒基地迈出坚实步伐。

资阳市以四海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以肉类、粮油加工为主导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7.15亿元,成为全省仅次于成都市的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广元市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以食品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全茅。

其中,达州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64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6.91亿元,同比增长35.93%;产品销售收入78.86亿元,同比增长33.8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83.53亿元,同比增长35.29%;利税总额3.58亿元,同比增长73.53%;其中利润总额达1.81亿元,同比增长70.17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在全省21个市州排名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十四位。

(5)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

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1932户,新增446户,净增152户。

新增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95亿元,利税23.99亿元,利润14亿元,为全省食品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73户(其中新增131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30.12亿元,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82.77%。

其中10亿~50亿企业32户(新增10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9.20亿元,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18.95%。

五粮液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泸州老窖集团达到94亿元。

全行业户均资产达8699.13万元,同比增长7.60%。

(6)县域食品工业蓬勃发展。

食品工业在壮大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县域食品工业已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撑。

2009年,全省共143个县市区分布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覆盖率达79%。

49个县市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亿元以上,其中宜宾市翠屏区、成都市龙泉驿区、泸州市江阳区超百亿元。

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的全省23个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46.56亿元、利税124.91亿元、利润74.78亿元,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总额的34.24%、30.12%和37.70%。

二、我国食品加工产业与国际上的差距

在国际上,食品工业与人口、环境、能源一起被列为当今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战略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全球食品年营业额高达2.7万亿美元,超过汽车工业、航天工业、新兴信息工业而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把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其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所创造的价值均位于各工业行业的前列,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例如,日本的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占其工业销售收入的15%。

食品行业的劳动就业人数多,如在美国占到总人数的25%。

表2、表3分别列出了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以及部分国家农业与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非常高,我国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地区。

表2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食品工业销售收入

国家或地区

美国

欧洲

日本

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亿美元)

6000

4000

2500

表3部分国家农业与食品工业销售收入比

国家

英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荷兰

中国

销售收入比

1:

3.0

1:

4.0

1:

1.8

1:

2.4

1:

4.0

1:

0.55

发达国家农业与食品业的比值都较低,而我国农业与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比却相当高,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工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欧美等国家的水平相比,至少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还可以再翻几翻。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如果到2020年,我国农业销售收入与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

1,我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就可能与农业销售收入一起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大产业;如果二者之比达到1:

2,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超大型产业。

发达国家轻工业加工的食品占饮食消费的80~90%,而我国只有25%左右。

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产后损耗严重

我国果蔬产量虽然很高,但主要是以鲜销为主,加工只占很小份额,鲜销又受到储藏能力、储藏技术水平限制,损耗很大,一般高达25~30%,比发达国家5%的损耗大得多。

粮食产后损耗也高达10%以上,比发达国家2%的损耗高出5倍以上。

此类损耗的根源则在于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

2.缺乏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农产品加工要求有专门的品种和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基地,才能保证加工品的质量。

国外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

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基地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要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

国内长期的直接消费需求,使得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差

我国粮食、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但大多农产品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入市场,深加工比例非常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就更少了。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擅于从环保、经济效益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如美国可以将玉米加工成几千个产品。

而我国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每年就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等可利用,这些资源目前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

4.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工业基础差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之多,居世界各国之冠,但加工企业规模过小,无力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落后的技术和落后的装备,很难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如国外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的小机组;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我国啤酒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4万吨/年;制糖行业平均日处理甘蔗约为1500吨左右,大大低于6000吨的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5.农产品加工设备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

只有如此,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平均落后20年左右。

发达国家无论技术简单还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门类都较为齐全,产品系列依市场需求而生,成龙配套。

而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单机多,成套流水线少。

通用机型多,对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和包装缺门多。

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

主机多、辅机少。

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企业,重生产而轻研发,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且真正从事研究开发人员为数更少。

三、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产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及其深度利用技术开发,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日本的稻谷加工技术,瑞士的制粉技术,欧美的油脂精炼及副产物精细化工产品制取技术等均称雄于世。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化经营水平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已实现了食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飞利浦-英里斯和英国荷兰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

2.农业企业化经营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加工产业的细胞和载体,在农业一体化经营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

如美国,绝大多数农户就是企业员工,农户的主人就是农场主,或叫农业企业家。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模式,是“企业+企业+企业”,即由一系列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从事不同的经营环节。

美国农业企业(农场)大致可分为只经营种植业或养殖业单一品种的专业型和经营多种或种、养结合的混合型两大类,其中专业型占95%以上。

美国不仅完成了农业企业化,而且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的专业化。

3.加工技术与设备高新化

近年来,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无菌储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设备等已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如美国FMC公司利用膜分离技术,把橙汁浓缩到60°Bx以上,既降低了能耗又保证了产品的色香味,而一般分离只能把橙汁浓缩到25~30°Bx。

日本利用超高压技术,生产出与食品原料相同色、香、味的产品。

美国的压力气调保鲜技术,在5℃下,可使莴苣保鲜期长达12个月。

4.投入比例越来越大

由于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加工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巨大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益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

在发达国家与销售收入相对应,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农业的投入。

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5.资源利用趋于综合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利用棉籽饼粕提取棉籽蛋白,用做饲料添加剂和生产抗生素药品的氮源。

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柠檬酸,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6.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更完善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系列规范。

国际上对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各国都为食品的营养、卫生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第二章宣汉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概况

一、农副资源概况

宣汉县是农业大县,盛产粮食、油料、茶叶、食用菌、葛根、黄牛、生猪等系列农副产品资源;是全国黄牛、茶叶、水稻、油菜、白肋烟商品生产基地;是全省奶牛、生猪、速丰林、木本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农副资源十分丰富。

1.种植类农副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42.6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9万公顷,林地面积22.6万公顷。

主要农作物包含10个科,24个品名,288个品种。

其中粮食作物147个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为主;经济作物141个品种,主要有油菜籽、烟叶、芒麻、棉花、甘蔗、花生、芝麻、黄花等。

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9.35万吨。

其中:

水稻种植面积达49.2万亩,产量为20.4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玉米种植面积达27.2万亩,产量为15.5万吨,主要分布于东乡、清溪、南坝等乡镇;小麦种植面积达19.6万亩,产量为5.2万吨,主要分布于东乡、南坝、胡家、下八等乡镇;红苕种植面积达18.5万亩,产量为5.3万吨,主要分布于南坝、下八等乡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6.8万亩,产量为10.3万吨,主要分布于南坝、峰城、新华等乡镇;大豆种植面积达7.2万亩,产量为0.8万吨,主要分布于东乡、南坝、峰城、芭蕉等乡镇。

此外,油料种植面积达47.1万亩,产量为8.1万吨,主要分布于清溪、南坝、芭蕉等乡镇;茶叶种植面积达4.3万亩,产量为0.25万吨,主要分布于土黄、漆碑、樊哙、茶河等乡镇;瓜果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量为3.7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0.4万亩,产量为50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烟叶种植面积达4.4万亩,产量为5704吨,主要分布于峰城、厂溪、茶河等乡镇。

粮食、油料、烟叶、茶叶产量分别居达州市第二位、第一位、第一位和第二位。

此外,宣汉县还是四川省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地产药材品种较多,据普查统计,全县可供药用的中草药达990多种,尤以黄连、厚朴、黄柏、杜仲、天麻、麝香等名贵中药材的历史悠久。

201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万亩,产量为1139吨,主要分布于龙泉、峰城、新华等乡镇。

2.养殖类农副资源

2010年宣汉县养殖业销售收入达26.1亿元,占农业销售收入的43.4%。

全县猪、牛、羊、禽存栏数分别为87.6万头、21万头、22.4万只、580.4万只,出栏数分别为111.9万头、13.4万头、35.8万只、1096.8万只,肉类总产量12.6万吨,禽蛋产量1.2万吨;存栏能繁育母猪6.8万头,占生猪存栏数的7.8%,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35.4%,规模养殖户达1376户,建成生猪、肉牛、肉羊等养殖小区3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8家,带动农户2012户和1274个规模养殖基地,饲养畜禽5.8万头(只)。

取得无公害畜产品基地3个,黄牛杂交改良率达46%,生猪三元杂交率达68.5%。

现有奶牛存栏9826头,牛奶年产量1.25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35.2%。

其中,猪肉产量居全国百强产肉大县第39位,生猪存栏数居全省第12位,牛出栏数居全省第2位,牛存栏数居全省第8位、达州市第1位,羊出栏数居全省第18位、存栏数居达州市第1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18位。

因此,2007年、2008年宣汉县连续两年被财政部、农业部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09年宣汉县被列入全国生猪优势区域规划县。

宣汉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簏,渠江上游,境内河流纵横,塘库遍布,有前河、中河、后河及三河汇流后的州河,4条主河流和20多条支河流及众多溪流,河流总长505公里,河流面积68980亩。

另有山坪塘8576口,水域面积28400亩;水库87座,水域面积7600亩;微水池13884个,水域面积1000亩;培育池500亩;宜鱼水田10万亩。

共有各类水面20余万亩,为水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0年全县生产调运各类鱼苗30000万尾、鱼种19500万尾;发展塘库养鱼36000亩,稻田养鱼71500亩,网箱养鱼6000m2,水产品产量22000吨;渔业销售收入2.3亿元,渔业经济销售收入达到2.45亿元,渔业销售收入已占全县农业销售收入的5%。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概况

宣汉县虽是农产品资源大县,但农产品资源转化严重滞后,已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近几年来,全县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商品规模,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和重点培育,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生产能力。

宣汉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资源供给与生产能力的对比如表4所示。

表4宣汉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资源供给与生产能力的对比

资源名称

加工企业(个)

2010年供给总量

生产能力

肉牛

6

13.1万头

1.5万头

肉猪

3

111.9万头

10万头

稻谷

15

20.4万吨

10万吨

牛奶

1

1.25万吨

5.5万吨

茶叶

9

2554吨

1200吨

玉米

/

15.5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