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69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为了增加对自我的肯定。

心理学家罗宾·

邓巴认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

能打听到小道消息,证明了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

当然,客观上八卦也是宣泄情绪的需要和亲密交往的需要。

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新闻的时候,人们的脑细胞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

内啡肽是人类大脑释放的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物质,有麻醉和兴奋的作用,所以也常被称为人体自然生成的“鸦片剂”,用来帮助减压、镇痛,同时让人产生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也就是说,适当的八卦有利健康。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者。

八卦是一种自然的交流方式,让压力有了出口,宣泄了情绪。

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得到倾诉的人来说,和朋友一起八卦是释放压力的好机会;

八卦还是一种无需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没有思维负担;

如果女性经常和人聊天八卦,可以增加体内黄体素,使心情更愉快。

也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待八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环境。

如果家长开明,家庭教育环境宽松,这类人长大后接受八卦的能力就较高,也可以轻松地与人交流比较负面的如离婚、婚外情一类的八卦谈资。

反之,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则不太能接受这类谈资,更不易接纳此类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心理冲突就比较严重。

适当八卦、接纳八卦,人们心理的抗压性会逐渐提高。

八卦是人类好奇的一大表现,不应对其捆绑任何道德枷锁,只要八卦不过火,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选编自2015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八卦上,即使不善言谈的人,实际上每天都在参与八卦。

B.多年来,在著名的天涯社区,点击量居高不下的娱乐八卦版块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娱乐论坛之一,这可以看成是八卦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明证。

C.关于“八卦等于小道消息”这一概念的起源,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香港记者将其使用于明星照片上,与现在普遍使用的马赛克相当。

D.八卦成为神聊和小道消息的代名词晚于它作为专用术语出现的时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节目时,常常会让人们心情放松,产生幸福、快乐的感觉。

B.自然的态度表达需要,是人们热衷于八卦的首要因素。

因而,人们真正想八卦的只是对客观事件的态度或者看法,而非事件本身。

C.不是单纯的客观叙述,而是加入了人们各种猜想和看法,这类小道消息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了八卦。

D.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待八卦的态度。

如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不易接纳离婚之类负面事情的发生,因而不愿意接受这类谈资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教授弗兰克·

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可以获取信息,进而帮助人们获取资源,所以它可以作为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存保证和发展保障的方法与手段而存在。

B.心理学家罗宾·

邓巴提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

这也证明了八卦者相对而言,更能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C.八卦可以通过创造出的共同话题使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变得亲密无间,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促使他们成为朋友。

D.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

贝姆认为,互相分享消息的“闲聊”,可以使人们觉得彼此在同一个“圈子”里,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促进群体团结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家书楼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

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

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

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

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

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

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

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

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

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

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

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

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

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

“聚会败家,已成定局。

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

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

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

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

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

“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

”郝伯力冷笑道:

“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

“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

”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

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

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

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敗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

“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

”郝伯力叹道:

“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

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

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

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

”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

“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

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

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

“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

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

“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

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

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

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

“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

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B.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

C.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

D.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

5.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突围

张华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

“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

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

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

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

先生宋蓬山训斥道:

“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

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

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

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

这令张謇大开眼界。

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

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

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

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

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

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这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

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

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闭,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的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

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

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

”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

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命运不济,科举之路非常坎坷。

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D.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E.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8.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

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10.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请对此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

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

祖贵丑,平州刺史。

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

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

“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

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

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

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

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

“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

“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

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

”悦惶惑,计无所出。

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

“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

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

”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

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

夜,弼乃勒所部云:

“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

”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

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

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

悦由此遂败。

太祖谓弼曰:

“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

”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

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

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

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

即下文的太祖。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B.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C.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D.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

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C.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下文“加通直散骑常侍”中的“加”与之用法相同。

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辟”等。

D.秦州,地名。

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出名门。

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

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

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

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

(2)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⑶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

⑸故曰:

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

【1】耿:

微明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5.“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

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如图为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哪些启发?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评论。

“爸爸,为什么刚才吃饭的地方旁边的那一桌人声音那么大啊?

“那是因为他们比较开心吧。

“那为什么你和我说话要那样小声说呢?

“一个人心里不能总是装着自己,要考虑到身边还有其他人。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到什么,却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么。

对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感触?

综合以上内容和寓意,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一个角度,表明观点,并围绕观点进行评论,50字左右。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媒体的进入门槛看起来虽降低了,但自媒体只要遵循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就能完成历史使命。

好的内容是自媒体获得广泛而长久支持的最终保障。

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影响力大但却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大号,就能给我们敲响警钟,就会产生好的内容。

可以预见,只要在这场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就会到来。

①媒体遵循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完成历史使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

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②结论和原因不超过30字。

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1)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