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704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59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气压的观测;

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风的观测;

相对湿度的观测;

凝结与降水的形成;

怎样看天气预报;

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图与天气形势;

不同物质的比热;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与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对流层的特点;

探究对流的形成;

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风的形成;

目测风向、风速;

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

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简单的天气预报;

比热的概念;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

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

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

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

电流的测量;

电压的测量;

电阻的相关因素;

欧姆定律;

电路连接。

电压的概念:

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

电路连接的计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

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月日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9月2日-9月8日

始业教育1

1.1地球上的水 

 

 

2

1.2水的组成 

1

1.3水的浮力 

5

2

9月9日-9月15日

1-3节复习检测2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3

9月16日-9月22日

1.5物质的溶解 

4

中秋放假一天

4

9月23日-9月29日

1.6物质的分离 

1.7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2

4-7节复习检测1

5

9月30日-10月6日

国庆放假

6

10月7日-10月16日

4-7节复习检测1

第一章复习、考查2

2.1大气层1

2.2气温1

7

10月14日-10月20日

2.3大气的压强3

1-3节复习检测2

8

10月21日-、10月27日

2.4风和降水1

2.5天气预报1

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

9

10月28日-11月3日

2.7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1

4-7节复习检测2

第二章复习、考查2

10

11月4日-11月10日

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

3.2人体的激素调节1

1-2节复习检测2

11

11月11日-11月17日

期中复习考试

12

11月18日-11月24日

3.3神经调节2

3.4动物的行为1

3.5体温的控制1

3-5节复习检测1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第三章复习、考查2

4.1电荷与电流2

14

12月2日-12月8日

4.2电流的测量1

1-2节复习检测2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2

15

12月9日-12月15日

4.4变阻器1

4.5电压的测量1

3-5节复习检测2

机动课1

16

12月16日-12月22日

4.6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

4.7电路分析与应用2

6-7节复习检测1

17

12月23日-12月29日

第四章复习、考查2

机动课2

18

12月30日-1月5日

第一章总复习2

第二章总复习2

元旦放假一天

19

1月6日-1月12日

第三章总复习2

第四章总复习3

20

1月13日-1月19日

期末模拟考检测复

各个章节教案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课题:

1.1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态和___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

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

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

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

(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

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

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A.海洋水B.陆地水C.冰川水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A.青蛙B.水母C.人体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____态、____态和____态,分布于____、____和____中,形成____水、____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____、________、____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____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____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1.2水的组成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1课时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

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

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0℃沸点100℃

思考:

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

答:

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

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

见书P7

②实验现象:

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

V负≈1: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

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

负极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

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附加:

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

V(H2):

V(O2)=2:

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氢气=0.09gl,ρ氧气=1.43gl)

提示:

ρ氢气=0.09glH2质量:

O2质量=?

ρ氧气=1.43gl

氢元素质量:

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

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启示:

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

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

 A.铁管热胀冷缩    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

(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

(5)H2(6)2H(7)2O2(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1.3水的浮力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3课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

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

(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

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

※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F‘。

(条件:

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

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

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

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

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

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

如何测?

利用图1-45的实验器材,讨论: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5)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

物块的重

G

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

物块排开水的体积

V排水

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F浮=G-F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得出结论】F浮=G排水【推广】F浮=G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F浮=G排水=ρ液gV排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