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30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x

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二〇一〇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

二〇一一年三月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

  

(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

  (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

  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

  三、国际贸易明显回暖

  四、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

  

(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

  

(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

  (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

  五、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

  

(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

  

(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

  (三)2011年全球有望迎来更稳固复苏

  (四)加强全球政策协调,维持可持续复苏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

  一、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和格局

  

(一)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上升

  

(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三)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全球债券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

  (四)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回升,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

  (五)伦敦、纽约是世界黄金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黄金交易量上升

  (六)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保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

  二、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

  

(一)美元对欧元、英镑先强后弱,总体走强,但对日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较大

  

(二)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下降

  (三)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

  (四)全球主要股指走势分化

  (五)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

  (六)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品种价格创阶段或历史新高

  三、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二)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

  (三)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

  (四)加强对冲基金监管

  (五)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六)改革薪酬制度

  (七)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

  第三部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期货市场

  (四)外资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五)外资对境内上市企业的并购情况

  (六)外资对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三)中资企业参与境外期货市场的情况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五)社保基金继续增加对外投资

  (六)境内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二)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附录: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专栏

  专栏1.1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

  专栏1.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专栏1.3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

  专栏2.1低碳金融

  专栏2.2商品指数及指数化投资

  专栏2.3中国金融管理当局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专栏2.4金融消费者保护

  专栏3.1全国银行间市场推出贷款转让交易

  专栏3.2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新进展

  专栏3.3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不平。

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在风险与冲击中继续复苏,通缩风险逐步缓解,但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美国和日本继续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

美、欧、英、日央行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但同时也面临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多国中央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结构性通胀风险。

  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将继续拉动全球复苏,各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基础更加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

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资本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为进一步巩固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各国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或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时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改变全球经济不平衡运行的基础。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

  

(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10年的美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但增速有所放缓,在个人消费支出增速有所提高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商品和服务逆差继续扩大。

2010年各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7%、1.7%、2.6%和2.8%,全年增长2.8%。

尽管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长更为迅猛,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全年贸易逆差5157亿美元,比上年扩大1293亿美元。

美国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继续在高位徘徊,表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美国失业率先是从1月份的9.7%升至4月份的9.9%,其后回落至6-7月份的9.5%,之后失业率再次回升,11月回升至9.8%的水平,12月失业率则又大幅回落至9.4%1。

2010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1.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8%,通缩风险正在持续缓和。

  2011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态势,但居于高位的失业率、依然庞大的财政赤字、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对其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12010年12月,美国因失业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当月新增22.8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这是导致美国12月失业率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

  虽然遭遇了债务危机的挑战,2010年欧元区经济仍继续温和复苏,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私人消费比较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

2010年各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0.4%、1.0%、0.3%和0.3%,全年增长1.7%。

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

2010年,欧元区贸易顺差7亿欧元,比上年减少159亿欧元。

欧元区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高位,10月失业率升至10.1%,创欧元区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1-12月失业率小幅回落至10.0%。

2010年,欧元区消费者调和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升2.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HICP同比上升1.0%,从目前情况看,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但由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限制消费增长,出口增长放缓可能影响其产出,加之进一步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其2011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

  (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得益于商业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拉动,2010年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

2010年各季度英国GDP环比分别增长0.3%、1.1%、0.7%和-0.6%,全年增长1.4%。

2010年,英国经季节调整的贸易逆差为389亿英镑,逆差比上年扩大115亿英镑。

2010年,英国失业率在7.8%-7.9%之间波动,总体依然处于高位。

2010年,英国CPI同比上升3.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上升2.9%,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预计2011年的英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但紧缩的信贷环境将限制国内消费增长,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以及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复苏进程。

  (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日本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

在政府刺激政策和外部需求带动下,日本经济2010年初出现温和复苏势头,企业活动有所回暖,出口增长迅速。

二季度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以及私人消费疲软和通货紧缩压力影响,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1.5%、0.5%和0.8%,四季度环比下降0.3%,全年增长3.9%。

经常账户顺差保持较快增长,累计顺差额为17.0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28.6%。

日本各季度平均失业率分别为5%、5.2%、5.1%和4.8%,与2009年基本持平。

受蔬菜和香烟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物价上涨率由负转正,10月和1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2%和0.1%,12月物价水平与上年同期持平。

2011年日本经济的外部风险尚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部需求的恢复对日本经济走上持续自主复苏道路尤其重要。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其中,中国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3%;印度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4%;巴西实际GDP比上年增长7.5%,为25年来新高。

据IMF预测2,新兴亚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增长9.3%和5.9%;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增长4.2%,其中,俄罗斯增长3.7%;非洲、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

在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市场经济体受到物价上涨和短期资本流入的困扰。

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通胀控制力度,防止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

  专栏1.1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

  G20多伦多和首尔峰会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2010年6月和11月,G20领导人峰会分别在多伦多和首尔召开,表明G20正在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

  G20多伦多峰会在当时世界经济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复苏基础脆弱的背景下召开,重点讨论了如何确保全球经济复苏不受中断的议题。

峰会强调,各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峰会同时在缩减各国财政赤字、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达成共识。

  G20首尔峰会达成了以下主要共识:

一是承诺加强20国集团作用,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二是承诺提高汇率弹性,克制竞争性货币贬值;三是承诺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尽快落实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低估国转移6%以上;四是首次将发展问题作为会议主题之一,通过“首尔发展共识”和跨年度行动计划,同意将发展问题列入20国集团峰会的长期议题。

这标志着G20集团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投入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从根本上缓解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

  IMF改革

  IMF是一个以份额为基础的机构,份额改革对于提高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200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批准对该机构进行治理结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新兴(300098)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发言权,并使得成员国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更好地反映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权重和作用。

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至少5%以上。

  根据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目标和G20各成员国领导人的要求,2010年11月5日,基金组织执董会建议基金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基金组织份额与治理改革的决议。

该项改革计划将会使总份额增加一倍,份额比重大幅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1、总份额从约238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到约4768亿特别提款权;2、超过6%的份额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3、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最贫穷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比重予以维持。

改革完成后,中国将成为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基金组织份额最大的十个成员国中将有四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此外,根据建议,欧洲国家将在基金组织执董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董会的代表性。

  2010年12月15日投票截止时,对“份额和治理改革决议”投赞成票的理事占到总投票权的95.3%,超过了所需要的85%多数票。

  在基金组织理事会批准这项决议后,各成员国将进行拟议的增资和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

各成员国希望在2012年10月理事会年会之前完成这一工作。

  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10年,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特别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普遍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还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则在经济强劲复苏同时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普遍采取调高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

  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敲响了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警钟,在美、日等国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多数国家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大幅削减财政开支。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1、美联储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

  2010年上半年,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

  为了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积极探索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退出方式,于2月19日宣布将再贴现率由原来的0.5%上调至0.75%,并从3月18日起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28天调整至隔夜。

危机期间美联储创设的大部分非常规信贷计划工具于2月1日之前到期终止。

定期拍卖便利(TermAuctionFacility,TA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ermAsset-BackedSecuritiesLoanFacility,TALF)也分别于3月8日和6月30日到期退出。

  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居高难下,美联储逐步放慢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在9月21日的声明中,美联储表示准备在必要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放松货币政策的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并促使通胀逐步达到与目标相一致的水平。

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决定于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

此外,为了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元短期融资市场的紧张状况,5月份美联储会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日本银行重建临时性的美元流动性互换便利,阻止流动性紧张局面向其他市场蔓延。

  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所放缓,加之目前通胀压力不大,预计美联储会将目前的利率水平继续保持较长一段时期,并将继续执行QE2的计划。

如果美国经济未来复苏进程加快,联储也有可能逐步缩小QE2的实施规模。

  2、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

  由于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指数仍处于相对低位等原因,2010年,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1%的水平不变。

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欧元区各国国债利差呈现扩大趋势的背景下,欧央行3月25日决定对贷款操作中所接受抵押品宽松标准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1年。

为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央行5月10日宣布,将买入欧元区政府债券,这也是欧央行首次购买政府债券。

  5月6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将采取一切办法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实现财政整固。

由于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上调了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期与经济增长预期,但也同时表示经济下行风险同样存在。

12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欧央行将对银行业的特别救助措施再延长3个月(该项措施原定于2011年初结束)。

  2011年,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转变,或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增加,一贯重视物价稳定的欧央行可能开始加息。

  3、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

  尽管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但考虑到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及财政紧缩政策可能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2010年,英格兰银行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0.5%不变,同时继续维持2000亿英镑的量化宽松规模。

9月9日货币政策例会后,英格兰银行表示,目前英国经济存在重大风险,应做好两方面的应对准备。

一方面,通胀长时间高于目标水准有可能推高通胀预期;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无法充分增长,导致中期CPI远低于目标水准,多数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进一步推出货币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增大。

尽管如此,鉴于其后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在其后的三次货币政策例会上,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不变。

  4、日本银行恢复执行零利率政策,并加大数量宽松力度。

  2010年初,日本银行继续维持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0.1%的水平不变,并推出多项新的数量扩张工具,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

3月日本银行决定将其在2009年12月推出的一项10万亿日元规模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扩大一倍,期限延长三个月;5月又推出一项名为“加强经济增长基础的资金供给措施”的资金援助计划,允许合格私人金融机构向日本银行申请总额不超过3万亿日元、期限不超过一年、利率在0.1%的贷款。

由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减弱迹象,日本银行在10月初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下调至0-0.1%的区间内,并创立总额为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

  鉴于日本经济在2011年继续低迷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日本银行的零利率和数量宽松政策将继续保持。

  5、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

  2010年,为了应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调高基准利率等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5个基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印度储备银行6次加息,分别将回购和逆回购利率提高150个基点和200个基点至6.25%和5.25%;巴西央行分3次将基准利率由8.75%上调至10.75%,并在12月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大规模收缩信贷,回收流动性。

  专栏1.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国债购买计划,在国内和国际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1、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特点。

  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

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恢复金融市场功能和避免经济衰退这一“急症”,此次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失业率过高的“沉疴”。

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当前的最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难下。

几乎半数以上的失业人员超过六个月没有工作,更多的工人处于半就业状态,且目前的经济复苏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每月大约85000个岗位)不足以使失业率在未来明显下降,“高失业率,尤其是长期性的失业不仅将给失业者及其家庭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高失业率还将导致消费支出下降,进而影响复苏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则明显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水平,并且在持续降低。

  政策工具主要是购买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执行过程中创新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多渠道买入了各种金融资产,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资产抵押债券。

在此次政策操作中,美联储将回归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即只买入国债,但与危机前相比,所购国债基本为中长期,期限集中于2.5年至10年之间(占比为86%),这反映了美联储一方面希望能够显著降低中长期利率,同时也为未来的政策退出留有余地。

  从实施方式上看更加谨慎。

由于对量化宽松政策这一非常规政策工具运用仍缺乏经验,并且各方争议很大,与上次相比,此次操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规模,总量远小于第一次,并在比市场预期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实施。

同时美联储还承诺“根据新的信息定期评估证券购买和总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反响。

  早在酝酿之初,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就已经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对意见:

一是会引起通货膨胀,例如堪萨斯城联储行长赫尼希(Hoenig)认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提高市场的长期通胀预期,最终引发的通货膨胀程度难以预料,从而增加经济失衡风险。

二是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许多专家指出,上一轮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就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尽管“目前正在上涨的特定资产价格与上次不同,但令人担忧的是,泡沫破裂之时出现破坏性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却是类似的”。

三是无法起到刺激作用。

费城联储主席普罗索(Plosser)和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柯薛拉柯塔(Kocherlakota)都认为,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目前大公司现金充裕,增加的“新钱”不会刺激它们增加投资,而现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受制于银行系统不健全,仍然难以获得资金。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担心会造成未来的政策退出更加困难,如果此次政策无法发挥作用,会严重影响联储信誉,缩小未来的政策反应空间。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社会也受到广泛非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认为,这将使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短期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可能产生不稳定作用。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政策是“靠人为压低汇率来刺激出口”,是“短视的,最终会损害各方利益”,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指出,这将导致国际失衡扩大,甚至引发货币战争。

俄国财政部副部长德米特里·潘金表示,“美联储的行为可能导致新的金融泡沫,并使汇率失衡,这种措施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新兴经济体”。

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说,“从美联储作出的决定中,我看到了更多风险和全球经济滑出正轨的更大可能性”。

南非财政部长普拉温·戈尔丹说,这一政策“损害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努力捍卫的多国合作精神,也违背了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精神”。

(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

  1、美国推出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加重财政负担。

  2010年,美国政府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疲软的经济。

美国政府在继续执行2009年初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