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54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

1.11.

(1)活细胞:

A、D、G、I;

(2)死细胞:

B、E;(3)细胞的产物:

C、F、H。

2.

(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1.21.B。

自我检测:

1.×。

2.×。

3.√。

选择题1.C。

2.D。

3.B。

画概念图3个问号分别表示的连接词是:

不具有、具有、具有。

2.11.

(1)√;

(2)×。

3.B。

2.21.

(1)√;

(2)√。

2.A。

3.B。

2.31.

(1)√;

(2)√;(3)√。

2.C。

3.C。

2.41.

(1)√;

(2)√。

2.C。

3.C。

4.C。

5.C。

2.51.C。

2.A。

3.D。

自我检测:

判断题1.√。

2.×。

3.×。

4.√。

5.×。

6.×。

选择题1.A。

2.B。

3.D。

4.A。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

3.11.C。

 2.A。

 3.C。

3.21.图1中,注字的“内质网”应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应是“内质网”。

染色质的注字指示线位置有误。

中心体还应包括指示线下方的中心粒。

图2中,注字的“核仁”应是“叶绿体”,“叶绿体”应是“线粒体”,“核糖体”应是“中心体”。

2.C。

 3.B。

 4.C。

3.31.

(1)√;

(2)×。

2.C。

      3.C。

自我检测

判断题1.×。

 2.×。

选择题 C。

连线题

二、知识迁移

提示:

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

细胞死亡后,溶酶体膜破裂,各种水解酶释放出来,分解细胞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这时的畜、禽肉烹饪后更鲜嫩。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技能应用

调暗视野有两种方法:

一是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二是选择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

4.11.√。

2.√。

3.×。

4.21.提示:

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

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不同点是:

(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4.31.D。

  2.A。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2.×。

 3.×。

 4.×。

 5.×。

选择题1.D。

 2.C。

画概念图

5.1(五)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

酶是蛋白质。

2.提示:

(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第二小节练习1.B。

 2.B。

3.提示:

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

这个模型的含义是:

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

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

(1)A点:

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B点:

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

C点:

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

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

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5.21.B。

5.31.C。

 2.B。

3.提示: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

都不需要氧;都与线粒体无关。

联想到地球的早期以及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

在生物进化史上先出现无氧呼吸而后才出现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先出现原核细胞而后出现真核细胞,即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

4.不能。

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也能形成ATP。

5.4第一小节1.

(1)×;

(2)√。

2.B。

3.结论是:

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第二小节练习1.

(1)√;

(2)×。

2.B。

 3.D。

 4.C。

 5.D。

 6.B。

7.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光能,暗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ATP。

8.白天若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五碳化合物。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2.×。

 3.√。

选择题1.D。

 2.D。

画概念图

6.11.C。

 2.A。

 3.D。

 4.C,E。

 5.B。

6.21.数目增多,染色体数目,稳定性差异。

2.C。

6.31.

(1)×;

(2)√;(3)×。

2.C。

6.41.

(1)√;

(2)√。

2.癌细胞的特点:

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2.√。

选择题1.C。

 2.D。

 3.A。

 4.A。

 5.C。

 6.A。

二、技能应用1.提示:

(1)2~21.3;

(2)21.3~40.6。

2.细胞周期:

19.3h;间期:

17.3h;分裂期:

2h。

三、思维拓展

提示:

用哺乳动物小鼠进行胚细胞培养和成体细胞核移植实验。

实验设计和预期实验结果如下,从而证明动物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越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步骤1:

分离小鼠8细胞胚胎的一个细胞,培养到胚泡时期,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发育成小鼠;

步骤2:

分离囊胚期细胞,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不能发育成小鼠;

步骤3:

分离囊胚期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步骤4:

分离小鼠肠上皮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必修2

第四章

4.11.TGCCTAGAA;UGCCUAGAA;3;3;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

2.C。

拓展题

1.提示:

可以将变化后的密码子分别写出,然后查密码子表,看看变化了的密码子分别对应哪种氨基酸。

这个实例说明密码的简并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2.提示:

因为几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基酸,如终止密码等,所以只能根据碱基序列写出确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

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损失的。

4.2(五)技能训练

1.提示:

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六)练习1.A。

2.

(1)×;

(2)×;(3)√。

拓展题

1.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红眼基因正常,并且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也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

第四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填表题 

 DNA双链

 1

 C

 G

 T

 2

 G

 C

 A

 mRNA

 G

 C

 A

 tRNA

 C

 G

 U

 氨基酸

 丙氨酸(密码子为GCA)

选择题

1.D。

2.D。

3.A。

4.C。

识图作答题

(1)氢键断裂;解旋酶;能量。

(2)ACUGAA;转录。

(3)2。

(4)碱基互补配对。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核糖体、tRNA和mRNA的结合都是蛋白质的合成所不可缺少的。

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或阻止tRNA与mRNA的结合,来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因此,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三、技能应用

1.提示:

可以通过查阅密码子表,写出每个氨基酸可能对应的碱基编码。

2.这种方法只能推测出可能的碱基序列,而不能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

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不需要实验。

3.推测不能代替用测序仪进行的基因测序。

因为推测只能得出几种可能的碱基序列,而不能得到确定的碱基序列。

四、思维拓展

1.C。

第五章

5.11.

(1)√;

(2)×;(3)×。

2.C。

3.B。

4.A。

拓展题1.放疗或化疗的作用是通过一定量的辐射或化学药剂干扰肿瘤细胞和癌细胞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杀死癌细胞。

放疗的射线或化疗的药剂,既对癌细胞有作用,也对正常的体细胞有作用,因此,放疗或化疗后病人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易患疟疾的地区,镰刀型细胞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方面。

虽然这个突变体的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

5.21.

(1)×;

(2)×。

2.B。

3.填表

体细胞

中的染

色体数

配子

中的染

色体数

体细胞

中的染

色体组数

配子中

的染色

体组数

属于几

倍体生物

豌豆

14

7

2

1

二倍体

普通小麦

42

21

6

3

六倍体

小黑麦

56

28

8

4

八倍体

拓展题

1.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2.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

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子。

但并不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4.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

方法一,进行无性繁殖。

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组织培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

方法二,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5.31.

(1)×;

(2)×;(3)×。

2.列表总结遗传病的类型和实例。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定 义

实 例

单基因

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

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多指、并指等

隐性遗传病

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多基因遗传病

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原发性高血压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21三体综合征等

拓展题

提示:

该女性不一定携带白化病基因;她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白化病。

由该女性的弟弟是白化病的事实可知其弟弟的基因型为aa,因而推测其父母的基因型为Aa,则该女性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AA和Aa,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

该女性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概率为2/3,根据她丈夫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情况,其后代携带白化病基因和患白化病的可能性分为三种可能:

(1)丈夫不含有白化病基因;

(2)丈夫含有一个白化病基因;(3)丈夫是白化病患者。

遗传咨询师需要根据该女性的丈夫是否是白化病患者,或者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来作出判断,提供遗传咨询。

第五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1.×。

2.√。

3.×。

4.×。

5.×。

6.√。

选择题

B。

识图作答题1.雌;含有两条х染色体。

2.4;2。

画概念图

四、思维拓展

1.酶①或酶⑤。

2.酶③。

3.提示: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白化病等遗传病是由某些缺陷基因引起的,这些基因的产物可能是参与代谢途径的重要的酶。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调控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第六章

6.1(四)练习基础题1.B。

2.B。

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

拓展题

提示:

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遗传图解可参考教科书插图61绘制。

优点是育种的目的性较强,能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淘汰不良性状的品种。

缺点是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

第六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连线题1─B,2─C,3─E,4─D,5─F,6─A。

判断题1.×。

2.√。

3.√。

4.√。

第七章

7.11.B。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做如下解释: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

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

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拓展题

1.提示:

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率。

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这种生物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

2.提示: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

但是,人类毕竟早已远离风餐露宿、“与狼共舞”的时代,工农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显著延长,来自自然界的选择压力在变小,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选择因素在增加。

这两题的目的是活跃思维,不一定求得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合理即可。

7.2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

学生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

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二)思考与讨论一

1.

(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子代基因型频率:

AA占36%;Aa占48%;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

A占60%;a占40%。

(4)

亲代基因型的频率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率

A(30%)

A(30%)

a(30%)

a(10%)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36%)

Aa(48%)

aa(16%)

子代基因频率

A(60%)

a(40%)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

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探究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2.是表现型。

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四)资料分析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

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

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五)旁栏思考题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六)技能训练

1.假说甲:

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假说乙:

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七)思考与讨论二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

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

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八)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C。

2.C。

3.C。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如果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能进化。

拓展题

1.提示:

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提示:

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

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绝灭。

(九)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1.

(1)√;

(2)√;(3)√。

2.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发生了突变,由于突变的随机性,同样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峡谷南侧的种群中。

由于这两个种群被河流隔开,彼此没有交配的机会,也就是没有基因的交流,所以两个种群发生明显的分化,有可能演变成两个物种。

拓展题

提示:

雄虎和雌狮杂交生出的后代是虎狮兽,雄狮和雌虎杂交生出的后代是狮虎兽。

目前还没有虎狮兽和狮虎兽交配并生出可育后代的证据。

对人们让虎和狮杂交生出更具观赏价值后代的做法,学生可自由发表看法。

补充资料:

1981年,世界首例狮虎兽诞生于法国,2001年病死。

2002年8月22日,我国首例虎狮兽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降生,仅7d就夭折了。

2002年9月2日,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动物乐园降生了3只虎狮兽,仅1只成活。

2003年3月27日,在湖南长沙世界之窗降生了1只虎狮兽。

国内还有从国外引进狮虎兽进行饲养、供游人观赏的事例。

对于让虎和狮杂交的做法,有专家认为这在科学研究上价值不大,但是在商业上具有一定价值。

有专家认为,对待野生珍稀动物,人类最应当做的是进行保护,让它们自然繁殖,而不是人为改变其自然繁殖体系。

(十)第三小节练习

基础题

1.

(1)√;

(2)×;(3)×。

2.C。

3.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而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拓展题

1.提示:

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领。

2.提示:

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变;如果把进化看做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物种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也要与上演的内容相协调。

第七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4.√。

选择题1.A。

2.C。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1.这两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因为未出现生殖隔离。

2.参见第1节对细菌抗药性的解释。

三、技能应用

提示:

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

四、思维拓展

1.不一定。

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

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

3.提示:

假如达尔文接受了孟德尔的理论,他可能会摒弃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必修三

1.1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1.2基础题1.D。

2.C。

3.D。

自我检测:

1.

(1)×;

(2)√;(3)×;(4)√。

2.

(1)D;

(2)D;(3)D。

2.1基础题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1.b、c、d、e。

     

抗利尿激

素分泌量

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

重吸收

水量

排尿量

饮水多

降低

减少

增加

缺水

提高

增加

减少

2.21.CD2.

 

2.31.

(1)×;

(2)√。

2.41.

(1)×;

(2)√;(3)×。

2.D。

自我检测:

1.填空

(1)下降,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

(2)脑干。

(3)异物。

(4)过敏;过敏原,灰尘。

2.选择

(1)C

(2)D

3.画概念图

(1)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知识迁移]1.D2.D

3.1基础题:

可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3.2基础题1.C。

2.B。

拓展题1.提示:

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

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

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

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横向生长。

3.31.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2.B更准确。

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我检测:

1.D。

2.B,C,D。

3.D。

[知识迁移]B,因为果肉细胞由子房壁、胎座等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样。

4.1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4.21.提示: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提示: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4.31.B。

2.提示:

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

这样,假设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