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58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 灯光》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灯光》教案

教学

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充分感受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本文作者,学习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具体分析,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自我感悟的综合水平。

重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的写作方法,学习并掌握抓住主要线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方法。

3.深入探究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1 灯  光

作者:

王愿坚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①“尤其是晚上”一句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②“静静地”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③“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段导读:

本段写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

”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④“多好啊”这句赞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段导读:

本段写一声赞叹使“我”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写“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千万盏灯,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

[⑤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激烈的围歼(jiān)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hǎo)副营长的身边。

段导读:

本段写“我”在围歼战开始前,来到郝副营长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⑥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⑦郝副营长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⑧战前还在看书,写出了郝副营长的什么特点?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段导读:

本段主要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中的一幅插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

[⑨“多好啊”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

“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

“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⑩这句话写出了郝副营长怎样的情怀?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

怎样理解大战在即时,郝副营长的憧憬?

]

段导读:

第5~7自然段通过语言和神态写出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及对未来的憧憬。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

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

战斗打响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xū)魆的围墙。

[

“钻”改为“走”好吗?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段导读:

本段写在整个团指挥所的人焦急的时候,一星火光指引了战士们前进的方向。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jūn)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

“举得高高的”说明了什么?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段导读:

本段写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方向,自己却因暴露目标而中弹。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

本段写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献出了生命。

  第二段(第3~11自然段):

写“我”对郝副营长壮烈牺牲的回忆。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cuǐ)璨(càn)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

这一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

  第三段(第12自然段):

照应开头,写“我”在灯光下怀念战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充分感受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由具体事物而引发联想的写作方法,深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郝副营长舍身引路的壮举,感受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课朗读录音,作者简介的录音,天安门广场迷人的夜景的图片投影。

一 板书课文题目,激发兴趣

1.板书:

灯光  王愿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革命战斗英雄的感人故事。

可是为什么课文题目叫《灯光》呢?

这个战斗故事跟“灯光”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作者。

2.了解作者。

(播放录音)

  王愿坚(1929~1991),山东人,当代作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新中国

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著名的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

3.投影天安门广场迷人夜景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看图片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天安门广场的迷人夜景。

老师过渡:

同学们,灯是我们和平年代的普通物品,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灯光是黑夜的眼睛。

可是你们知道吗?

在战争年代许多人都没有感受过灯光带来的光明,甚至连电灯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多渴望能享受到灯光带来的欢乐呀!

你们看,我们天安门广场在灯光的映衬下是不是更加雄伟与迷人了呢?

本文讲的就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随军记者生涯中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听一听作者给我们讲述的感人故事吧。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随录音浏览课文,标画生字、新词,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顺序,老师引导,回答问题。

(1)“我”是怎样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的?

学生甲:

一是见到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2)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乙:

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3)围歼战开始前,“我”见到的郝副营长正在干什么?

学生丙:

他倚着胸墙,借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的插图吸引了他,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

(4)围歼战开始后,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

学生丁:

后续部队遭到阻击,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

(5)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照亮了前进的路。

战斗胜利了,可郝副营长却因为火光暴露了自己而光荣牺牲了。

老师过渡: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文中轻松地找到答案。

下面谁来用几句话简单概述一下全文内容?

学生甲: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新中国。

学生乙:

本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6)根据你的理解,详细讲讲文章的叙述顺序。

老师小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

先写在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英勇牺牲;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3.再读课文,理清结构,分析特色。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的往事?

学生甲:

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写作者回忆的往事。

学生乙:

课文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相照应。

老师小结:

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即由看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引发回忆,叙述过去的事情,追忆牺牲的战友,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

不要忘记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烈,要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板书:

倒叙  联想  照应

(2)划分段落,理清结构。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讲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因所见所闻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第3~11自然段):

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

这是全文重点。

第三段(第12自然段):

讲“我”想起往事的反思,抒发作者对战友的缅怀之情。

板书:

引发回忆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4.探究重点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标画出文中三次“多好啊”及重点词句,以此为线索,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悟人物的精神,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憧憬”是什么意思?

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学生甲:

“憧憬”是向往的意思。

郝副营长看见书上有一幅孩子在明亮的灯光下聚精会神学习的插图后,他的脑子里是对电灯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憧憬。

他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希望革命胜利后,孩子们都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

老师小结:

在激战前,郝副营长向往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

从他的神态中,我们就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能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造福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

“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色,在这里正好衬托出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2)你如何理解郝副营长的壮举?

学生乙:

郝副营长不顾个人的安危,用壮烈牺牲换来了围歼战役的胜利,是为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未来,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

他的壮举非常令人钦佩!

老师小结:

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作者为什么看到这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学生丙:

广场上千万盏灯,齐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抒发了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

老师小结:

这是一句描写天安门广场灯火的句子。

“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与安宁。

课文在开头细致地描写了灯光,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意味深长,抒发了作者为有如此宏伟的建筑而感到骄傲,同时对新社会的美好生活发出感叹。

(4)重点理解“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

学生丁:

说明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那些舍生忘死的先烈们。

老师小结: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

“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

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是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

他的献身精神是多么伟大!

他的无私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5)文中第一次“多好啊”是谁说的?

学生戊:

第一次出现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景色,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用“多好啊”发出自己内心的由衷赞美,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6)文中郝副营长说的“多好啊”“该多好啊”是指什么?

学生己:

郝副营长第一次所说的“多好啊”是他看书中插图时的自言自语。

由于是战争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由此郝副营长对书中的孩子能在灯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哇!

他坚信这点,等革命胜利之后,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

所以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老师小结: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这句话贯穿全文,是连接全文的纽带,令人回味无穷。

真正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郝副营长做出的舍身引路的壮举就更容易理解了。

他就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为了千千万万的人能用上电灯,才置生死于度外,用年轻的生命照亮了革命前进的路!

5.提升感悟。

同学们,郝副营长为了心中美好的憧憬,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却连电灯都没有来得及看一眼。

大家想想,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能坐在灯下学习,是多么来之不易呀!

这是用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怎能忘记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们呢?

我们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报效我们的祖国。

  《灯光》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可以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容、意境、思想。

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备课、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词一样,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播放有关董存瑞、黄继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学生真正领会了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激发出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灯  光

倒叙  联想  照应

引起回忆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

宏伟—(雄伟) 沉思—(深思)

沉寂—(沉静) 憧憬—(向往)

(2)反义词:

漆黑—(明亮) 沉寂—(喧闹)

短暂—(漫长) 浓密—(稀疏)

2.根据意思猜成语。

(1)自己对自己说话。

(自言自语)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千钧一发)

(3)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聚精会神)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震天动地)

3.作者用“灯光”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多处写到灯光,因为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作者通过对战争往事的回忆,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1.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

1943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

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2.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旧的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二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内容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