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18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docx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江南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课题组

(2013年10月)

为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根据区政协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从3月初开始,区政协组成了由分管副主席、教文卫体委、教育卫生界别等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到医疗卫生单位、街道(镇)和周边县(市、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就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全区共有市属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专科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服务站52家。

另有民营医疗机构、各类厂矿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室、村卫生室等112家.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区的城乡居民和街道(镇)、社区(村),呈现出党委政府领导有力、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医务人员尽心尽力的良好局面。

江南区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强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纳入民生工程。

2009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7542.9万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处于全市前列。

基本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自2010年10月25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得到了实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让利11807。

88万元。

二是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

自2012年12月28日起,江南区4家区级公立医院,统一实施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以来,区级公立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稳步拓展。

一是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江南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服务新模式,出台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评估标准”的绩效考核办法,取得良好效果。

截止目前,8家中心累计与3202户签订家庭服务约议。

二是以创建为抓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江南区8家中心拥有国家级示范中心1家,省级示范化中心4家,市级数字化中心5家。

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服务站的建设工作,目前拥有星级站31家,其中五星站5家,四星站15家,3星站11家.三是推动智慧卫生建设.通过光纤改造,完成了区域影像会诊中心系统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影像均传输至宁波市第九医院,经九院审核后出具报告,2012年度纠错率15%,大大提高了放射质控的水平。

(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1年以来,大力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养中医人才,提升中医服务能力.2012年江南区政府把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到政府年度实事工程.至今,全区8家中心均设立治未病服务区域,配备体质辨识等治未病设备,建成“健康小屋”。

进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中医体质测评等系列活动,服务4千多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五)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686项目”。

截止2013年5月,我区共排查出1490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性精神病人941人,专项信息与国家数据网对接成功率93.92%.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复核诊断、建档立卡,对有危险性行为倾向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控,对贫困患者实施免费药物治疗。

二是加大打非工作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

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非法行医举报32起,会同公安、计生、药监和各街道(镇),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9起,没收药械50余箱(袋)、牙椅4张,汽泵5台,清牙器2台,价值43000余元.三是强化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充分发挥三支公共卫生队伍的作用,编筑起了由社区(村)、学校(幼儿园)、企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网。

四是稳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

以村庄保洁绩效评估试点为契机,坚持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每月督查制度,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建设传播健康知识新阵地-—《健康你我他》周播节目,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

二、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困难重重

1.全科医生缺乏,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多面手,他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病;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力军.我区有注册全科医生224人,服务人群44。

7万,每万人均拥有全科医生数5名,配置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批注册全科医生从事了行政管理和其它辅助性工作,实际在岗的全科医生人数少,有的单位不到注册数的一半。

实际在岗全科医生的缺乏,对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是服务时间与群众求医不相适应。

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部分服务站实行的是8小时上班制,与群众上班时间一致,为此群众意见很大。

虽然区有关部门多次设想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都实行12小时服务制,但人力和财力无法保障.二是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

一方面在岗的全科医生对单位内基本医疗门诊服务工作已趋满负荷,很难再抽出时间进村入户;另一方面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必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二年内新增了高血压监控且监控率要求达到80%、精神病要求全面监管、全体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

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没有增加。

工作任务与人员配备矛盾突出,做好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难度大。

在问卷调查的600位市民中有73。

3%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太少,邀请社区医生上门服务难度大。

三是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难。

人员紧缺,工作繁重,全科医生脱产进修提高机会减少,导致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困难。

问卷调查中,有69.9%的人认为我区的社区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表示不信任.

2.住院条件不足,康复住院治疗无法落实。

康复医疗是社区六大医卫服务内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随我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慢性病和大病重病康复医疗需求量逐年增大,其中有许多患者需住院治疗,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慈城开设了21张可用于康复住院医疗的病床外,其它7个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相应的住院条件,群众的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成了棘手的大问题。

我区病后康复病人,有的继续留在大医院住院,造成大医院再度拥挤,同时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的回家自我治疗,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住院条件给群众造成就医的困难,群众有意见。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保黎医院撤消后,慈城群众之所以反响特别强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群众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无法就近落实,原保黎医院有150多张病床,平时入住率达70%以上,撤消后,大量的需住院治疗的群众单靠慈城卫生服务中心的21张病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

经济收入不对称,影响了医卫人员工作热情.医疗卫生是个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医务人员须承受较大的工作精神压力,在这个特殊行业的医卫人员应该有与工作性质、业绩大小相对称的经济收入,然而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容乐观。

一是绩效工资基数低.前几年我区实施了绩效工资制,确定了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基数为7.3万,分别低于海曙、江东0。

2万和0。

6万,总收入比兄弟县(区)低。

二是奖金考核系数小。

在工资奖金分配考核指标中,奖金系数小,使奖金与工作业绩不成正比,有“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差别不大”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之势。

三是没有节假日加班费.由于医卫工作的特殊性,每蓬节假日,仍要安排一批医生和护士加班,但目前我区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节假日加班费,节假日加班全凭奉献精神.经济收入偏低、奖金与风险、业绩及贡献大小不相称,已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有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反映,近几年我区医务人员延时加班的少了,请假甚至请长假的多了;主动接纳病人的少了,对风险病人推萎的多了,各类消极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主任担忧,情况长持下去,基层医卫队伍将后继无人。

4。

投入不足,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工作。

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并零差率销售。

目前,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557种,并实行了零差价.长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营利性事业单位,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基本保证医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但象设备经费、房屋维修经费等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在医改之前的“以药养医”时期,当财政所拨的专项经费不足时,各医疗单位尚可用当年增长的营利来补充,收与支基本能平衡。

实施“医药零差价”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创收渠道消失,营利性单位已渐步变成了以公益性为主的单位,但目前区财政拨款的方式尚未相应改变,因此造成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的短缺,影响了正常工作.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息业。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病人住院只需要交纳30元一天的住院费,无法抵支住院部的如设备、人员经费等日常支出,但财政又没有相应的专项经费补助,住院部无法正常运营而息业;二是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

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中的化验、拍片等都需耗材成本,随着这类服务项目的增多和服务量的增大,各单位的耗材成本支出越来越大,而财政又没相应的专项经费,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三是中医服务进入误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项目本来仅限针灸、推拿、拨罐、中药熏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适宜技术服务。

但近年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使单位经费收、支总体平衡,便把中医服务作为营利渠道,为了获利不惜冒医疗风险,大胆配处中药,开展中药治疗。

据医保管理部门反映,有的医生甚至给市民配处保健品来赚钱,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进入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误区。

5。

部分医疗单位服务场所偏小,有的则业务量不足。

按照上级有关“一个街道(镇)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村设立一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我区已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调研中我们发现慈城、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偏小,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9万之多,在保黎医院撤消后,基本医疗任务大幅增加,并且慈城地域偏远,高龄化程度高,慢性病、康复医疗及住院治疗的患者特别多,2012年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数达36.9万人次,比九院多2。

6万人次,而医院用房仅7。

4千平方,是九院的四分之一,占地更小,是九院的十分之一,卫生服务中心内的挂号、配药大厅及门诊室等经常是人紧挤着人,医院甚至把走廊也予改造利用;国家级示范单位的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仅2.5千平方,是100个全国示范单位中规模最小的单位之一,各门诊室狭小,门口交通拥堵,院内院外停车难;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日均服务170人次,由于场地偏小,患者经常站到室外大街上候诊。

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不足,在慈城偏远村和个别城区的服务站日均服务量不到20人次,有的甚至不到5人次,效益很低。

(二)传统的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前景暗淡

历史上我区有几个有一定名望的特色专科或专科医院,如光明眼病医院、儿童专科、肛胀专科、牙防所等,而今碰到了种种困难,特色不特,专科不专,发展前景堪忧。

1.光明眼病医院知名度下降。

众所周知,光明眼病医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眼科技术处在全市的领先水平,其医疗范围不仅覆盖全大市,而且还辐射到大市以外的舟山等地,素有“海曙口腔、江东骨科、江南光明”的美称,市级医院眼科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光明眼病医院培养出来的。

但由于转制及拆迁等原因,如今的光明眼病医院规模偏小,骨干人员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逐步下降,与目前江东眼病专科(宁波眼科医院)渐渐倔起形成反差.在调研中大家对此意见很大也很集中。

2.儿童医院发展潜力不足。

小儿专科在市区内很有名望,在区外医务专家座谈时,盛赞我区的小儿医疗。

本次的医改,把白沙卫生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儿童医疗专科从原白沙卫生院剥离成立儿童医院。

调研中发现儿童医院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它与白沙卫生服务中心、牙科所挤在一幢楼内,场地狭小拥挤,床位不足,许多住院患儿住在走廊过道上。

二是专业名医生后继无人。

许多患者是奔着个别名医而来,而名医数量少且快到退休年龄,名医生青黄不接,一旦这些名医退休,儿童医院将难以生存。

3。

牙防所“守"为先,肛肠专科逐渐被淡忘。

牙防所作为老三区唯一的区级牙病防治机构,编制15人,目前在编9人,已近15年未新增人员,自负盈亏体制使员工产生了“稳、守”的思想,对发展前程也不乐观。

有名的原人民医院的肛肠专科也逐渐被淡忘。

(三)医疗体系整体效益不高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

自1997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级医疗、技术互助和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大意为:

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和大病重病首诊、转诊职能及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大医院集中力量从事疑难杂症、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扶助。

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双向转诊,使病人合理分流,从而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宁波市区内有一批如一院、二院、三院、李惠利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事到今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这些大医院中,仅获得如新医生的上岗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少量的常规培训的帮助,对迫切需要的医疗技术扶助和病人双向转诊等合作尚未开展,而区属第九医院由于医疗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的局限性,尚无法承提上述重任,因此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不到大医院的深度的技术扶助,医疗水平无法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

医疗信息无法共享.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单位及区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建立了有关市民健康的信息库,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了大量精力建立了辖区内的市民健康档案,其中的许多医疗信息,能为各医疗单位的对病人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

由于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全区各医疗单位的医疗信息还处于一种各自采集、各自管理、独自享用的“孤立"状态,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死档"。

妇幼、社区卫生、计生、急救等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病人到不同医院求医都需重新检查获取医疗信息,不仅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医卫工作效率.另外,市属大医院及九院等综合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也无法通过网络开展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工作。

我们通过调研,认为产生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

公共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事业,政府是主办者。

宁波是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市政府在老三区内建有一批医疗水平全省一流的综合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强.但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水平与城区的综合医疗水平有很大反差,与我区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座谈中,有许多医务人员及基层干部认为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光明眼病医院、儿童医院出现的窘况,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他们反映,我区有许多干部对目前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认为近年建设成果巨大,与其它县(市)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等方面已经名列前茅,存在“在财政相对紧张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建设可以缓一缓”的思想。

(二)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财政体制与江东、海曙一样,实行市、区分税制,属“半级”财政。

面对特殊地域和特殊财政体制,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该怎样发展?

其目标和建设任务是什么?

是与其它县(市)区一样,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具全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根据地域位置、财政体制的特殊性及历史发展现实,由市、区两级政府各有侧重地共同建设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将有限的财力时而投向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时而投向高端综合医疗,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基层基础不强、综合医院水平不高”的现状。

(三)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向上级争取的力度不够

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我区与其它县(市)区不同,只管辖少量的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卫机构,高端综合医院由市卫生部门直接管辖,各所高端综合医院都为市属医院。

我区在高端综合医院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高端综合医院之间开展技术互助、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没有主自权,若要获得支持,都必须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与高端医院充分沟通协商,但目前我区出现的如高端医院少、未建双向转诊机制及技术扶助合作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与上级沟通不到位,争取的力度不够。

三、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突出认识的统领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事业是构建美丽品质新江南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随着城市转型,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我们当前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要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差不多”思想,按照“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政府要统一认识,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责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远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2。

确定发展目标.我区要建设好与现代化的大都市相配套、与经济相适应、能满足群众需要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及我区地域位置和财政体制的特殊性,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

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

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益得到全面提高,能够满足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称的走在全市前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

3。

明确建设任务。

我区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与市政府的高端医疗体系建设相配套,充分利用市级资源,重点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新型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一般病、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重病的病后康复等基本公共医疗任务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扶持专科医院建设,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二)加强基本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条件

1.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办院条件.一是涉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恢复住院部。

针对我区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大病后期康复诊疗需求量大,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纳诊疗和无住院条件的实际,建议四个涉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恢复住院部,改善住院条件,开展住院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尤其是慈城,我们建议按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按高标准早日破土动工新建慈城卫生服务中心,并确保有足够的用房开设住院部。

二是合理扩大部分基层社区(村)卫生服务网点规模.在城区人口密集、老年病患居多的地区,如西草马路服务点等,再增租用房,扩大医疗用房面积,并相应增加医务人员.三是扩建孔浦卫生服务中心,增大各医科室门诊室面积。

2。

加速引进和培育全科医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缺全科医生的实际,通过实施定向培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选派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学习培训;聘请名医、教授开设专家门诊,以师带徒,传授技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综合水平;在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熟练全科医生。

按12小时服务制的要求配足全科医生,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3.建设全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建议搭建全区统一的数字化、全区域、全业务、全人群、全功能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把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属各站)、九院、其它各医疗机构及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联片成网,并努力争取与市级医疗机构并网。

为全体居民建立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患者原始信息。

开展网上卫生管理服务,卫生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电子化办公。

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医疗协作、业务整合等医疗业务,在网上开展医学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真正达到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效能。

4.扶持专科医院建设.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是经大批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深受群众欢迎。

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针对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目前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区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二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帮助解决用房问题.因在城区寻找工作用房单靠医院自身力量很难解决,建议区政府有计划地帮助解决三个特色专科医院的用房问题,使他们分别拥有规模适中的工作场所。

二是引进技术中坚力量.建议区政府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尤其是儿童医院更为紧迫。

5。

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民营医院是公益性医疗事业的补充,针对群众对医疗需求多层次及健康产业潜力巨大的实际,建议区政府对此作专题调研,制定相应的政策,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医疗卫生及健康保健产业,兴办民间医疗机构,增进我区医疗资源多样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增加投入,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

建议区政府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相应的财政投入方式,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专项经费的投入。

针对调研中所反映的与财政相关的又影响全局工作的几个问题,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耗材经费的问题、医卫人员绩效工资基数和特殊行业法定节日加班费的问题、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购置和维护经费的问题、住院部日常经费的问题等,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在区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

同时随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建议区财政、审计、卫生部门加强对卫生经费的监管,开展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积极争取,加强沟通,努力获得更大的支持

市和区二级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促进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针对现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力度,加强与市级高端医院的沟通,努力获得更多的支持。

1。

争取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

随着城市人口拆迁转入和将来机场的搬迁、二江南岸开发、安置房大量落成,洪塘、庄桥地块人口将激剧增加,但在我区区域内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为此要求市政府在江南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市有关部门初步计划机场搬迁后在庄桥(机场)地块新建一所综合医院,但建设主体尚未明确。

为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对此予高度关注,并要求由市政府主建。

2。

建立社区与市级医院的业务合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