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27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前言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个量分析——微观:

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

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

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

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

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

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

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

第一产业: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

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

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补充:

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生产类型——三类,形成三级生产、三个产业

初级生产——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或增加效用

次级生产——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创造或增加效用

三级生产——提供各种劳务,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

初级产品

次级产品

无形产品

初级(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次级(第二)产业——制造、采掘、矿业、建筑、电力、水利业

第三产业

习题:

下列属于属于第一产业的有(AD)第二产业的有(BEGIJK)第三产业的有(CFHL)

A、观赏锦鲤培养;B、电力供应业;C、WTO组织;D、香菇种植;E、造纸;F、交通运输;G、锡矿发掘;H、上海第一中学;I、农副食品加工业;J、纺织业;K、建筑业;L、房地产业;

(二)生产结构分类法

所谓生产结构分类法是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

方法:

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缺陷:

忽略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单物品的多用途。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列宁

方法:

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指产品为消费资料,重工业指产品为生产资料。

缺陷:

分类过于简单和忽略非物质生产。

3、霍夫曼分类法——霍夫曼

方法:

将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75%原则)。

缺陷只作为研究工业化发展进程而存在。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

1、定义:

所谓生产要素是依据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程度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它客观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

2、分类:

①劳动集约型产业——加工、服务业;②资本集约型产业——制造业;③技术集约型产业——信息、航天产业等。

3、缺陷(P24):

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1、定义:

所谓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依据各国对产业进行划分标准依据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2、要求:

权威性、完整性、应用性。

(五)关联方式分类法

(1)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生产技术相似,如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等。

(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材料、投入物、活动对象相同(相似),如棉纺业、钢铁业、服装业、渔业、伐木业等。

(3)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用途相同(相似)。

如自行车制造业、软饮料业。

(4)战略关联分类法:

按产业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主导产业——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有带动作用,能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如:

微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等。

支柱产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中占的比重大,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如: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

主导和支柱的区别:

1.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2.支柱产业强调现在,主导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更强调前瞻性。

3.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中长期目标,而支柱产业则注重近期或中期,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如:

互联网、农业等。

先行产业(狭义)——指在产业体系中必须先行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如:

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5)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产业间的关联方向包括单向关联、双向关联和环向关联。

主要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①前向关联产业:

前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其中“其他产业部门”就是(向其提供供应品或投入品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例如:

钢铁业与汽车制造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汽车制造业发生的关联是前向关联关系,汽车制造业就是钢铁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钢铁业(后)——汽车制造业(前)

②后向关联产业:

后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自身的需求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其中“其他产业部门”就是后向关联产业。

例如:

钢铁业与煤炭采掘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煤炭采掘业发生的关联就是后向关联关系,煤炭采掘业就是钢铁业的后向关联产业。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在欧美,主流的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即运

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的运行,特别是企业拥有市场权力(marketpower)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所以,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市场运行,即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这里的“产业”就是狭义的产业,即“市场”。

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研究同一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部分,而且包括研究不同产业之间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部分。

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态势,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

它可以被看成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即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及变化问题。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涉及过于细致的产业分类及产业之间的中间产品的交换、消费和占有问题,所以可以被看成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

(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

(3)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4)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

(5)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硏究。

产业关联理论:

主要是通过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

产业布局理论:

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产业发展理论:

主要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五、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

(一)逻辑推演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博弈分析法

3、投入产出分析法

实证与规范的区别: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当代经济学

早期经济学

经济理论研究(定性)

政策研究(定量)

操作性具体问题(经验主义)

高层决策性问题(形而上学)

(二)经验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

2、计量经济分析

(三)其他

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方法……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第三章产业结构

主要内容:

1、产业结构的概念

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3、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模式

4、产业结构的优化

5、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转移)

重点:

1、产业结构的概念

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3、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模式(难点)

4、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5、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判断标准、相互关系(难点)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分类,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不同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要的方法,产业结构可分为1、2、3(其中1是第一次产业,2是第二次产业,3是第三次产业,下同)型,2、1、3型,2、3、1型,1、3、2型,3、1、2型和3、2、1型等6种类型;在图形上表现为金字塔型、鼓型(橄榄型)、哑铃型(工字型)和倒金字塔形等4大类型。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

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粗)】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广义(细)】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广义(细)】

二、产业结构理论

分类理论:

克拉克大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定理:

工业的收入比农业高,商业的收入比工业的高,说明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克拉克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农业向制造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服务业移动。

(2)、库兹涅茨法则:

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阶段

霍夫曼比例

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阶段

5(±1.5):

1

工业化起步

第二阶段

2.5(±1):

1

工业化发展

第三阶段

1(±0.5):

1

实现重工业化

第四阶段

<1

不存在

(4)、高加工化过程:

是指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5)、经济服务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库兹涅茨法则并不相符,第二产业也在下降,第三产业强劲上升。

结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得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合理化。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世界发达国家的变化规律:

“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

目前我国三个产业产值比重为“三二一”

三、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区域资源配置)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市场)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发展)

四、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制度及社会因素。

2、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科技进步影响需求结构;科技进步影响供给因素;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

3、供给因素: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资本供应状况。

4、需求因素:

需求总量,需求结构。

5、国际因素:

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产业国际转移。

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全部或者部分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2)原因:

重合产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3)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4)目的:

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

区域产业转移:

沿海——东部——中西部

国际产业转移大范围上经历了四次

英国——美国、欧洲——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中国

意义: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转出地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承接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产业转移的规律

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转移方向: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6)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丰富、廉价、素质高;内部交易成本低;市场广阔等因素吸引企业生产转移。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国家政策调整;环境污染等因素促使企业生产转移。

企业生产转移的目的是获得最高利润。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的新特点和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2、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

3、服务业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亮点;

4、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转移加快;

5、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型主流方式;

6、国际产业出现组团式和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7、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

第四节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

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

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区域内三大产业的比例合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吻合区域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区域之间优势互补。

相互关系:

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两个基点,其中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静态表现,反映的是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反映的是产业结构质量上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本质上讲是技术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其更强调追求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是任何经济发展阶段都要调整的目标;高度化通常是合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需要达成的目标。

要防止“虚高度化”的出现。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具有因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二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

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

2、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

3、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基准:

1.能满足有效需求(包括生活上的最终需求和生产上的中间需求),并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2.具有较为显着的结构效益;

3.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有效利用,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或产品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补充调节;

4.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

5.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

6.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数;

7.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四章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是细分的产业结构。

是从量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各细分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联系方式,其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一国制定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和进行经济预测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产业关联的分析方法和实际运用。

一、产业关联的实质:

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二、关联方式:

1.纽带——不同产业之间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

(1)产品、劳务联系。

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联系方式,即产业结构变动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3)价格联系。

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2.类型:

(1)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环向关联

(2)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

(3)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

(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三、产业关联分析

整个投入产出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

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出科学的投入产出比表;

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定性、定量的宏观和微观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宏观的意义在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微观的意义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也称里昂惕夫表或产业联系表。

它是以所有部门的产出去向为行、投入来源为列而组成的矩阵的形式,记录和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及服务流量和交换关系的工具。

按计量单位分:

价值型和实物型(最常见)

按资料范围分:

全国、地区和企业

按考察领域分:

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等

平衡关系:

某产业的总产出=总投入

(1)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2)劳动对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社会纯收入=社会产品总价值=总投入

(3)所有产业的中间需求之和=所有产业中间投入之和

(二)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由系数、变量的函数关系组成的数序方程组构成。

其模型建立一般分两步:

一是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类系数;二是依据平衡关系,推导出投入产出模型。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1.直接消耗系数——最基本、最重要

2.完全消耗系数——更全面

aij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

(一)结构效应

1.中间需求率和最终需求率

2.中间投入率和附加价值率

(二)产业关联效应——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三)产业波及效应——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一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产业关联强度,会随着技术经济发展而变化。

当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表明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一般处于战略地位,是对经济增长速度最敏感的产业,表明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投入产出方法的局限性:

技术必须稳定;规模报酬不变;产业活动独立;产业产出单一。

第三部分产业组织(6-10章)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即资源占有关系、交易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等,从而得出对特定市场绩效和竞争秩序状态的判断,为政府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知识体系

(一)萌芽期——马歇尔冲突

(二)成长期——垄断竞争理论

(三)形成期——SCP分析框架

(四)发展期——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等

第六章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概念:

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和形式。

是产业分析的起点和中心。

具体包括:

(1)卖方之间的关系

(2)买方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

(4)已有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

二、市场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最基本)

2.完全垄断(最基本)

3.垄断竞争

4.寡头垄断

三、决定(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集中度(第二节)

1、类型:

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2、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

市场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

3、影响因素(P88):

经济因素(市场容量、企业规模、进入壁垒),企业战略和制度因素。

4、市场集中度的测定指标:

集中度最高的市场是只有一家厂商的独家垄断。

当某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大于1时,以下两个因素就会影响市场的集中度:

(1)该市场的厂商数量的多少;

(2)该市场中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

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

①绝对集中度指标(行业集中度)最基本

②H.H.I即H指数

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

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可用企业数量作为竞争程度的一个粗糙指标。

(二)产品差异化与广告(第三节)

1.产品差异化的概念:

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具有可区别性和不完全替代性。

2.实质:

从消费者角度定义

3.形成原因:

产品的物理特性;买方的主观印象;销售的地理差别;销售服务的差别。

4.分类——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

广告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呈现倒U型变化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第四节)

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方式和原因(补)

(1)进入方式:

跨行、全新、并购

(2)退出方式:

直接、部分

进入类型:

模仿——低风险、同质化竞争

创新——产品差异化、全方位较大投入

进入或退出原因:

主要——预期利润

直接——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自身实力分析

其他——市场需求、在位企业或新企业进入、经济制度改革

退出壁垒和进入壁垒、市场结构的关系

(+,+)——高度集中,高风险高利润

(-,-)——绝对分散,低风险低利润

(+,-)——相对集中,低风险高利润

(-,+)——相对分散,高风险低利润

第七章——第九章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不断调整其行为的策略性行为。

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内容:

1、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包括阻止进入定价行为、驱逐对手定价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

2、以研究与开发、形成产品差异、促销为基本内容的非价格行为,如技术开发行为、广告宣传行为等;

3、以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如企业兼并行为、一体化行为、跨国经营行为等。

第七章市场行为:

企业定价

第一节基本定价策略

统一定价——垄断市场;成本加成——更普遍

第二节价格歧视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会努力把同一种物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企业就同一商品,对不同的买者或者依据买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数量,制定不同单价。

实现价格歧视的条件:

1.实施价格歧视的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

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通过转售套利现象的发生。

价格实践——价格歧视的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

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收取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价格,每单位商品价格都不同。

二级价格歧视:

销售者知道购买者偏好的多样性,但无法观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