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摘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29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楹联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楹联摘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楹联摘选.docx

《楹联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楹联摘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楹联摘选.docx

楹联摘选

古莲花池楹联简介

一、宛虹亭联

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书写,1804年书赠僧友的。

邓石如(1743—1805)字怀远,号完白山人,安徽怀远人。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莲池北塘如海,高芬轩正面有真龙天子康熙书写的擘窠大字——龙飞,这不是龙的世界吗?

莲池“鹤柴”,鹤群栖息,声声传达着唳天之志,岂非鹤之家乡?

二、高芬阁联

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此联为清代江苏丹徒(今镇江)王文治撰写。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西湖长,清代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

文学家、书画家。

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高芬”源于《晋书》“高芬远映”之句,高芬即高洁的节操。

此阁,为《莲池十二景》之一,轩旁有翠柏高槐,紫藤竹林。

阁前有池水,阁后有莲池书院。

“兰言”,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这里,兰言指书院莘莘学子切磋品格、砥砺志向的肺腑之言。

此联极富意境,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时空转换,韵味无穷。

王文治书法清俊飘逸,极具风神。

书法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说法,就分别指刘墉和王文治书法而言。

三、洒然亭联

丹花绿树锦绣谷,清澜白石玻璃江。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湖南道州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州草堂诗文抄》等。

道光二十年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其父何凌汉(曾任吏部尚书)病故。

扶柩南行,入秋返京。

应朋友之邀,在保定小住。

到南司署访封茕生,到总督署访方铁珊,在朋友陪同下优游莲池书院,在洒然亭挥毫写下这副楹联。

“丹花绿树”和“清澜白石”是莲池的写实,“锦绣谷”和“玻璃江”是写实基础上的比喻与升华,楹联写得有声有色,对仗工稳,堪称佳对。

四、君子长生馆内柱联

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

地接瑯嬛,山邻宛委,师承百世启人文。

此联为阳春李景明作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绿野,唐代宰相裴度有私人别墅“绿野堂”。

华林,东汉、三国有华林园,为宫苑。

莲池为元代张柔开凿,后为张柔副将乔维忠的私人园邸,清代曾做皇帝的行宫。

“留胜迹”非常准确。

下联瑯嬛,指“瑯嬛福地”,那里是神仙洞府,见张华《瑯嬛记》。

宛委,指宛委山,会稽山的一峰。

《吴越春秋》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

下联说,莲池是学子福地,文明渊薮,培养文人学者的好地方。

五、君子长生馆外柱联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

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

此联为如皋朱焕彪所作隶书联。

园林因多年军阀混战遭毁坏,1931年,时任河北省长的王树常集资修缮莲池,9月完工,对联是修缮后写上去的。

上联写庭花凋落,园景空阔,只能寻访往日的名胜地了。

下联写莲池依旧,但“弦歌何处”?

点明莲池书院不存在了(1904年莲池书院停办),更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此联情调低沉落寞,透露出作者对莲池往日繁盛的思念和对时事危难的忧虑。

六、小方壶联

竹静似闻苍玉佩;松寒欲傍绿荷衣。

此联为清代成亲王永瑆所撰。

成亲王是乾隆第十一子,号少庵、治晋斋主人等。

小方壶为君子长生馆南配房,这里清雅幽静。

方壶,即方丈,传说为东海三仙岛之一。

上联写其静。

竹静,好像可听到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

下联写其寒。

松寒,冷清得要去傍绿荷。

寂静和冷清正是仙岛的环境,也与小方壶相合。

联为行书,既有赵孟頫的秀整,又有欧阳询的劲健,是书法精品。

七、寒绿轩联

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

寒绿轩南有一宅院,名“竹烟槐雨”,宅名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之句“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

槐烟竹雨门旁一副对联:

此联写冬季月夜屋宇附近的梅影与竹烟,与竹烟槐雨的情景十分贴切。

该联作者不祥,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此联书于乙卯(1795年)清明後一日,钤印:

王文治印(白)、曾经沧海(白)。

此书俊秀潇洒,飘逸流畅,兼有所宗各家之长。

八、花南研北草堂联

瓶花落砚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

此联作者不祥,为清代书法家王梦楼所书丹。

花南研北草堂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研”通“砚”,造园者把这里作为赏景吟咏之所,故名“花南研北”,是形容这里适于赏景著述。

瓶花为雅士书斋之伴,清馨散发,淡雅适人,纵是凋谢,飘落砚田,则是余香归于翰墨之中,令其香味长存;衙斋窗外,绿竹稀疏,阵阵微风吹过,时闻翠竹拍打小窗之声,雅士读诗作文,正可借院竹风吹之音化为诗书之韵,更显得声情并茂,翠竹拍击窗棂的声音和着弹琴的韵律更加优美,意味深长。

九、蕊幢精舍联

绀宇清严镜水深;闲房幽寂竹阴森。

此联为清代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撰书。

意思为该佛寺清正严肃,而其旁的池水像镜子一样平静明净;空宽寂静的房屋四周树木茂密成荫。

张叙(1690-1776)字滨潢,又字宾王、凤冈。

江苏镇洋人。

雍正十年(1732)举人。

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十六年举经学,二十六年以耆年宿学,赐国子监学正,后主讲莲池、白鹿诸书院,成就人才甚多。

十、濯锦亭联

天边月到平台迥;林际花藏曲坞深。

此联作者不祥,为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高占祥1996年夏书丹。

由濯锦亭远望,莲池十二景一览无遗。

大门到此亭,有两座假山,两山之间有林木蓊郁、花团锦簇的狭谷幽道。

各景观之间,原有雕栏维护的凌空复道相勾连,复道上是平台,下是画廊。

上联写“平台”有“天边月”照临,迥,迥元。

下联写“曲坞”有“林际花”堆藏。

“迥”“深”又突出了园林夏夜的奇幽。

月色融融,花木幽深,充满诗情画意。

十一、昆阆院联

雅居天子名园韵;莲月清风客梦诗。

此联为赵品光撰于1996年腊月,赵品光(1935—),四川省岳池人。

笔名千河,号北蜀散人。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理事,保定日报社主任编辑。

为当代书法家赵逢明所于1996年书丹。

赵逢明,(1934—2011),字子午,号听琴屋主,河南安阳人。

当代书法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保定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直隶总督署楹联内容及出处

一、大门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根据光绪年间湖广总督署联改写而成,原联为:

北起荆山,南包衡岳,中更九江合流,形胜称雄,楚尾吴头一都会;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四裔交涉,师资不远,林前胡后两文忠)

二、仪门联

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李鸿章题写)

三、大堂联

(1)视民如伤,冀地苍生皆吾子;

修己以敬,燕赵精英是我师。

(根据无锡县署的对联改写而成,原联为: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2)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曾国藩于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九日题写,写于直隶总督任上。

据《曾文正公日记》)

(3)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

横:

调鼎凝厘

(慈禧赐李鸿章联匾,写于光绪十八年。

据盛宣怀等编《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一书)

(4)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

横:

钧衡笃祜

(光绪帝赐李鸿章联匾,写于光绪十八年。

据盛宣怀等编《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一书)

四、二堂联

(1)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曾国藩于同治八年正月二十八日题写,写于直隶总督任上。

据《曾文正公日记》)

(2)虎帐壮军威天肃清高风云变色

龙韬娴武略地临重要旗帜生光

(武职衙门通用联,搜集。

五、三堂联

将勤补拙;以俭养廉

(直隶总督唐执玉题写,据《清史稿·唐执玉传》)

六、四堂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曾国藩写于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十二日直隶总督任上。

据《曾文正公日记》)

七、东花厅联

(1)交柯接叶纷无数野草幽花各自春

(曾国藩题写)

(2)高寒惟有月中桂清拔无如雪外松

(李鸿章题写)

(3)道不可卑德惟自下

言思为则行必有威

(李鸿章题写)

八、幕府院联

(1)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曾国藩于同治三年十月初十题写,写于两江总督任上。

据《曾文正公日记》)

(2)念三辅新离水旱兵戎赖良吏力谋休息

愿群寮共学龚黄召杜即长官藉免衍尤

(曾国藩于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九日题写,写于直隶总督任上。

据《曾文正公日记》)

保定军校尚武堂(校长室)对联说明

上联:

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

下联:

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

横匾:

尚武堂

意思是:

“尚父”指姜子牙;“武侯”指诸葛亮。

“阴符”指阴符经;“韬略”指《六韬•三略》,均是道教兵书。

让军校学员们把古人的用兵方法学到手,摄取精华,反复揣摩,使出全部力量刻苦学习,形成自己的一派指挥风格,把优秀用兵方法千秋万代传下去。

据1912年入学,1914年毕业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生、国民党陆军上将李宗黄回忆录说:

此对联的话是民国总统袁世凯所说。

据1919年入学,1923年毕业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生、国民党陆军中将张寿龄回忆录说:

门匾“尚武堂”上的落款是“黎元洪”。

门匾和抱柱联均是白底黑字。

高阳古今名人楹联

一、孙承宗

孙承宗(1564-1638),字稚绳,号恺阳,汉族,今高阳县西庄村人,晚年居住县城南街。

明朝大臣、军事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1、一六三三年正月二十五日是孙承宗的七十大寿,古稀大寿,孙承宗亲自将书房部署一番,自名为“师俭堂”,在门侧提了一对楹联:

好将社稷安危意,聊听儿孙诵读声。

2、明万历三十二年开科大考,从南方来了一位姓祖的赶考举子,他的行车上插一面大旗,上书“今科状元”。

车到高阳南圈头桥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大旗折断。

进城后一打听,才知道高阳城内的孙承宗也要去高考。

他立刻去登门拜访,孙承宗热情招待。

言谈中,他觉得孙承宗比自己才高一筹,便叹了一口气说:

“小弟从南方来时,与家嫂打赌,说如不中状元,就回家跪着见她。

小弟来到北方,望世兄照顾一二。

”孙承宗当即答应了他。

殿试之时,两人文才难分伯仲。

最后,皇上决定让二人各写三千字,先交卷者为状元。

孙承宗听后,立即双手提笔写了起来。

祖举人见状,自知不如,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了“三千字”,然后起身交卷。

哪知孙承宗此时也已写完。

皇上看了祖举人的试卷后说:

“孙爱卿,你来看‘三千字’胜你一筹。

”孙承宗说:

“万岁请看臣的试卷背面。

”皇上一看,见也写着“三千字”,顿时明白了,说:

“你把状元让给他了。

”后人就传说姓孙的把状元让给姓祖的了。

事后,高阳人在十字街给孙承宗立了一个牌坊,正中书“榜眼”二字,两边配着一副对联:

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

二、李鸿藻

李鸿藻(1820.2.14-1897.7.24)字兰孙,兰荪,号石孙,砚斋。

高阳庞口人。

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一年后又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0余年的为官生涯。

历任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

他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有“高阳相国”之称。

他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对清廷大政有过重要影响。

他也是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性人物。

1、“且居酒国三千岁,拟化书城百万身”是李鸿藻书房内悬挂的对联,并多次为他人所书,即表明了其较高的修身德性,又写出了一代帝师的城府与放达。

2、“一代文官祖,三朝帝王师”为高阳李氏祠堂楹联,也是李鸿藻祠联。

三、李石曾

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名煜瀛,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李鸿藻第三子。

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

曾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光绪年间,李鸿藻带着还只有五六岁的小儿子李石曾到皇宫内办公地点,偶遇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李石曾,并与李石曾张口联对。

光绪皇帝出的上联是:

高阳县顽童六岁。

李石曾随口接到:

北京城天子万年。

自此李石曾便有“神童”的传说。

四、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光绪十八年(1892年)10月29日出生于高阳县边家务村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后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46年4月5日,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佟麟阁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

1946年7月28日佟麟阁殉国9周年之际,北平市各界在中山公园举行追悼会。

冯玉祥送来挽联:

“报国敢云天尽职,立身当与古人争”。

五、李国木普

李国木普(bǎng)(1585-1631),字元治,高阳庞口人,明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著有诗文集三卷。

1、李国木普自幼聪明,传说其赴保定府参加乡试时,路过清苑石桥村,村西有一石桥名为“磊桥”。

李国木普走到桥上,脱口而出“踏倒磊桥石三片”,可下联一时想不起来,就继续往前走。

到保定南门,见一老太太用剪刀剪布,突发灵感随即对出:

“剪开出字山两重”。

2、李国木普辞官回高阳,一家人走到京南卢沟桥上,见一书生正在吟对联。

上联:

“孤山独庙一关羽单刀匹马”,却对不出下联,此时李国木普见到桥下河边有二人垂钓,即对:

“隔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当走到涿州时,路边刚修好一座关帝庙,有人提了上联:

“光武穆而王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可就是写不上下联,李国木普对下联:

“历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然后拱手告辞。

走到定兴时,有好多文人在一起对联,有人提上联:

“白水泉边女子方好少女方妙”,但没人能对上下联,此时夕阳照在西山,群山蜿蜒,面对西山随口而出:

“山石岩下古木为枯此木为柴”。

六、齐映

唐代高阳人,善画山水,雅正好学。

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左丞御史,年48岁病卒,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漫道太公封渤海,需知颛帝萌高阳”为高阳齐映祠楹联,上联指齐氏出自姜子牙封于齐,下联指颛顼大帝初封于高阳。

七、韩耀曾

韩耀曾,字鲁卿,清时的高阳名士,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人。

1、于堤韩氏家祠正殿楹联:

家学渊源内外两传;大猷黼黻(fǔfú)经纬一朝。

上联写的是韩婴,韩婴著有《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下联写的是韩非子,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

韩氏家族的学问,底蕴深厚、历史悠远,源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韩非子黼黻皇猷(犹言辅佐朝廷),他条理清晰的法家思想为秦皇朝的建立和江山社稷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于堤韩氏家祠大门楹联:

山斗昔曾瞻吏部;风尘争愿识荆州。

上联写的是韩愈,韩愈后世称为“文章山斗”、“韩吏部”;下联写的是韩朝宗,韩朝宗又称韩荆州,时人有“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说法。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

被世人尊为文章山斗的韩愈曾经是唐朝吏部官员(侍郎);人们不顾路途遥远与艰辛,争取实现结识韩朝宗的心愿。

3、于堤韩氏家祠屏门楹联:

传家词翰东风柳;瑞世科名五色云。

上联写的是韩翃(hóng),韩翃是唐代诗人,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下联写的是韩琦,韩琦出身世宦之家,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长子韩忠彦为宰相,南宋的宰相韩侂胄便是韩琦的曾孙,《宋史·韩琦传》有“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

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记载。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

韩氏家族有韩翃“东风御柳”世代相传的诗词佳句;有韩琦这样盛世“五色云见”的科宦世家。

4、于堤韩氏家祠便门楹联:

潮中驱噩文章老;湖上骑驴岁月长。

上联写的是韩愈,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3月,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得知潮州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韩愈撰《祭鳄鱼文》祭鳄鱼驱之;下联写的是韩世忠,韩世忠是两宋之际的名将,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解兵权,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

韩愈在潮州恶溪驱鳄鱼时写的《祭鳄鱼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跌宕有力;韩世忠被解兵权后,长年跨驴携酒纵游西湖以自乐。

八、刘同

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任南京光禄寺丞。

高阳西汉置县,东汉置郡,历史悠久,自古为我国北方重要郡国都城,宋设高阳关,为三大关之首。

“秦并燕赵为古郡,宋御辽金做汉关”,是刘同为古高阳所作。

九、田景旸

田景旸(yáng)(?

-1506),字时中,高阳县东王草庄人。

明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人,五年(1454年)中进士,授职山东道监察御史,官至礼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年)病卒,谥号“文懿”。

“江翻千尺波涛发,雷动半天风雨来”为其咏白洋淀联,描绘了白洋淀的自然景色与宏大气势,对仗工整,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十、李俨

李俨,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县为其建进士坊,官至山西布政使参议。

“老连象教迷三界,影带斜阳亘万家”是李俨为高阳楞严佛塔所作。

楞严佛塔为古高阳名胜,建于北魏时期,因在高阳赵通村,又称赵通塔。

十一、苏秉璋

苏秉璋系高阳北沙窝村清末秀才苏绍泉之三子。

绍泉老人大半生以教书为业,先在村中教私塾,后到县城教小学,学生中的姣姣者有同李大钊一起壮烈牺牲的杨景山烈士。

苏秉璋晚年笃信实业救国,着手自己开办织染工厂。

1914年,筹资从天津购来日本产提花织布机一架,在高阳首倡使用提花机织布。

成为高阳布业从织土布走上织花布的开端。

随着规模日大,1921年定名为“仝和工厂”。

“同心勤织纺,和气乐经纶”就是当时高阳县官厂文藻为工厂题写的藏头楹联。

十二、其它高阳旧对联

1、碧露深滋三秀草,紫云常护九如松。

高阳阮庄村民刘守才110岁时,乾隆帝贺寿所作。

2、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

作者田汉为盖叫天题联。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京剧武生泰斗,《三岔口》、《十字坡》都是盖派代表作。

英、杰二字为藏头字。

3、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作者陈毅,为盖叫天题联。

盖叫天为高阳人。

高阳古时曾属燕国,盖叫天在浙江省京剧院工作,故称江南活武松。

3、问你,为什么这样勇敢?

是的,要这样才有光荣。

挽联。

1937年吕正操率部队攻下高阳城,战斗中营长纪振雄英勇牺牲,此联为吕正操悼念纪振雄所做。

联句看似很平常,两句白话,但这种问答形式前无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