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843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女通汝)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

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

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

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我则以为要论独立的反抗的精神,最出色的该是《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

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

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老子

革命的种子发芽了,长出来了个老子。

关于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有各种说话,有说是因为他活得长的,说是200多岁,那是神话;

有说是因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话出自《神仙传》,八成也是瞎话;

胡适先生认为“老”不是老子的姓就是他的字。

老子是个革命家。

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的政治——因为政府没有干涉的本领,所以主张极端的放任。

说到底,这也是种极端的破坏注意,是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

老子是个哲学家。

他的主要的哲学概念是:

道、无、无名、无为。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也是老子的最大功劳。

老子认为,天并非是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住在,天地并不与人同类,天地也没有恩意。

然而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什么样的呢?

道无声无形、单独不变、周行于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只是自然。

这也是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啊!

无。

“无”其实是“道”的具体阐述。

“无”到底是什么呢?

看这两句话就明白了。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

“名”就是“物德”,就是物的德性,也说特性。

有名,然后有知识,有知识然后有欲望,有欲望然后有纷争。

老子渴望没有纷争,所以主张“无名”。

无为。

其实老子“无为”的深意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在于“深信自然法则绝对有效”。

若是用人力去赏善罚恶,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杀者杀”。

所以老子主张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无争。

 

孔子

孔子,字仲尼,鲁国人。

他是个实行的政治家,做过鲁国的司空,又做过司寇。

他的政策不能在鲁国实行,还丢了官,于是去周游列国。

十三年,不能遇到行道的机会。

六十八岁回到路过,专做著述的事业。

那是一个充满暴行邪说的时代,暴行比如弑君弑父,《春秋》二百四十年,每七年就有一次;

邪说,比如老子,哈哈!

【本人认为胡适先生这一段以及该时代现象的反动,稍显混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先生大概犯了因果互生的错误吧!

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积极救世派。

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栖栖遑遑地奔走,要把无道便成有道。

从何处下手呢?

孔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一部《易经》。

《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

易象辞。

1.万物的变动,都是由简易变为复杂。

2.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为简易的源起,就是“象”。

3.这种种“意象”变动时,都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这可以用“辞“来表示。

这就能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厉害,不敢为非。

正名主义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

孔子致力于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手段便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有各自的样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否则就不会有“君罪该死,弑君不为罪;

父罪该死,弑父不为罪”的伟大主张!

)。

正名的方法就是《春秋》。

春秋的三种正名方法就是:

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

正名主义的影响:

1.语言文字上的影响: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也就是,正经说话。

2.名学上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名学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概念说”是希腊名学的始祖。

3.历史上的影响:

《春秋》的余毒使得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

孔子的哲学方法:

一以贯之。

“一”为何?

曾子曰“忠恕”。

“忠恕”为何?

中心为“忠”,如心曰“恕”。

所以,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还指要找出事物的条理系统,用来推论,举一反三。

知识论上的一以贯之:

孔子因为注重推论而注重思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

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

仁。

孔门说的“仁”与墨家“兼爱”不同,是有等级的爱。

并且,仁不只是爱人,还是理想的人道,统摄诸德——君子便是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孔子不仅注重模范的伦理,还注重行为的动机,即利与义。

孔子一声痛恨那些聚敛之臣,斗筲之人的谋利政策,故把义利两桩分得太分明了。

但是,他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

而且,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

后来的儒家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的动机道德论。

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

孔子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虽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

“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教育的涵养——孔子的教育靠正名和礼乐。

正名以寓褒贬,别善恶,使人见了善名,自然生爱;

见了恶名,自然生恶。

主张礼乐治国,故反对用刑治国。

孔门弟子

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

不料他的弟子那么多人里面,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扬光大他的哲学。

他们那么多人的成绩,不过是在一个“孝”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功夫,这也算是孔子的大不幸了。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也说孝道,但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

孝有三: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后来的人只从这个养字上用力,因此早出许多繁文缛节来。

细看《祭义》《孝经》,简直不承认个人的存在。

我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父母的儿子。

这是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

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

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到,要人做一个“儿子”。

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

从孝的哲学,又到了孝的宗教。

儒教有很多丧葬祭祀的礼节,但是他们并不信鬼神。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一切丧葬祭祀都是为了“慎终追远”,都是为了“民德归厚”,都是为了“民兴于仁”。

礼: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制裁力。

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

所以,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制裁力。

礼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

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

儒家向来不主张无欲

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

“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墟墓之间,有哀的空气;

宗庙之中,有敬的空气。

儒家重礼乐,本是极其合乎宗教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

只可惜儒家把这种观念推行到极端,故后来竟至注意服饰跪拜,种种小节,便把礼的真义失掉了。

以上就是空门弟子的补绽工作,能不可叹吗!

墨子

墨子,名翟姓墨。

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鲁国人。

胡适觉得孙诒让说得对,鲁国人。

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所以提倡“非攻”论。

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话本有责备墨子之意,其实是极恭维他的话。

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

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墨子的天是有意志的。

墨子是一个实行的宗教家,他主张节用,又主张废乐,所以他教人要吃苦修行。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庄子.天下篇》虽批评墨家的行为却又不得不称赞墨子道: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将求之而不可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

墨子的哲学方法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的哲学则是一种行进的方法。

墨子因为讲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应用主义”。

墨家说:

“义,利也。

”这个“利”字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

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真知的应用。

【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有相似。

阳明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只是,阳明的知是心内的良知,而墨子的知是心外的实用。

墨子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只在于他的“应用主义”。

他处处把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兼爱、非攻、节用、非乐、节葬、非命,都不过是几种特别的应用。

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不过是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

他又恐怕这还不够,他又是一个很有宗教根性的人,所以主张“天的意志”作为“天下之明法”,要使天下的人都“上同于天”。

因此哲学家的墨子,变成墨教的教主了。

杨朱

杨朱比老子小130多岁。

杨朱的时代战事连年不休,人民痛苦不堪,所以一种极端的消极的哲学应运而生——这就是杨朱的哲学。

杨朱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他的无名主义。

【老子最先讨论名的用处,要人复归于“无名之朴”。

孔子深知名的用处,故主张正名。

以为若能正名,便可用全称的名,来整治个体的事物。

儒家所注重的名器、礼仪、名分等等,都是正名的手续。

墨子注重实用,故提出一个“实”字,攻击当时的君子“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

杨朱更趋于极端,他只承认个体的事物(实),不承认全称的名。

所以说:

“实无名,名无实。

实者,伪而已矣。

杨朱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他又恐怕人把存我观念看作损人利己的意思,故刚说了“智之所贵,存我为贵”,连忙接着说“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痛苦的时势,生命财产朝不保夕,自然会生出两种反动:

一种是极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子、耶稣一流;

一种就是极端悲观的厌世家,像杨朱一流了。

杨朱所主张的只是“乐生”“逸身”两件。

他并不求不死,不求长寿,不求速死,只是“从心而动,任性而游”。

这就是杨朱的“自然主义”。

别墨

战国时期墨家各派均自命墨家的正支,视其他各派为别墨。

别墨主要讲论知识、人生哲学、论辩、名学。

一、论知识

(一)知识如何产生?

曰名与心。

(二)知识的种类?

曰稳说亲。

(三)知识的目的?

那自然是应用

二、人生哲学:

知行合一

人生的行为不完全受知识的节制,知识之外,还有欲望。

欲望有正当与不正当,那么,如何才是正当的欲望呢?

曰: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比如:

“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业。

”所以,别墨的乐利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乃是一种为天下的乐利主义。

三、论辩

(一)辩的两大观念:

故、法

1.故,所得而后成也

(1)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2)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3)“物之所以然”是故。

能见得这个故的全部,便是“智”。

2.法

(1)法的本意是一种模子。

(2)法师根据“有之必然”的道理,去求“所以然”之故的方法。

【懂得这两个观念,方才可讲《墨辩》的名学】

(二)辩的用处:

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

【同志们,辩论不等于抬杠啊!

更不等于人身攻击。

想起某些人,哦,呵呵!

(三)辩的七法:

或【不尽】、假【假设】、效【演绎】、辟【举物例】、侔【举辞例】、援【举事例】、推【推理】

(四)《墨辩》概论:

《墨辩》六篇乃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里面除了“论知”“论辩”之外,还有无数有价值的材料:

1.论算学

2.论形学

3.论光学

4.论力学

5.论心理学

6.论人生哲学

7.论政治学

8.论经济学

四、墨家名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儒家的正名论,老子、杨朱的无名论,都是极端派。

“别墨”于两种极端派之间,找出了一种执中的名学。

他们不问名是否有实,实是否有名,消解了名学的本体论问题,而只谈名和实在名学上的作用。

(二)墨家的名学不单可为论辩之用,实有科学的精神,可算得科学的方法。

(三)《墨辩》中有论光学和力学,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

(四)墨家名学论“法”的观念,上承儒家的“象”的观念,下开法家的“法”的观念。

惠施

惠施这个人厉害得很。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又说有一个叫做黄缭的,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和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

只可惜那五车的书和那“万物说”都失掉了。

惠施的思想总结说便是:

时间空间的分割区别,都非实有;

一切同异都非绝对。

故曰:

“天地一体也。

”并因“天地一体”而“泛爱万物”。

“泛爱万物”是极端的兼爱主义。

墨子的兼爱是根据“天志”的,而惠施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兼爱主义是有科学的依据的——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也发达了,宗教的迷信便弱了,所以兼爱主义也不能不随着改变。

公孙龙

公孙龙及其“辩者”最为著名的是“二十一事”(卵有毛,鸡有三足……)。

这二十一事的主旨思想就是一切异同都是因为主观的分别,而不是绝对的。

但是,若没有这些分别异同的“物指”,便不能有知识了。

所以这些异同,虽非实有,虽非绝对,却不可不仔细辨别。

有了正确的“名”,知识学术才可以进步。

公孙龙一班人的学说,大旨与惠施相同。

但惠施的学说归到一种“泛爱万物”的人生哲学,这班人的学说归到一种“正名”的名学。

这是他们的区别。

但公孙龙到处劝人“偃兵”,大概也是信兼爱非攻的人,可知他终是墨家一派。

墨学的结论

墨学有两派:

宗教的墨学、科学的墨学。

墨学在在韩非的时代还很兴盛(“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篇》),但《史记》里竟然没有墨子的列传。

墨家,何以消灭得这样神速呢?

第一,儒家反对。

两家互攻。

孟子竟然骂墨子兼爱为“无父”,为“禽兽”。

汉兴以后,独尊儒术,墨家自然没有兴盛的希望了。

第二,政客猜忌。

很简单,那时候战争最激烈,各国政府多不很欢迎兼爱非攻的墨家。

第三,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

各国需要的是军人政客两种人才,不但不欢迎这种诡辩,并且有人极力反对。

庄子

庄子这篇主要讲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和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

庄子名周,是蒙人。

曾做过蒙的漆园吏。

庄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曰:

“出世主义。

”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

中国古代的出世哲学派到庄子才完全成立。

万物变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孔子认为,万物起于简易而演变为天下之至。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墨子之后也有许多人研究生物变化的问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

《列子》书中的进化论:

《列子》书中的“无”是一种不生不化,无形色声味的原质。

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这个“无”“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结果。

当然这就不承认有个“主宰”的天了,更不认为天有好生之德。

庄子书中的进化论: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几”即种子,也叫元子,遇着水,成为一种微生物,细入断丝,到了陆地,变成一种陆生生物,自此之后,层层进化,直到最高等的人类。

人死了,还腐化成微细的“几”,所以说“万物皆出于几,皆入于几。

”而“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然而,既然生物进化,都由自化,并无主宰。

请问万物何以要变化呢?

庄子承认自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缺点了。

近代生物学者认为:

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必须进化,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

一、庄子的名学

惠施曾说:

“万物毕同毕异:

此之谓大同异。

”但是惠施虽知道万物毕同毕异,他却最爱和人辩论,“终身无穷”。

庄周既然和惠施来往,定然也知道这种辩论。

况且那时儒墨之争正烈,自然有许多激烈的辩论。

庄周是一个旁观的人,见了这种争论,觉得两边都有是有非,都有长处,也有短处。

所以他说: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墨家认为,谁辩胜了谁就是正确的。

但庄子却不以为然,他说你就算胜了我,也不能证明你就是正确的。

墨家因为深信辩论可以定是非,故造出许多论证的方法,在中国名学史上大放光彩。

庄子因为不信辩论可以定是非,所以他的名学的第一步只是破坏的怀疑主义。

不过,他也有建设的一面。

他说因为人有偏蔽不见之处,所以争论不休。

若能把事理见得完全透彻了,便不用争论了。

但是如何才能见到事理之全呢?

庄子说:

“以彼明此,以此明彼。

”东西可以相反却不可以相无,看似相反而实相生相成。

天下的是非,本来就不是永远不变的。

以上说的是庄子名学的一段真理。

但当庄子把这学说推到极端,便生出不良的效果。

他以为是非既由于偏见,我们又如何能知自己所见不偏呢?

这就是不可知论了。

既然不可知,倒不如安分守己听其自然吧。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种极端“不遣是非”的达观主义,即是极端的保守主义。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只是一个达观主义,因为他把一切变化都看作天道的运行,又把天道看得太神妙不可思议了,所以他觉得这区区的我哪有做主的地位。

这种人生哲学看起来高超得很。

其实流弊严重,轻的会造成一种不关社会痛痒,不问民生疾苦,乐天安命,听其自然的废物;

重的则会养成一种阿谀奉承,苟且媚世的废物。

结论:

庄子的哲学,只是一个出世主义。

因为虽然他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都只是要人知道“万物皆一”四个大字。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庄子的哲学。

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

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

“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

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

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道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

如果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看破了,说泰山不高,秋毫不小,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然是“高超”,但却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庄子是知道进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进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为人力全无助进的效能,因此他虽说天道进化,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

荀子

这部分主要写《大学》《中庸》和孟子

一、《大学》《中庸》两部书的要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方法。

《大学》的方法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指明明德于天下。

《中庸》的方法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又说诚之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学》《中庸》的长处只在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

第二,个人之注重。

孔门有一派把一个“孝”字看得太重了,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中。

这种家庭伦理的结果,自然生出两种反动:

一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如杨朱不肯“损一毫利天下”;

一种是极端的为人主义,如墨家的兼爱主义。

有了这两种极端的学说,不由得儒家不变换他们的伦理观念。

所以《大学》的主要方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

这个“身”这个“个人”便是一切伦理的中心点。

曾子曾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这是“思事亲不可以不修身”。

这和《中庸》说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恰恰相反——一个是“孝”的人生哲学,一个是“修身”的人生哲学。

《中庸》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诚”。

“诚”即是充分发达个人的本性。

“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的最高目的,是要充分发达个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与“天地参”。

第三,心理的研究。

儒家到了《大学》、《中庸》时代,已经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

《大学》说的“正”,就是《中庸》的“中”。

但《中庸》的“和”却是进一层说了。

若如《大学》所说,心要无愤懑、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岂不成了木石了。

所以《中庸》只要喜怒哀乐发得“中节”,便算是和。

喜怒哀乐本是人情,不能没有。

只是平常的人往往太多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

所以《中庸》说: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孟子

孟轲,邹人,受业于子思。

一、论性

(一)人的本质同是善的。

见孺子落井,皆生恻隐之心。

(二)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

不能尽其才的缘故,约有三种:

1.由于外力的影响。

2.由于自暴自弃。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3.由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那哪一体是大的贵的?

哪一体是小的贱的呢?

孟子认为耳目五官之得为小为贱,心思所及为大为贵。

其实这种议论,大有流弊。

人的心思并不是独立于耳目五官之外的。

耳目五官不灵的,还有什么心思可说?

中国古来的读书人的大病根正在专用记忆力,却不管别的官能。

都后来只能便成一班四肢不灵、五官不灵的废物!

二、个人的位置

孟子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

他论“大丈夫”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因为他把个人的人格看得如此之中,为他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