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52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政治学 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 课件.docx

《政治学 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 课件.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 课件.docx

政治学课件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研究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政治学?

▪人类的各种灾难:

战争;内乱;腐败和暴政

▪中国社会的困境:

道德诚信危机;恐惧忧虑;奢华腐败

▪研究政治的目标:

培育公共精神,形成政治共识;

探求合理的解决合作与冲突的制度安排:

有限政府和宪政制度

二、关于政治的各种观点

“政治”的词源:

Polis-Politics:

城邦(的事务)

政:

政,正也。

—《说文》;治:

管理;统治

政治:

君主的治国之道,具有教导、指正,人治训导、统治教化的意味。

各种不同的解释角度和方法

㈠价值性解释

儒家(孔子):

“德治”

西方(亚里士多德):

“善”、“正义”

政治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

㈡神学性解释中国:

“受命于天”西方:

“君权神授”政治是神意的安排。

㈢权力性解释庸俗的观点:

权术、权谋、诡计(韩非子、马基雅维里、俾斯麦)

㈣管理性解释

孙中山:

管理众人之事

政治涉及两个过程:

决策;规则或实施。

但应强调民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㈤社会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2、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3、核心是国家政权;

4、有规律的社会现象(科学性和艺术性)利益和权力问题是政治现象的最主要问题。

三、政治的含义

现代政治的主要特征:

政治的主要特征是群体冲突与合作(基于资源稀缺),由此产生公共权力。

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

政治研究就是研究这些约束条件的本质、来源及在既定约束条件(历史遗产、社会规则、体制、社会经济、大众信仰)下行使权力的技巧、策略。

政治的含义:

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社会成员或组织(包括政府),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影响、追求、维持和运用公共权力,以影响具有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研究:

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的政治研究与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的政治研究

1、中国传统的政治研究(1840年以前)

主要研究内容:

君主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之前:

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明德慎罚(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围绕“神”与“人”、“礼”与“法”、“君”与“民”、“君”与“国”及统治手段问题展开“百家争鸣”:

儒家:

倡“礼治”、“德治”,核心为“仁政”,主张“王道”;

法家:

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核心为“法”、“术”、“势”称为“霸道”;

道家:

核心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兼爱”、“非攻”,主张缓和社会矛盾。

汉以后:

儒家学说吸收各家思想,与权力结合,成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结构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⑴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

注重“天人之际”的学问,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视为一体,将政治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而西方则明确自然-社会、神道-人道、公域-私域的界分;

⑵研究内容:

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特点是“家国同构”、德治主义;

⑶具体研究角度和理论成果:

包括许多理论要素——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天朝大国思想、等级制度、守旧传统、“革命”思想等。

2、近代中国的政治研究(1840-1949)

政治学空前繁荣,各派思潮激烈冲突:

“守旧派”:

固守儒家政治学说;

“洋务派”:

中体西用论;

“维新派”:

译介西方政治著作,主张君主立宪体制;

“民主派”(革命派):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阶段建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

阐述阶级、政党、革命、国家、政府等范畴和原理。

李大钊、邓初民、王亚南、毛泽东等。

3、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学(1949-1978)

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学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革命、阶级斗争、专政、“反帝防修”等内容,侧重阶级之间的关系。

政治发展策略:

“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方式群众运动、阶级斗争与领袖效忠

4、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政治研究(1979-)

理论建设、改造阶段:

西方政治著作的大量译介;

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展开的广泛的政治研究。

政治发展策略:

“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相对分权主义的思路。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1、传统中国政治学

⑴没有宏观的规范理论,缺乏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政体的设计,而强调统治术;

⑵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⑶政治学与伦理学不分,没有形成独立学科。

2、政治学建立

京师大学堂设“政治科”;

1915年:

成立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协会,次年出版《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评论》英文学术季刊;

1932年:

中国政治学会。

政治学队伍扩大;40多所大学设政治学系。

3、曲折发展时期(1953-1980)

学科取消,归并到其他学科;

1953年合并组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

60年代:

恢复政治学系,组建国际政治系,加强外国政治研究,适应国际斗争需要。

马克思主义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占主导地位。

4、恢复发展时期(1979以后)

1980年: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

政治学系、研究所的建立;

政治学刊物。

二、西方政治研究与政治学发展

政治科学的本质目标:

从各类实证信息基础上对政治进行推理和归纳,创造知识。

两个发展阶段:

前期政治学(19世纪末以前)和后期政治学(20世纪以后)

㈠古典(古希腊、罗马)政治学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时期。

1、研究主题:

政体的类型及其评价标准(合法性、正义性)

古希腊:

政治理想;不同城邦政体构成;政治才能;人权等。

罗马帝国:

世界国家论。

政治与伦理学结合,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

2、理论贡献

柏拉图:

采取理想主义的演绎方法,论述正义、政治美德、政体形式及其演变的观点。

《理想国》:

西方第一部论述国家理论和政治组织的著作,提出以知识、真理为基础的理想政体形式,倡导德治;

《政治家》:

按质(绝对和相对形式)和量(1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很多人统治)结合为6类政体:

君主政治;僭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暴民政治。

《法律论》:

最好、最稳定的政体是“混合政体”:

把君主政治的智慧和美德原则同民主政治的自由原则有机结合,实现政体稳定。

分权理论的鼻祖:

最早把制度、态度、思想与过程和绩效联系起来的解释性理论。

亚里士多德:

运用归纳、实证的、历史的方法研究政体。

《政治学》:

西方第一部全面的政治学著作。

把政治学(人群的善)和伦理学(个人的善)分开;

四种政体形式与经济地位:

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最糟糕)。

寡头制和民主制组成的“混合”政府把稳定和美德结合起来。

僭主制:

富人占支配地位;

民主制:

穷人占支配地位;

“混合的”或宪政政府:

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

古罗马政治学:

世界国家观和法律的研究

斯多葛学派:

普世人类思想;自然法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秩序思想;

罗马法学家及早期基督教思想;

波利比奥斯:

解释政体蜕化的社会心理因素;混合政体——在执政官、元老院和议会中混合使用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原则,保证了古罗马法律下的稳定、公正的世界秩序。

西塞罗:

提出混合政体的理想形式,主张法治和分权制衡。

㈡神权(中世纪)政治学:

政治世界的神学解释

奥古斯丁(354-430):

《论神之都》,中世纪神学理论的奠基人;

阿奎那(1225-1274):

《论君主政治》和《神学大全》——把混合政体同正义、稳定联系起来。

稳定、富有和强大的威尼斯:

混合政体的典范——共和国总督(类似君主)、元老院(具贵族性质)、扩大会议(具民主性质)。

政教(国王与教会)冲突和竞争:

分权、制衡的思想。

㈢人权(理性主义)政治学(1500-19世纪末)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时期。

1、历史背景(神学政治的衰落)民族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

2、研究主题和方法民族国家理论:

产生、目的、形式、基础等;

理性头脑和经验方法:

人本主义、个人本位;逻辑推理、假设、抽象概念——政治哲学方法。

3、理论贡献:

从君权主义到民权主义的转变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君主论》、《利维史论》——对政体和政治领导人的合法性进行了探索,首次将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让·布丹(1530-1596):

《共和六论》——阐述绝对君主和主权的理论,探讨了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对国家特性的影响。

反对君主专制、废除等级制的理论:

社会契约论、君主立宪论、人民主权学说。

霍布斯(主张绝对君主制)、洛克(分权理论)、孟德斯鸠(比较论者和因果多元论者、主张分权的混合政府)、卢梭等为构建理想国家模式和政体典范奠定了理论基础。

联邦党人:

分权+制衡=自由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边沁、密尔、托克维尔、孔德、韦伯等。

4、特点:

(1)政治学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仍然混杂在其他学科之中;

(2)尽管一直存在着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两种倾向,但政治学研究一直以政治哲学为主。

(3)从抽象的一元论到多元的实证论:

注重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比较(类似试验)的方法,历史归纳的方法。

㈣制度政治学

1、研究主题政府、法律、团体:

“国家主义”政治学或“法律形式主义”政治学。

2、研究方法:

偏向制度研究法和法律研究法,及历史、哲学方法。

西方政治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标志。

3、政治学的产生1880年:

柏吉斯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

1903年:

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成立,《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㈤科学(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

认为社会理论只应建立在可观察的行为基础上,并为研究提供可量化的资料的信仰。

1、哲学基础与产生背景

(1)哲学来源:

孔德的实证主义(19世纪)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20年代);

(2)政治现实的需要:

法西斯上台、世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

(3)科学研究的影响:

科学哲学与行为科学的出现。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⑴方法: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注重统计技术的运用;

⑵对象:

人类的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投票、集体决策行为等);

⑶态度:

主张进行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以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原则,注重经验证据,主张事实判断和“纯粹”的学术研究;

⑷科际整合:

借鉴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行为主义的共识

(1)可观察到的行为;

(2)对行为的解释经得起经验检测。

研究思路:

(1)经验主义理论:

一套相互关联的抽象陈述,由假定、定义和可由经验检测的理论假设组成;

(2)解释:

对某些(组)现象的发生进行的因果说明。

3、20世纪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

特征:

交叉学科研究战略;定量研究

梅里亚姆:

学术生涯与政治职业(外交与宣传)的互动;

主要贡献:

(与戈斯内尔)通过对地域群体的“比例控制”方法抽样研究选民选举态度对投票结果的影响;

赞助并主编关于美、欧公民教育的书籍,成为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先驱。

拉斯韦尔:

通过实验方法探索生理过程与精神——情感过程互动关系的第一人

《世界大战的宣传技术》(1927):

政治沟通;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1930):

政治心理学研究;

《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

个体的政治行为,不同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的心理基础;

《世界革命宣传:

芝加哥研究》:

地方、全国和国际层面政治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的互动;

(2)二战及其后的行为主义革命

二战的实践与行为主义的传播:

调查研究技术、访谈方法、数理统计技术(抽样理论)在军事中的运用; 

人类学、心理学:

对敌国、盟国社会结构、文化的研究;

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及大量子学科的出现。

密歇根大学:

社会研究所对调查和选举研究技术的培训和交流。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所属政治行为委员会和比较政治学委员会:

选举、立法研究;区域研究。

4、行为主义运动的贡献和影响

(1)扩大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围;

(2)政治学方法论的出现;

(3)丰富了政治学的词汇。

固有缺陷与走向衰落:

(1)固有的保守倾向:

过于关注可直接观察的对象和细小问题,忽视重要议题,含有现状合法化的意味;

(2)价值中立;

(3)夸大自然科学方法的作用:

政治学不是一个应用性“十足”的科学领域。

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激进批评(60年代末)

特点:

⑴重新肯定规范在经验的政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注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问题;

⑵关注社会问题,注重公共政策和改革研究。

当代政治研究的趋向

1、规范政治理论的复兴

罗尔斯、诺齐克等;

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女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思潮;

2、形式政治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以经济学为基础,将个人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个体自利为基本假设,探讨集体行动的研究取向。

(1)主要流派和人物

先驱人物——A.唐斯:

《民主的经济理论》主要分析选民的选举行为和政党受执政欲望驱动改变政策以竞争选票的行为;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探讨理性自利导致集体行动失败的问题;

博弈理论:

研究他人的策略选择影响到个人最佳选择及反之亦然的情境(囚徒困境)。

由于个人根据最大化利益考虑及对对方的不信任,每个人都选择认罪的结果。

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

囚徒困境模型

阿罗不可能性定律:

不存在对利益偏好进行整合的满意的民主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由于官僚机构的自利性和信息控制,民主政府为弥补市场失败的干预,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预算扩大、过度供应公共物品、寻租。

(2)假定和主张

假定个体自利,并具有选择最佳行事方法所需的理性的能力、时间和情感的超脱;

运用演绎——推理法则解释个体行为及其行动策略以导向结果的取向的典范;

(3)问题

西蒙:

有限理性论,认为过高估计人类的理性,很少有人具有明确的目标选项和充分信息;

社会学批评:

强调个体的偏好和策略,忽视社会结构、制度、角色、意识形态规范、历史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批评:

政治生活中个体常利他性行事,选民常关心他人福祉;

政治学批评:

偏好变量难以检测和度量。

3、新制度主义

(1)旧制度主义

制度(机构):

有正式角色和地位的固定机构。

关注对宪法、法律制度与政府结构的描述,强调其对个人行为动机的决定和指导性影响。

特征:

▪规范性:

追求“好的政府”;

▪结构主义:

结构决定政治行为;

▪历史决定论:

历史的核心影响;

▪法律主义:

法律在政府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

▪整体主义:

对整个政府体系的描述和比较;

经常使用描述——归纳方法(从经验得出结论)。

(2)新制度主义的概念和类型

制度:

稳定的、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和“游戏规则”。

强调更宽泛地理解制度,既关注正式的制度章程与组织结构,也关心政治生活中非正式的惯例、传统、文化。

规范制度主义:

政治制度中的价值、规范影响个体的行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政治制度是规则与动机的体系,在制度造成的“情势结构”中,个体按其偏好选择策略;

历史制度主义:

考查有关政府体系的制度设计的选择如何影响个体未来的决策,以制度为基本单位,个人受制度背景的影响;

路径依赖:

早期的制度选择如何限定此后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3)核心特征

A既关注正式规则,也关注非正式规则、惯例;

B对制度的动态理解,关注经由人们的行为如何实现制度化的过程;

C价值评判立场:

政府管理结构被嵌入到政治价值之中,并维系着这些价值;

D对制度的分散化理解:

关注构成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选举制度、政策制定、政府间关系等;

新制度主义:

一种宽泛的多样化的政治研究取向。

制度既是解释政治生活的变量,也是需要解释的因素。

三、两种不同的政治设计思路

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的集体生活,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基于对人性和公共权力的认识和评价的不同,分为两种制度设计思路:

(一)理想主义方案

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认为暴政和恶政出于个人品德因素,主张通过改善环境和教育,提高官员廉洁自律、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此,对公共权力和政府持肯定性评价,认为政府代表公益,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选择“德才兼备”的精英人物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二)现实主义方案

边沁功利主义哲学:

法治主义。

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是趋利避害的自私动物,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

基于此,对公共权力和政府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

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坏人无法作恶。

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第三节政治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政治理论研究途径

㈠政治哲学的规范研究

政治哲学:

关于政治价值、政治现实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知识假定的思想体系。

典型:

柏拉图、马克思的著作。

特点:

1、偏重抽象的价值判断、思辩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通过建构一系列条件,逻辑地得到理想的结论;

2、多使用定性、演绎的文献方法,关注“应当是什么”的价值问题;

3、传统研究集中于形而上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如伦理性、规范性问题;当代政治研究加强了对政治制度、宪政体制、政府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4、非经验研究,不包括调查事实。

往往把某些政治事实作为既定的,并将之与道德化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指导政治行动。

Mill:

代议制政府论证:

(1)道德化论述:

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公民的所有潜力都得到发挥;

(2)事实假定:

给予人民责任,民主政府能够做到这些。

5、静态的政治研究。

㈡政治科学的经验研究

又称政治学中的“科学”模式或“自然主义”模式或“实证模式”。

经验分析或称实证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描述、解释、预见政治现象并指导政治行为或解决的方法。

目的:

提出政策,或发展新理论或改变或证实旧理论。

(1)不是强调“应当如何”的问题,而是关注“是如何”的问题;

(2)多应用归纳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又称“实然”的研究方法;(3)立场是经验性的,关注政治事实。

研究中的实际状况: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趋势。

二、政治分析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

对社会现实的简化。

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模型

阶级—政党—革命—无产阶级国家—国家消亡

㈡政治系统模型

戴维·伊斯顿:

《政治分析的框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基本范畴:

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边线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反馈

政治系统模型

㈢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政治结构:

合法的互动模式。

三类政治功能:

体系功能:

⒈政治社会化:

公民训练;

⒉政治录用:

将社会成员引进政治体系扮演各种专门政治角色的过程和方法;

⒊政治沟通:

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二是过程功能:

⒈利益表达:

公民个人或集团向政治体系表达其利益要求并希望其予以满足的过程;

⒉利益聚合:

将表达的利益进行技术性处理形成可行性政策选择的活动;

⒊决策:

拥有多种有效的政治资源的政治竞争者将有效的政治要求转换成权威性的公共政策的活动。

三是政策功能:

主要指政策的实施、结果、裁决等方面。

政策输出的内容:

1、福利;2、安全;3、民主与自由。

政策输出的功能:

1、提取功能:

政治当局利用政策从国内外环境中提取资源;

2、分配功能:

政治体系把各种稀有社会价值分配给社会中的个人和集团。

3、管制功能:

政治体系对社会中个人和集团的行为施加的强制性控制。

4、象征性功能:

通过政治性演讲、政治性典礼和仪式以及政治人物的肖像等,于早一种精神力量,诱发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感情。

㈣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多伊奇与《政府的神经》(1968年)

政治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通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而实现自我维持的目标。

政治系统的重点:

不是权力,而是决策、控制和沟通。

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信息的变换和控制过程,通过沟通可以更好地分析政治系统的行为和生存。

政治控制论的诞生标志。

分析性概念:

负荷、间隔、信息曲解、系统变异等。

三、政治研究的科学化

(一)政治研究的局限性或挑战:

1、数据问题:

对人的行为无法做完整的观察,难以取得资料;

2、隐性价值问题:

理论必须建立在假设基础上,难以区分事实和价值;

3、价值中立问题:

研究者的背景、经验、地位、情绪,都会影响对政治现象的认知。

(二)确保政治研究客观性的途径

1、推理:

必须通过陈述假设来减少误差;

2、公正:

把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和结论放在一起阐述你的看法及原因;

3、论据:

定量论据和定性论据。

注释和引证。

(三)分析工具

概念:

通过分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思考、论证、解释、描述、预测和分析所观察到的政治事物;

变项:

影响其他事物的特殊概念,包含程度和差异性的内涵;

假设:

反映变项之间关系的命题;

(四)模型或理论

模型:

由一组概念所组成的架构,指某一事物的简化,类似已经验证过的假设。

理论:

根据一组模型来解释一套相关的命题,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通过理论可提供诠释资料的模式,提供验证概念和变项的架构。

第二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划分

一、“公权”与“私权”的划分

㈠“公权”与“私权”的含义和特征

“公权”:

公共权力(首先是政治权力),指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私权”:

公民权利(首先是政治权利),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公共权力的特征:

形式:

公共利益、普遍认可、法律授权

特性:

权威性;至高无上性;普遍约束力。

公民权利的特征:

原因:

个(私)人利益保障;公共权力来自社会成员委托授权

特性:

神圣不可侵犯性;自由;自治。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要求以宪法、法律确认公民权利的范围,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空间。

㈡划分“公权”与“私权”的依据

根本依据:

利益划分

⒈利益和需要

人类的本能:

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利益:

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是特定阶段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具有自发性、原始性。

利益分析是政治分析的基础。

⒉利益的分类

个人利益:

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团体利益:

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公共利益:

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社会成员个体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但作为“社会人”需要协调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兼顾团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如何区分公共利益好私人利益:

征地拆迁中的冲突。

⒊“公域”和“私域”的划分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JohnMill的《论自由》(严复译:

《群己权界论》)

人类行为:

涉己行为:

私人领域(个人自由的领域)

涉他行为:

公共领域(公权的作用领域)

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