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861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开大学古代史习题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

(1)私有财产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公社里出现了富有家庭,他们把公有财产据为已有。

(2)贫富的分化。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占有更多的财富而成为富人。

商品交换的出现促进私有制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阶级的形成。

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氏族贵族驱使氏族成员对外进行掠夺战争,把战俘变为奴隶,一些穷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国家出现。

氏族大会、氏族部落议事会议逐渐由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转变为阶级统治的机构。

军队、监狱等成为常设的镇压组织。

随着私有制产生、阶级形成,原始社会解体。

6、你如何看待“禪让”的?

传说的禅让制在原始社会可能存在过,但到尧舜禹时期,已是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观念已十分发达,尧舜禹相互继承是通过斗争得到的。

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夺权的可能性很大。

权力已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礼记》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就是指这个时代。

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第二章夏

1、试述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

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是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

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

2、夏王朝具有那些国家的特征。

夏奴隶制国家的特征是:

第一,王位世袭制。

夏禹死,其子启即位,“禅让”制被废除,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第二,具备了国家的两个特征。

这两个特征夏朝已经具备。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与氏族部落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1)按地域划分它的国民。

《左传·

·

襄公六年》: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就是说于将其领土划分为九个区域。

(2)各种公共权力的设立。

夏王朝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建立了由六卿统领的国家统治机构和军队,还修筑城郭以保卫王室贵族。

同时制定刑法,修筑监狱,以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禹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青铜兵器,这时有了军队。

第三,奴隶数量有了显著增加。

奴隶来源有二,一是战俘,二是破产或罪没的平民。

5、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夏末最后一代国君是桀,暴虐无道,又筑宫殿瑶台,生活奢侈腐朽。

对人民剥削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失去民心。

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第三章商

1、试述商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加强

第一,专制王权进一步加强。

商代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

在王位传授上,盘庚迁殷前多为“兄终弟及”,到商后期,“父死子继”逐渐取代了“兄终弟及。

”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商代,各级官职已比较完善商王以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师伊或冢宰。

这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

如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等。

第三,军队和刑法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条件。

商代军队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

“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

商代的刑罚非常严酷。

昭公六年》: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商的刑罚名目繁多,还有炮烙之刑。

更为残酷是将人跺成肉酱,——醢,将人切成肉条——脯。

第四,宗教职能的加强。

巫是执行宗教职能的头目,还有祝(负责祭祀时致告于鬼神之词)、宗(祭祀之官)、卜(占卜之官)、史等。

祭祀、占卜、仪礼等都由他们负责。

3、、商王及其统治集团对奴隶的剥削方式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直接用奴隶劳动。

二是向其征收贡纳。

4、商代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是礼器。

二是饮食器。

三是生产工具。

四是兵器。

第四章西周

2、何为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

分封制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

其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

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周初分封是与当时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周初分封比商时方国、小邦林立的局面是个进步。

分封诸侯的结果,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和势力范围,使周成为一个远远超过商的领土,强盛的奴隶制大国。

这对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起了一定作用。

3、西周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怎样的?

西周的地方制度是“分土封侯”制。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治。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分邦建国。

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关系,承担各种义务。

诸侯在封区内亦实行分封,将土地分封给大夫作采邑,大夫又把土地分封给士。

实行世袭制,父死子继。

这种“分土封侯”制度周初起到对周王室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何为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

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只有受益权没有所有权。

二是土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成方块田,田地间有纵横的沟渠和道路。

每一块称作一田,九田为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

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作庶人,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的赐与臣下,以周天子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上耕作。

5、何为“五礼”?

周礼分为五种是:

吉礼即有关祭祀的礼仪;

凶礼即有关丧葬的礼仪;

军礼是有关军旅的礼仪:

宾礼是有关朝会盟的礼仪:

嘉礼即有关婚冠喜庆的礼仪。

6、简要说明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

其具体内容是: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每世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天子。

其它诸子为诸侯,同样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位其它诸子为大夫,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士,士以下为平民。

士以下不再分封。

简言之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形成了各种名分,是在贵族间解决了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什么是“工商食官”制度?

请结合此项制度说明西周的手工业发展情况。

工商食官:

西周时期手工业商业由国家垄断,劳动者的身份是奴隶,他们属于各级奴隶主贵族,为奴隶主生产手工业品及贩运商品,生活资料由官府供给,叫做“工商食官”。

第五章春秋

1、试述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

答: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

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井田制日趋解体。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使用。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使旷田得到垦辟。

西周末期以来,私田急剧增加,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

井田制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自耕农出现。

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

“隐民”和“私属徒”身份与奴隶不同,是封建性的依附关系。

(3)赋税制度的变化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

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的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在实际上的差别取消了,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4)独立工商业者的产生。

工商业部门也逐渐脱离了官府的控制,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新兴商人阶层日益活跃。

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兴起。

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关系新因素的增长。

3、试述管仲改革的内容

“案田而税”,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租税;

“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

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4、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

(1)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天子的威信下降。

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述职等。

土地被郑、晋、秦、楚等国或戎族侵夺,天子实际拥有的土地和人口已和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差不多,政治、经济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于是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大国争霸的局面。

(2)他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因为虽然天子失势,但毕竟是“天下共主”,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只有以“尊王”相号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被称为蛮、夷、狄的周围少数民族,乘机向中原发展势力,向华夏族的诸侯国发动进攻。

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就需要大国出面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进行抵抗。

因此,“攘夷”在当时也很有号召力。

6、各国进行赋税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后果怎样?

(1)私田一开始,不向国家纳税。

私田越来越多,不纳税的田地也越多,拥有大量私田的人越富。

可是公家却由于公田的歉收,经济是益困难。

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这对于诸侯是很不利的。

(2)各国诸侯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改革。

(3)后果是一定时期增加了财政收入,充实了府库,可是各国实际已放弃了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

7、何为田氏代齐?

意义何在?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

公子完在齐桓公时,避陈内争来齐国,任齐“工正”。

后来田氏势力强大,放贷时,大斗出。

小斗进,深得民心。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田氏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国氏、高氏,立景公子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

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续为相。

前481年田常发动政变把另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田氏代齐标志着齐国建立了封建性的政权,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六章战国

1、商鞅变法的原因,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秦国的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已产生。

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贵族垄断政权,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在列国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原各国多轻视秦国。

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前350年进行了两次变法,内容如下:

(1)定“连坐”之法;

(2)推行小家庭政策;

(3)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严惩私斗。

(5)制定二十等爵,规定各级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级。

(6)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7)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8)废井田,开阡陌:

(9)统一度量衡。

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

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

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试述“徐州相王”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亲率大军伐魏,占魏河西之地,对魏造成极大威胁。

于是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对中原各国改变政策,改善于邻国的关系,积极寻求同盟,共同对付强秦。

此时齐国也不想与魏为敌。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缓和了两国矛盾,史称“徐州相王”。

其作用是,关东各国的矛盾进一步缓和,逐步出现了结盟的形势。

可是,关东各国与西方秦国的关系却日益紧张起来。

第七章春秋战国的文化

1、略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又激烈。

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八章秦朝

1、秦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

皇帝制度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秦始皇设立******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度。

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

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法律制度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王朝的国家机器充分反映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3、秦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已开始融合。

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置,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了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桂林、南海等郡。

又迁50万人于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期了重要作用。

5、用史实说明秦朝的政治措施是法家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法家是地主阶级改革派。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措施。

主张废除分封制,强调集权于中央,建立君主专制政权,实现封建统一,加强地主阶级专政。

对人民实行严刑竣法。

秦始皇统一后全国的许多措施和制度基本上是韩非子的思想。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立******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免。

集大权于皇帝一身。

(2)秦定严格的法律,实行连坐、灭族和各种肉刑。

(3)秦始皇“焚书坑儒”,实现了韩非“罚不仅要禁事、禁言,还要禁其心,的主张。

以上史实均说明秦始皇所制定的政治措施则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九章西汉

3、简述刘邦“重农抑商”的主要内容。

“重农”政策:

(1)复员军队,士兵都给予土地和宅舍;

(2)号召逃亡的人还家,“复故爵田宅”;

(3)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4)下令解放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

“抑商”政策:

(1)商贾及其子孙不得拥有土地;

(2)不得为官吏;

(3)不得穿锦绣等名贵的衣服,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

(4)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4、评述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势力颁布“推恩令”。

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2、设立“中朝”,加强君主集权。

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3、察举制。

汉武帝时,规定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

4、强化了军队和法律。

在中央的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

增设期门军、羽林军,隶属南军。

此外,又增设楼船(水军)等军种。

军队的加强,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

汉武帝时,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5、加强对财经的控制,收归铸币权。

新铸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6、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7、算缗和告缗。

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

但却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5、简述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形成及其解决。

形成: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支持,曾封了许多异姓王。

西汉建立后,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封他的子弟为王,受封的诸王权力很大,拥有大量地盘,有官吏任免权、军权、铸币权、还征收赋税,地方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

解决:

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建议将王国分成多个小国,以削弱其力量。

景帝时开始“削藩”,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

由此引发“七国之乱”。

西汉政府平叛,景帝把王国的行政权、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国有。

武帝时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了。

此后武帝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了,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8、试述王莽代汉的社会背景及其失败原因。

西汉时期,沉重的赋役和剧烈的土地兼并不断造成自耕农破产,到汉武帝时情况已相当严重。

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

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终年劳苦,不得温饱,不得不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

或者沦为奴婢,或者四处流亡。

哀帝死后,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剧,出身于外戚的王莽,便趁机夺取权力,。

终于在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改制及其失败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其主要内容是:

其一,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

其二,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

其三,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

其四,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

然而这些政策却遭到了剧烈的反对,首先,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制度本身存在弊病,如币制改革变化不一,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给人民也带来了灾难。

加之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改制没有能够解决社会危机,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第十章东汉

1、评述刘秀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国后,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首先,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

其次,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的权力。

此后一切政务不再经******管理,尚书台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第三,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

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可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在军事制度上,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

扩大中央军队,来加强中央的力量。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东汉中央有效地集中了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略述宦官和朋党斗争的经过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

东汉末年,朝政黑暗,宦官横行,激起士大夫和太学生的不满,他们不仅在舆论上打击宦官还试图在政治上打击宦官。

延熹九年李膺处死故意杀人的张成之子,因张与宦官有密切关系,遂诬告李膺及太学生,“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逮捕了李膺待二百余人,后赦归乡里,但禁锢终身。

这就是第一次党锢。

士大夫与太学生进一步结合,与宦官集团斗争。

太后之父大将军窦武辅政,起用党人,谋诛宦官,事泄,窦武自杀。

李膺等人再次被捕,死于狱中。

他们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等,凡是做官的,一律禁锢。

这次党锢到黄巾大起义才解除。

6、试述庄园经济对东汉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庄园式的生产经营方式。

庄园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对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反映得很详尽。

东汉以后,随着封建隶属关系的强化,豪强地主的贫困宗族,大多成为田庄里的劳动者。

在庄园里,劳动者主要有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

其中庄园主的贫困宗族、宾客地位略高,徒附是典型的农奴,奴隶则最为卑贱。

为了消弭农民的反抗,豪强地主也利用宗亲关系,分化农民。

在封建庄园内部往往形成相对缓和的关系。

东汉时期,封建田庄还能较好地组织生产。

每当遇到战乱之际,常常出现豪强地主率领宗族宾客、徒附义从,或择地避乱,或筑坞自守。

豪强地主的庄园武装也成为镇压农民军的力量。

第十一章秦汉的文化

4、略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精于外科手术。

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

他还编一套体操“五禽戏”。

第十二章三国和西晋

1、略述曹魏屯田的情况及其意义。

背景:

(1)东汉末年,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流民遍地,社会秩序混乱;

(2)土地荒芜缺乏粮食。

曹操为在军阀混战中生存和取得胜利,需要屯田以获得粮食。

内容:

196年首先在许县附近屯田,后来又推广到其它地区。

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由军队耕种田地,一边驻守,一边种地;

民屯由这家拔给百姓耕种,屯田户按军事编制进行生产,与地主的郡县分治。

地租率:

用官牛的,官民六四分成,不用的五五分成。

意义:

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荒芜的土地结合起来,对北方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安定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使曹操的军粮供应得到保障,曹操集团得以在北方占住脚,对曹操统一北方起着重要作用。

3、评述九品中正制

曹丕在代汉称帝前,接受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办法是:

司徒选择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分为九等,定品虽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