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03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docx

地下室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概要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

沈阳亚泰城(南区)地下室车库工程

施工编号

监理编号

日期

2014年4月25日

致(监理单位):

我方已编制完成了沈阳亚泰城(南区)地下室车库满堂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技术文件,并经相关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定。

附:

沈阳亚泰城地下室八区九区满堂脚手架施工专项施工方案13页4册

施工总承包单位项目经理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审定结论:

□同意□修改后再报□重新编制

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

表A17-2会签单

会签部门

意见

负责人

生产

技术

质量

安全

建设单位意见:

 

单位公章:

 

负责人:

 

日期:

目录

一、搭设方案1

(一)基本搭设参数1

(二)材料及荷载取值说明1

二、板模板支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1

(一)板底模板的强度和刚度验算1

(二)底模方木的强度和刚度验算3

(三)托梁材料计算4

(四)立杆稳定性验算6

(五)立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8

(六)拆模时间计算8

二、工程特点及施工材料要求9

三、脚手架杆配件的技术要求9

四、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的技术要求9

 

 

沈阳亚泰城(南区)地下室车库工程

 

满堂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

建设单位:

沈阳亚泰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吉林亚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部

项目经理:

张立国

编制人:

帅涛

编制时间:

2014年4月25日

 

沈阳亚泰城地下室八区九区工程满堂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

一、搭设方案

(一)基本搭设参数

模板支架高H为3.1m,立杆步距h(上下水平杆轴线间的距离)取0.9m,立杆纵距la取1m,横距lb取1m。

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自由长度a取0.1m。

整个支架的简图如下所示。

模板底部的方木,截面宽50mm,高90mm,布设间距0.3m。

(二)材料及荷载取值说明

本支撑架使用Φ48×3.5钢管,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mm,钢管上严禁打孔;采用的扣件,应经试验,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模板支架承受的荷载包括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以及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等。

二、板模板支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

荷载首先作用在板底模板上,按照"底模→底模方木/钢管→横向水平钢管→可调托座→立杆→基础"的传力顺序,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

其中,取与底模方木平行的方向为纵向。

(一)板底模板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模板按三跨连续梁计算,如图所示:

(1)荷载计算,按单位宽度折算为线荷载。

此时,

模板的截面抵抗矩为:

w=1000×182/6=5.40×104mm3;

模板自重标准值:

x1=0.3×1=0.3kN/m;

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x2=0.15×24×1=3.6kN/m;

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

x3=0.15×1.1×1=0.165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

x4=1×1=1kN/m;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x5=2×1=2kN/m。

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

g1=(x1+x2+x3)×1.35=(0.3+3.6+0.165)×1.35=5.488kN/m;

q1=(x4+x5)×1.4=(1+2)×1.4=4.2kN/m;

对荷载分布进行最不利布置,最大弯矩取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的较大值。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1max=0.08g1lc2+0.1q1lc2=0.08×5.488×0.32+0.1×4.2×0.32=0.077kN·m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2max=-0.1g1lc2-0.117q1lc2=-0.1×5.488×0.32-0.117×4.2×0.32=-0.094kN·m;

经比较可知,荷载按照图2进行组合,产生的支座弯矩最大。

Mmax=0.094kN·m;

(2)底模抗弯强度验算

取Max(M1max,M2max)进行底模抗弯验算,即

σ=0.094×106/(5.40×104)=1.734N/mm2

底模面板的受弯强度计算值σ=1.734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m=15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抗剪强度计算。

荷载对模板产生的剪力为Q=0.6g1lc+0.617q1lc=0.6×5.488×0.3+0.617×4.2×0.3=1.765kN;

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进行抗剪强度验算:

τ=3×1765.215/(2×1000×18)=0.147N/mm2;

所以,底模的抗剪强度τ=0.147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v=1.4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挠度验算

模板弹性模量E=6000N/mm2;

模板惯性矩I=1000×183/12=4.86×105mm4;

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底模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ν=0.159mm;

底模面板的挠度计算值ν=0.159mm小于挠度设计值[v]=Min(300/150,10)mm,满足要求。

(二)底模方木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1)荷载计算

模板自重标准值:

x1=0.3×0.3=0.09kN/m;

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x2=0.15×24×0.3=1.08kN/m;

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

x3=0.15×1.1×0.3=0.05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

x4=1×0.3=0.3kN/m;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x5=2×0.3=0.6kN/m;

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

g2=(x1+x2+x3)×1.35=(0.09+1.08+0.05)×1.35=1.646kN/m;

q2=(x4+x5)×1.4=(0.3+0.6)×1.4=1.26kN/m;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max=-0.1×g2×la2-0.117×q2×la2=-0.1×1.646×12-0.117×1.26×12=-0.312kN·m;

(2)方木抗弯强度验算

方木截面抵抗矩W=bh2/6=40×802/6=4.267×104mm3;

σ=0.312×106/(4.267×104)=7.314N/mm2;

底模方木的受弯强度计算值σ=7.314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m=13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方木抗剪强度计算

荷载对方木产生的剪力为Q=0.6g2la+0.617q2la=0.6×1.646×1+0.617×1.26×1=1.765kN;

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方木进行抗剪强度验算:

τ=0.827N/mm2;

所以,底模方木的抗剪强度τ=0.827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v=1.3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方木挠度验算

方木弹性模量E=9000N/mm2;

方木惯性矩I=40×803/12=1.707×106mm4;

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方木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ν=0.521×(x1+x2+x3)×la4/(100×E×I)+0.192×(x4+x5)×la4/(100×E×I)=0.526mm;

底模方木的挠度计算值ν=0.526mm小于挠度设计值[v]=Min(1000/150,10)mm,满足要求。

(三)托梁材料计算

根据JGJ130-2001,板底托梁按二跨连续梁验算,承受本身自重及上部方木小楞传来的双重荷载,如图所示。

(1)荷载计算

材料自重:

0.0384kN/m;(材料自重,近似取钢管的自重,此时,偏于保守)

方木所传集中荷载:

(二)中方木内力计算的中间支座反力值,即

p=1.1g2la+1.2q2la=1.1×1.646×1+1.2×1.26×1=3.323kN;

按叠加原理简化计算,钢管的内力和挠度为上述两荷载分别作用之和。

(2)强度与刚度验算

托梁计算简图、内力图、变形图如下:

托梁采用:

木方:

40×80mm;

W=42.667×103mm3;

I=170.667×104mm4;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mm)

 

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

中间支座的最大支座力Rmax=12.127kN;

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σ=1.122×106/42.667×103=26.307N/mm2;

钢管的最大挠度νmax=4.692mm;

支撑钢管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m=205N/mm2;

支撑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σ=26.307N/mm2小于钢管抗弯强度设计值fm=205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计算值ν=4.692小于最大允许挠度[v]=min(1000/150,10)mm,满足要求!

(四)立杆稳定性验算

立杆计算简图

1、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计算

(1)立杆荷载。

根据《规程》,支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N应按下式计算:

N=1.35∑NGK+1.4∑NQK

其中NGK为模板及支架自重,显然,最底部立杆所受的轴压力最大。

将其分成模板(通过顶托)传来的荷载和下部钢管自重两部分,分别计算后相加而得。

模板所传荷载就是顶部可调托座传力,根据3.1.4节,此值为F1=12.127kN。

除此之外,根据《规程》条文说明4.2.1条,支架自重按模板支架高度乘以0.15kN/m取值。

故支架自重部分荷载可取为

F2=0.15×2.8=0.42kN;

立杆受压荷载总设计值为:

Nut=F1+F2×1.35=12.127+0.42×1.35=12.694kN;

其中1.35为下部钢管自重荷载的分项系数,F1因为已经是设计值,不再乘分项系数。

(2)立杆稳定性验算。

按下式验算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根据长细比λ按《规程》附录C采用;

A--立杆的截面面积,取4.89×102mm2;

KH--高度调整系数,建筑物层高超过4m时,按《规程》5.3.4采用;

计算长度l0按下式计算的结果取大值:

l0=h+2a=1.5+2×0.1=1.7m;

l0=kμh=1.167×1.539×1.5=2.694m;

式中:

h-支架立杆的步距,取1.5m;

a--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取0.1m;

μ--模板支架等效计算长度系数,参照《规程》附表D-1,取1.539;

k--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规程》附表D-2取值为1.167;

故l0取2.694m;

λ=l0/i=2.694×103/15.8=171;

查《规程》附录C得φ=0.243;

KH=1;

σ=1.05×N/(φAKH)=1.05×12.694×103/(0.243×4.89×102×1)=112.168N/mm2;

立杆的受压强度计算值σ=112.168N/mm2小于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满足要求。

2、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计算

(1)立杆荷载。

根据《规程》,支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Nut取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受压荷载总设计值计算。

由前面的计算可知:

Nut=12.694kN;

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Wk=0.7μzμsWo=0.7×0.74×0.273×0.45=0.064kN/m2;

其中w0--基本风压(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

w0=0.45kN/m2;

μz--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

μz=0.74;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取值为0.273;

Mw=0.85×1.4×Mwk=0.85×1.4×Wk×la×h2/10=0.85×1.4×0.064×1×1.52/10=0.017kN·m;

(2)立杆稳定性验算

σ=1.05×N/(φAKH)+Mw/W=1.05×12.694×103/(0.243×4.89×102×1)+0.017×106/(5.08×103)=115.515N/mm2;

立杆的受压强度计算值σ=115.515N/mm2小于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满足要求。

(五)立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p≤fg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g=fgk×kc=120×1=120kPa;

其中,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gk=120kPa;

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kc=1;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

p=1.05N/A=1.05×12.694/0.25=53.31kPa;

其中,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轴向力设计值:

N=13.35kN;

基础底面面积:

A=0.25m2。

p=53.31kPa≤fg=120kPa。

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六)拆模时间计算

参考《建筑施工安全手册》,各楼层层高、楼面设计荷载、楼板板厚均按相同计。

1、支架所受各类荷载的取值:

附加在每根立杆上的楼盖自重荷载为:

N板i=1.35×0.15×1×1×(24+1.1)=5.083kN;

模板自重为:

N模i=1.35×0.3×1×1=0.405kN;

支架自重为:

N支gi=1.35×0.15×2.8=0.567kN;

混凝土浇筑施工荷载为:

N浇i=1.4×(1+2)×1×1=4.2kN;

楼盖总的设计荷载为:

NQ=1.4×2.5×1×1+5.083=8.583kN;

2、浇筑层的荷载计算(设当前浇筑层为第i层):

浇筑层荷载强度达到0.000/14.300×100%=0%设计强度,

N支i=N板i+N模i+N支gi+N浇i=5.083+0.405+0.567+4.2=10.255kN;

3、下一层立杆的荷载计算:

下一层荷载强度达到10.000/14.300×100%=69.93%设计强度,

N支i-1=N支i+N模i+N支gi+αN板i=10.255+0.405+0.567+1×5.083=16.31kN;

其中,α为楼盖荷载计入比例,α=1。

4、下二层立杆的荷载计算:

下二层荷载强度达到15.000/14.300×100%=104.895%设计强度,

N支i-2=N支i-1+N支gi+αN板i-NQ=16.31+0.567+0.15×5.083-8.583=9.077kN;

其中,α为楼盖荷载计入比例,α=0.15。

0.4N支i-2

拆除后下二层的立杆荷载由下三层的楼盖分担60%,分担后的下三层楼盖承担的荷载为0.6N支i-2

二、工程特点及施工材料要求

地下室部分施工采用满堂式脚手架,搭设尺寸为:

无梁楼盖部分(主楼投影以外)立杆的纵距不大于0.7米,立杆的横距不大于0.7米,立杆的步距不大于1.50米;梁板式楼盖部分(主楼投影以内)立杆的纵距不大于0.9米,立杆的横距不大于0.9米,立杆的步距不大于1.50米,框支梁、临战封堵隔断顶梁由于其截面尺寸很大,所以要在底部各加一排立杆,间距不大于0.5米,以防塌陷。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5,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mm,钢管上严禁打孔;采用的扣件,经试验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托梁材料选用60*90mm的木方以及调节高度为800mm的油拖。

三、脚手架杆配件的技术要求

脚手架的杆件、构件、连接件、其他配件和脚手板必须符合以下质量要求,不合格者禁止使用:

1.脚手架杆件

钢管件采用镀锌焊管,钢管的端部切口应平整。

禁止使用有明显变形、裂纹和严重锈蚀的钢管。

使用普通焊管时,应内外涂刷防锈层并定期复涂以保持其完好。

2.脚手架连接件

应使用与钢管管径相配合的、符合我国现行标准的可锻铸铁扣件。

使用铸钢和合金钢扣件时,其性能应符合相应可锻铸铁扣件的规定指标要求。

严禁使用加工不合格、锈蚀和有裂纹的扣件。

3.脚手架配件

(1)加工应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

(2)确保与脚手架主体构架杆件的连接可靠。

四、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的技术要求

1.脚手架的搭设规定

脚手架的搭设作业应遵守以下规定:

(1)搭设场地应平整、夯实并设置排水措施。

(2)立于土地面之上的立杆底部应加设宽度≥200m,厚度≥50mm的垫木、垫板或其他刚性垫块,每根立杆的支垫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小于0.15m2。

(3)底端埋入土中的木立杆,其埋置深度不得小于500mm,且应在坑底加垫后填土夯实。

使用期较长时,埋入部分应作防腐处理。

(4)在搭设之前,必须对进场的脚手架杆配件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使用规格和质量不合格的杆配件。

(5)脚手架的搭设作业,必须在统一指挥下,严格按照以下规定程序进行:

1)按施工设计放线、铺垫板、设置底座或标定立杆位置;

2)周边脚手架应从一个角部开始并向两边延伸交圈搭设;“一”字形脚手架应从一端开始并向另一端延伸搭设;

3)应按定位依次竖起立杆,将立杆与纵、横向扫地杆连接固定,然后装设第1步的纵向和横向平杆,随校正立杆垂直之后予以固定,并按此要求继续向上搭设;

4)在设置第一排连墙件前,“一”字形脚手架应设置必要数量的抛撑;以确保构架稳定和架上作业人员的安全。

边长≥20m的周边脚手架,亦应适量设置抛撑;

(7)脚手板或其他作业层铺板的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脚手板或其他铺板应铺平铺稳,必要时应予绑扎固定。

2)脚手板采用对接平铺时,在对接处,与其下两侧支承横杆的距离应控制在100~200mm之间;采用挂扣式定型脚手板时,其两端挂扣必须可靠地接触支承横杆并与其扣紧。

3)脚手板采用搭设铺放时,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0mm,且应在搭接段的中部设有支承横杆。

铺板严禁出现端头超出支承横杆250mm以上未作固定的探头板。

4)长脚手板采用纵向铺设时,其下支承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

竹串片脚手板为0.75m;木脚手板为1.0m;冲压钢脚手板和钢框组合脚手板为1.5m(挂扣式定型脚手板除外)。

纵铺脚手板应按以下规定部位与其下支承横杆绑扎固定:

脚手架的两端和拐角处;沿板长方向每隔15~20m;坡道的两端;其他可能发生滑动和翘起的部位。

5)采用以下板材铺设架面时,其下支承杆件的间距不得大于:

竹笆板为400mm,七夹板为500mm。

(8)当脚手架下部采用双立杆时,主立杆应沿其竖轴线搭设到顶,辅立杆与主立杆之间的中心距不得大于200mm,且主辅立杆必须与相交的全部平杆进行可靠连接。

(9)用于支托挑、吊、挂脚手架的悬挑梁、架必须与支承结构可靠连接。

其悬臂端应有适当的架设起拱量,同一层各挑梁、架上表面之间的水平误差应不大于20mm,且应视需要在其间设置整体拉结构件,以保持整体稳定。

(10)装设连墙件或其他撑拉杆件时,应注意掌握撑拉的松紧程度,避免引起杆件和架体的显著变形。

(11)工人在架上进行搭设作业时,作业面上宜铺设必要数量的脚手板并予临时固定。

工人必须戴安全帽和佩挂安全带。

不得单人进行装设较重杆配件和其他易发生失衡、脱手、碰撞、滑跌等不安全的作业。

(12)在搭设中不得随意改变构架设计、减少杆配件设置和对立杆纵距作≥100mm的构架尺寸放大。

确有实际情况,需要对构架作调整和改变时,应提交或请示技术主管人员解决。

2.脚手架搭设质量的检查验收规定

脚手架搭设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应遵守以下规定:

(1)脚手架的验收标准规定

1)构架结构符合前述的规定和设计要求,个别部位的尺寸变化应在允许的调整范围之内。

2)节点的连接可靠。

其中扣件的拧紧程度应控制在扭力距达到40~60N·m;碗扣应盖扣牢固(将上碗扣拧紧);8号钢丝十字交叉扎点应拧1.5~2圈后箍紧,不得有明显扭伤,且钢丝在扎点外露的长度应≥80mm。

3)钢脚手架立杆的垂直度偏差应≤1/300,且应同时控制其最大垂直偏差值:

当架高≤20m时为不大于50mm;当架高>20m时为不大于75mm。

4)纵向钢平杆的水平偏差应≤1/250,且全架长的水平偏差值应不大于50mm。

木、竹脚手架的搭接平杆按全长的上皮走向线(即各杆上皮线的折中位置)检查,其水平偏差应控制在2倍钢平杆的允许范围内。

5)作业层铺板、安全防护措施等均应符合前述要求。

(2)脚手架的验收和日常检查按以下规定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允许投入使用或继续使用:

1)搭设完毕后;

2)连续使用达到6个月;

3)施工中途停止使用超过15天,在重新使用之前;

4)在遭受暴风、大雨、大雪、地震等强力因素作用之后;

5)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显著的变形、沉降、拆除杆件和拉结以及安全隐患存在的情况时。

3.脚手架的使用规定

脚手架的使用应遵守以下规定:

(1)作业层每1m2架面上实际的施工荷载(人员、材料和机具重量)不得超过以下的规定值或施工设计值;

施工荷载(作业层上人员、器具、材料的重量)的标准值,结构脚手架采取3N/m2;装修脚手架取2kN/m2;吊篮、桥式脚手架等工具式脚手架按实际值取用,但不得低于1kN/m2。

(2)在架板上堆放的标准砖不得多于单排立码3层;砂浆和容器总重不得大于1.5kN;施工设备单重不得大于1kN,使用人力在架上搬运和安装的构件的自重不得大于2.5kN。

(3)在架面上设置的材料应码放整齐稳固,不得影响施工操作和人员通行。

按通行手推车要求搭设的脚手架应确保车道畅通。

严禁上架人员在架面上奔跑、退行或倒退拉车。

(4)作业人员在架上的最大作业高度应以可进行正常操作为度,禁止在架板上加垫器物或单块脚手板以增加操作高度。

(5)在作业中,禁止随意拆除脚手架的基本构架杆件、整体性杆件、连接紧固件和连墙件。

确因操作要求需要临时拆除时,必须经主管人员同意,采取相应弥补措施,并在作业完毕后,及时予以恢复。

(6)工人在架上作业中,应注意自我安全保护和他人的安全,避免发生碰撞、闪失和落物。

严禁在架上嬉闹和坐在栏杆上等不安全处休息。

(7)人员上下脚手架必须走设安全防护的出入通(梯)道,严禁攀援脚手架上下。

(8)每班工人上架作业时,应先行检查有无影响安全作业的问题存在,在排除和解决后方许开始作业。

在作业中发现有不安全的情况和迹象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检查,解决以后才能恢复正常作业;发现有异常和危险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有架上人员撤离。

(9)在每步架的作业完成之后,必须将架上剩余材料物品移至上(下)步架或室内;每日收工前应清理架面,将架面上的材料物品堆放整齐,垃圾清运出去;在作业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