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21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docx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

 

  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

  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

(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

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一、隋的灭亡

  问:

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略)

  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

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

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

  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   长安

  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

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

  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七下第2课(学案)《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

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

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作品,如:

《秦王李世民》、《大明宮词》;阅读唐太宗、武则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教学策略和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是以“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内容为线索来展开的,唐朝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自学,从教科书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掌握。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通过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完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3课“开元盛世”

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

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

在讲述这个子目时,一要注意几方面的内在联系,二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各朝历史都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课的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建议

 1.讲新课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3.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4.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5.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6.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7.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这样,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城市的概念就会形象、生动地映在学生的脑海中。

  8.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下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得出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的结论。

  9.为了使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有一个认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或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供的材料,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谈一谈他们的看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筒车等图片,或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型,使学生学会从图片或实物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反映手工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可指导学生学完后列表归纳掌握。

 1.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筒车等图片,或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型,使学生学会从图片或实物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反映手工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可指导学生学完后列表归纳掌握。

  4.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学完后,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课外资料,对唐玄宗进行评价,最好写成小论文,在班级进行交流。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一想:

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

“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他后来坚持这样做了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来没有坚持这样做。

(参阅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故事会:

根据你看到的课外读物和影视片,编成唐玄宗时期的各类故事,在小组里或班级里讲述交流。

  建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此活动。

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故事会、小话剧等。

最好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加。

 

  参考资料

  杜甫的《忆昔》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

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

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  

  唐玄宗和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

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动乱。

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

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

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

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

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

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

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

  

  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

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

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

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

这十项建议包括:

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

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

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

据杜佑《通典》所记: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

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

杜甫诗形容说:

“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

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

该书还说: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

”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

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

“苦茶久食益意思。

”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

《三国志·韦曜传》说:

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

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

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

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

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

“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

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

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

”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

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

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

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

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

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

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陆羽和《茶经》

  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

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

据《太平御览》记载,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曲辕犁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

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

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

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

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

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

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

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

2加装了犁评。

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3改进了犁壁。

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

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

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

“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

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

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

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

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

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

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姚崇捕蝗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蝗灾。

当地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纷纷烧香磕头,祈求上天保佑,满朝文武也都束手无策。

姚崇向皇帝上书,引用古代《诗经》和东汉光武灭蝗的诏令,说明灭蝗才是积极的办法。

他建议唐玄宗派遣“捕蝗使”,去山东灭蝗。

姚崇上书受到许多朝臣反对,他又力排众议,说服玄宗迅速行动。

玄宗终于同意派使捕蝗,并强调:

“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

”在灭蝗过程中,姚崇奖勤罚惰,对那些迁延不积极捕蝗的地方官吏严加申斥,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

今不治蝗,正证明无德可言”,发牒催促治蝗。

结果灭蝗取得很大成绩,仅汴州就捕蝗14万石。

此后,山东再没有酿成重大蝗灾。

他的治蝗行动受到高度赞扬,人们说:

“姚崇为相,忧国如家,爱民如子。

”  

  唐代的丝织业

  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绫是以斜纹组织起花,光如镜面的丝织品。

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物,主要产于唐代北方。

绢的显著特点是质轻,《太平广记》记载有一种轻绢,一匹长四丈,重量只有半两。

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绢幡,都是用一种几乎透明的薄绢制成的,挂在佛堂的过道上,不阻碍光线。

陆游《老学庵笔记》说:

“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纱是一种表面布满纱眼的丝织物,亳州轻纱由于过于精薄,入手如无重量,做成衣服,真像身披轻雾。

这种轻纱就是唐代贵妇“嫌罗不着爱轻容”的轻容纱。

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一件深红色轻容纱,菲薄精巧无比。

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物。

益州、扬州的锦最负盛名。

蜀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

  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

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黄有鹅黄、菊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