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923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11.电子电工………………………………………………

12.现代办公技术…………………………………………

13.职业引导………………………………………………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征求意见稿)

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一些以劳动为基础、与生活相联系的当代新技术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成为教育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为了适应我省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切实加强和有效指导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为指导,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为基本依据,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它是在国家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下,由省教育部门和各地方、各学校共同开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

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以项目为载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

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3.可感的操作对象。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

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伴有人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作用。

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5.贴近现实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6.开放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家政、职业指导等科目,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二课程理念

1.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人人必须拥有的经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

获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机会,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体验与探究,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劳动与技术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3.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形成技术素养上的内在序列和梯度结构,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目标。

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起源,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提升劳动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

4.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

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建构体现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

5.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体味、设计、操作、评价、再创和交流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又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又有利于班级授课制中的课堂集体教学等特点;

这些内容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可能生活。

6.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在综合的视野中进行。

劳动与技术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必须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努力使相关的学习科目(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互相联系,统一于劳动与技术的活动过程中。

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科目、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注意中小学及各年龄段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形成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各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序列。

7.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

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和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情感。

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实行中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考核与合格证书制度。

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

8.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实施中的校内沟通和在基地、政策上的外部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劳动与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探索综合实践框架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方式和多种相关课程的统整形式。

同时,努力探索教育领域内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各类生产部门、经济部门的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相通、政策相应的内外衔接机制。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

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伦理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与创业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二)分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四个部分。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具有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的品质。

-具有参与技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

-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意志。

-了解技术与环境、技术与生态学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心理、法律的意识。

-初步具有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初步具有服务社会、推进技术和经济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与技能

-学会自我服务劳动、社区劳动和公益劳动。

-了解基本的家庭营养、卫生知识,学会简单的烹饪技术。

-学会使用家庭常用工具、器具和设备,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加工工具的使用技能。

-认识一些常见的技术加工材料,知道其性能和用途。

-掌握一种传统工艺或它的基本流程(如泥塑、陶艺、纸工、编织、印章、刺绣等)。

-掌握一门通用的工业生产技术(如纺织品加工、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等)或典型的农业生产技术(蔬菜栽培、食用菌、树木栽培、养殖、农机具的使用与保养等)。

-了解本地区经济形势、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劳动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典型职业的基本运作规律、典型工作岗位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

-学会正确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学会填写升学志愿,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

3.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技术的感知、思维、想像能力。

-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掌握收集、处理、运用技术信息的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一些技术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对技术设计、技术实践过程及产品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具有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4.行为与习惯

-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具有认真、细心、精确、严密地进行技术活动的习惯。

-具有主动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的习惯。

-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具有自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习惯。

-初步具有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 课程内容

(一)内容的结构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劳动、家政、技术和职业准备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段分化,在劳动方面,3~6年级主要是自我服务和简单的公益劳动,7~9年级主要是公益劳动;

在家政方面,3~6年级为家政常识,7~9年级为家政综合;

在技术方面,3~6年级为“技术基础”,7~9年级为“技术初步”;

在职业准备方面,3~6年级为“职业了解”,7~9年级为“职业引导”。

3~6年级劳动与技术项目

年级

项目

说明

家政

技术初步

3

纸工

4

手缝、洗涤

纸工、泥塑

两类中各选一个项目

5

烹饪、编织

手工(可选用木、塑料、金属、织物等材料)

6

家用电器、、种植

手工(可选用木、塑料、金属、织物以及电子器件等材料)

7~9年级劳动与技术项目

技术基础

7

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布艺)、营养与烹饪

工艺制作、养殖

8

金属制品的制作(金工)、木制品设计与制作(木工)、食用菌、园艺、蔬菜、农作物

任选两个项目

9

电子电工、现代办公技术

任选一个项目

职业指导

(二)内容的选择

所安排的内容兼具基础性和拓展性。

基础性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

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参考内容。

各地区、各学校在选择项目时,既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也应考虑到学生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个别差异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选择,学校应当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

教师应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

教师应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应深刻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益资源,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行自主的探究。

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注意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3.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完整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

要把积极的劳动与技术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与技术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4.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模仿、体验、探究、反思,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5.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本中的理论、项目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

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基于本纲要所述课程内容,在若干选修项目中选择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项目和项目内容,也可以在若干有条件开设的项目中,让学生自主选择。

6.劳动与技术课应把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文化领悟紧密结合起来。

劳动与技术课的技能操作及其实践活动一般不得少于总的教学时数的60%。

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先统后分、先分后统、操作相对分散或相对集中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操作之间的关系。

7.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劳动与技术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与技术实践。

校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一般每年安排1~2次,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以及学生年级段的差异进行相应的安排。

8.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劳动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要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安全性。

(二)学习评价建议

1.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是劳动与技术课程评价的手段。

2.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

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

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含技术设计);

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

3.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

凡参与劳动与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给予肯定。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优劣的主要依据。

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或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或有所发明者,应给予特别鼓励。

4.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等。

评价中,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多主体评价的结合。

5.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6.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

平时考核可以是单一性考核,着重某个方面、某个层面或某个项目,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是总评性考核,以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和各方面情况的综合作为依据,由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定等级。

考核的方式应注意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相结合。

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及格、不及格三种。

考核的成果应当记入学生成绩手册,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7.实行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

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以技术操作和技术设计为重点,采取劳动与技术的“毕业作品”(物化的作品为主件,设计思路及感受为附件)认定的形式,进行小学和初中劳动与技术学习“合格证书”的认定。

劳动与技术的“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之一。

8.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档案建设是评价的重要工作。

可以采用“文件夹”、“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平时的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材料和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以作为学期考核、学年考核以及对“毕业作品”检查、认定的依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规范性。

为此,应就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或内容编写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应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

教科书的编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具有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具有基础性,内容符合技术规范。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相统一。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项目之间的联系和有关内容的整合。

-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广泛的适应性。

-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注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思想教育寓于其中,人文因素有机渗透。

-注重安全教育。

-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管理建议

1.学校应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明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管理责任,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实施。

2.各校应根据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开设方案,选择和确定教材。

学校开设的项目应兼顾劳动与技术教育项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要积极、稳妥地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使劳动与技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学校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配备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兼职师资,小学18个班机以上,初中12个班级以上都要至少配备专职教师1人。

为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正常实施,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小学32个班级以上,初中18个班级以上)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学辅助人员(如技师、管理员等),并纳入劳动与技术教研组的管理,吸收具有特长的各种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去。

建立劳动与技术教研组(或中心教研组),健全教研活动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功能。

4.应因地制宜地安排与落实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及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

专用教室可以是综合性的操作室,也可以按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某一个或一类项目而设置。

专用教室中应配备基本的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仪器、设备、工具;

同时,要充分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安全设施建设,在专用教室中配备必要的、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医药箱、灭火器),并定期检查、维护各种教学设施和设备,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

专用教室既是学生接受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展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成果的场所,它兼具学习和展示作品的功能,学生一旦进入专门教室,就应该感受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氛围。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拓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

5.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动员和引导家长关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在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认识上达成共识,配合学校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

家庭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应使学生逐步养成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处理家庭事务,承担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责任,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员,能为家庭成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6.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舞台。

应根据不同的学段,让学生到社会各行业中进行考察、实践,通过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了解社会,形成对一些基本生产劳动知识和技术的认知、操作,体会到良好的劳动与技术素质、道德素养、职业素质对个人生活与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将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使包括家长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并主动地加入到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献计献策、甘作奉献的行列中来;

应加强与当地科技场馆、厂矿企业、农场、少年宫等单位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