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25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docx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

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版:

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

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

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

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

矣)

2、共其乏困(共:

供)

3、秦伯说(说:

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

智)

三、一词多义

1、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你)

2、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

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

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

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

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

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

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

形作动,增加;薄:

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

古:

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

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

古:

出使的人;今:

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

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

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

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3)奉之同上。

(14)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6)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18)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还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8)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9)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四、古今异义词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

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

古义:

对待。

今义:

遇到,碰以。

深:

古义:

刻毒,今义:

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

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

不回头。

今义:

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

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

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

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

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

特指黄金。

五、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2)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3)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5)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8)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9)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10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11)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12)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13)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14)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15)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3、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7)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5、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

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

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

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

……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六、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亦作怒发冲冠。

(4)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鸿门宴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

崤山以东地区今:

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

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

儿女亲家关系今:

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

意外的情况今:

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古:

小人的谗言今:

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

儿女亲家

今: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

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

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

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

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

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

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

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九、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

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3.表现目标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二)何:

通“呵”,喝问。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2.表现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鸿门宴》)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现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光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5.【且】

(一)用作连词。

1.妥协关系,尚且,还。

①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若】

(一)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萧亚轩演唱会若属:

你们这些)

7.【所】

(二)助词

表现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8.【为】

(一)动词。

2.认为,以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联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现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morethanone的用法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9.【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现断定语气。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0.【以】

连词。

表现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动往往是后一动作行动的手腕或方法。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