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27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上)厦门市七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8)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却感动了无数人。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后,共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

【答案】

(1).

(1)山岛竦峙

(2).

(2)我寄愁心与明月(3).(3)落花时节又逢君(4).(4)遥怜故园菊(5).(5)断肠人在天涯(6).(6)一夜征人尽望乡(7).(7)我言秋日胜春朝(8).(8)尚思为国戍轮台(9).(9)择其善者而从之(10).其不善者而改之(11).(10)何当共剪西窗烛(12).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竦,戍。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写作首先要对生活充满兴趣,什么都想看看。

看了,还得【甲】(练习温习),记着,回想起来还异常【乙】(明朗明显),美丽的文字时刻在心中酝酿着,要用时即可方便地移到纸上。

而一个队周围事物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麻木不仁的人,笔下翻来fù()去的只有干瘪的辞藻。

作者的情感与思索,被精心编织在作品中,谱成一首美妙的音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满腔热chén()②翻来fù()去

③酝酿.(A.niàngB.liàng)④麻木不仁.(A.réngB.rén)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3)划线句子是个病句,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答案】

(1)①忱②覆③A或直接写出正确拼音也可以④B或直接写出正确拼音也可以

(2)【甲】温习【乙】明朗(3)示例:

作者的情感与思索,被精心编织在作品中,谱成一首美妙的乐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覆。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搭配不当,把“音符”改成“乐曲”。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是描写乡愁的绝妙之作。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表面了不断向前发展的总趋势。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4.展开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要求:

不少于30字)

【答案】3.C4.示例: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行舟之人视野因之开阔。

顺风而行,大风将帆鼓成弧形,船帆高高挂起,真是一幅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行船图。

【解析】

3.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C项理解分析不正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的意思是旧的不好的事物终将过去,新的事物必将到来,我们要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

4.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示例: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

名著阅读

5.下列关于《西游记》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释道家学说在《西游记》中都有所体现,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C.《西游记》故事情节引人人胜,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D.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是观音菩萨因其保护唐僧取经需要而赐的。

6.阅读选段,说说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铁扇公主)为嫂嫂?

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借芭蕉扇给孙悟空?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

“嫂嫂切莫多言。

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

是必借扇子用用。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

罗刹害怕,回头要走。

行者道:

“嫂嫂,那里去?

快借我使使!

”那罗刹道:

“我的宝贝原不轻借。

——节选自《西游记·唐三藏受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答案】5.D6.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前曾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称呼牛魔王大哥,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所以孙悟空叫她嫂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孙悟空在火云洞与之大战,请观音菩萨收红孩儿为善财童子。

红孩儿就是铁扇公主的儿子,铁扇公主认为是孙悟空害得她母子不能时常相见,痛恨悟空,不肯借扇给他。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D项理解分析不正确,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成的。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有关机构公布的某市国民阅读指标数据国民阅读率指标(指的是有一定阅读行为的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率)

【材料二】名人谈读书

A.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B.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C.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D.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E.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材料三】现在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

“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

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四】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

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7.从材料一的图表中你看出什么?

请写出你的结论。

(摘自余光中显示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8.选出材料二中名人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多选题)

9.结合材料三、四及你的阅读实际,谈谈你对改编经典的看法。

【答案】7.①(9-13岁)未成年人(历年)的阅读率指标远高于(18-70岁)的成年人;②(9-13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率指标逐年(略有)增长,而(18-70岁)的成年人的阅读率指标则逐年(略微)下降。

8.A、E9.示例1:

我觉得改编经典不好。

因为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精炼的文字,让人终生受用的内涵。

即使是现在我们自己来阅读,依然觉得它充满了魅力。

任意改编,“大话”或“水煮”,更大程度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段,让经典丧失了它本来的味道,是不值得提倡的。

示例2:

我觉得适当的改编经典是可行的。

虽然名著千古流传,它是文质兼美的。

但是随着时代变换,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现在的学生阅读名著有时会出现困难,在保留名著精华的基础上,适当改编它,更适应现代人阅读口味,有利于经典的推广。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的意思,再找出名人谈学习方法的句子。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A项E项是名人谈学习方法的句子。

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①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②乎若太山!

”少选③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伯牙绝弦》

注释:

①方:

正当。

②巍巍:

高峻的样子。

③少选:

不久,过一会儿。

10.解释加点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善哉乎鼓琴(4)终身不复鼓琴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汤汤/乎若/流水

C.白雪纷纷/何所似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谢太傅和谢道韫,钟子期和伯牙是知音吗?

请从甲乙两问中找出依据来说明。

【答案】10.

(1)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相比(3)好(4)再、又11.B

12.

(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

13.我认为谢太傅和谢道韫,钟子期和伯牙都是知音。

甲文中谢道韫说完“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大笑乐”,他虽未明说,但表现出自己对谢道韫极其欣赏之情,惺惺相惜之意跃然纸上。

乙文中伯牙的每一次琴声要表达的意思,钟子期都能非常准确地捕捉,两人可谓知音。

而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终身不鼓琴,也表达了他对知音的重视和珍惜。

【解析】甲文选自:

《世说新语》作者:

刘义庆年代:

南朝

乙文选自:

《吕氏春秋》作者:

吕不韦年代:

战国

甲文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1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儿女: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B项断句不正确,应改为:

汤汤乎/若流水。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未若:

不如。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谢太傅“大笑乐”,表现出自己对谢道韫极其欣赏之情。

乙文中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终身不鼓琴,也表达了他对知音的重视和珍惜。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袁林喜

①1929年11月29日,美国海军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为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

而就在3年以前,伯德也成功飞越了北极。

所以也是第一个同时飞越过两极的人。

②你如果遇到他,会问什么问题呢?

恐怕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③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两极考察站。

北极的黄河站位于北纬79°,夏天拜访那儿的人可以发现,考察站周围的海湾积雪全融化了,大量苔原植物生长繁茂,甚至出现很多开花植物,北极绒鸭、北极燕鸥等海鸟活跃起来,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怀疑是否真的到了北极!

相比之下,位于南纬62°的长城站却是另一番景象,考察站区常年积雪不融化,温度也低,动植物种类稀少。

数据显示:

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纪录为-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纪录是-90℃。

显然,南极要比北极冷!

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南极比北极更冷呢?

⑤首先是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差异。

南极为大海包围的陆地,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98%被大陆冰盖覆盖,而且这些冰盖的平均厚度可达近2000米,终年不化。

北极地区则是陆地包围海洋,北冰洋主要被欧亚、北美大陆所包围,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其中冰面积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仅为南极冰面积的60%左右。

而且,北极地区的冰雪在夏季会大量融化,导致夏季冰面积更小。

此外,北极的北冰洋海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本领强,吸收的热量就更多,导致北极比南极要暖和得多。

⑥其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

南极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地方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514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而北极近2/3的面积都是海洋,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

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南极就会比北极气温更低。

⑦第三,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

由于南大洋有绕南极的西风环流和南大洋环流,南极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大洋环流均比较封闭,与中低纬度的热量交换较少,得不到热量的有效补充。

相比较而言,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交换则比较频繁,来自于中低纬度的热量可以通过环流向北极地区进行有效输送,这样就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

14.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海波高度决定了温度的高低,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

B.来自中低纬度的热量可通过环流向北极进行有效输送,是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的原因之一。

C.北极地区的冰面积比南极地区的冰面积小。

D.北极和南极的夏天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

15.通读全文,概括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16.请摘录一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7.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链接:

德国生物学家普罗茨说南极和北极在地理上并不相同。

南极很早就和其他大陆分开了,那里的生物基本上是独立演化。

南极又是一块覆满厚冰的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动物不能迁移到南极。

而那里的严苛条件让南极没有大型的植物。

因而也没有大型的食草类和肉食动物。

【答案】14.A15.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①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存在差异,南极的冰盖面积远超过北极;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③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环流给北极带来更多热量。

16.示例:

数据显示:

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0℃左右,最低纪录为零下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至零下30℃,最低纪录是零下90℃。

作用:

通过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极年平均气温及最低温度高于南极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

17.北极没有企鹅的原因:

①南极很早和其他大陆分开,南极的生物是独立演化的,所以企鹅只在南极存在;②南极是被大海包围的陆地,98%的区域被大陆冰盖覆盖,不利于企鹅等动物迁移到别的地区。

③北极有大型的食肉动物,不利于企鹅的生存。

【解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温度的高低和海拔有关,也和地形有关。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①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存在差异,南极的冰盖面积远超过北极;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③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环流给北极带来更多热量。

1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通过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极年平均气温及最低温度高于南极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

1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结合所给材料内容和原文内容;根据南北极的地形特点分析,注意语言通顺、有条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橙子

陈禹峰

①我从小就喜欢吃橙子。

②然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多数年份里,连橙子都是奢侈品。

但是每到年前,老爸就会从单位搬回一箱橙子来,告诉大家,这是今年的年终奖。

③在那些冷冽清贫的新年里,一箱橙子往往比任何礼物都来得珍贵。

④妈妈会把它们拿出来,整齐排列在家里阴凉通风的角落,每天从里面挑两个出来,细细削了给我吃。

⑤妈妈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因为她不愿意像一般人吃橙子那样,如切西瓜一样简单粗暴地将橙子大卸八块后上嘴啃,所以,她只是拿一把快刀,像削苹果、削梨那样,先把橙子最外层的厚皮仔细地削掉。

她削得相当小心,一来怕下手太狠,把橙子削破,汁水洒出来,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如此削橙子的意义;二来她希望可以尽量连贯地把这层外皮削成一整条,这样削完后,将外皮细细盘起来,再放在阳台上晒干,之后,外公就可以把它们拿去当燃料,让家里在烧煤的时候多一缕橙香,还可以将橙皮放进冰箱角落,让它成为天然高效的除臭剂。

⑥然而削完这一层皮,还没有结束。

A妈妈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

这件事很磨人,我坐在一边看她削橙子的时候,往往会不耐烦,除了一个劲儿地催她快点,我还问她:

⑦“妈,这样削橙子多累啊,你就不会烦?

⑧妈妈完全不以为意,她一边继续着手里烦琐的工序,一边笑着回答我:

⑨“我削了是给你吃的,怎么会烦呢?

⑩我只好安静下来,忍着口水在一边慢慢等。

妈妈削出来的橙子,往往和剥完皮的川橘一样,晶莹剔透,连一点细皮都找不到。

B而我通常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⑪妈妈看着我,只是笑。

当然,还要叮嘱我慢点吃。

⑫所以,作为一个笨手笨脚、没什么自理能力的人,我比谁都会削橙子。

北京的冬天比老家更冷,然而日子却已经不再艰辛了。

但我还是会买一箱橙子,整齐排列在阳台上,在有空的日子里,花半小时坐在茶几前,细细地削上一个。

⑬先将外皮连贯地削掉,然后盘成蜂窝状;然后拿刀尖,一点一点剥细皮。

⑭那是妈妈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

18.以下各句与第⑪段画线句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A.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金色花》)

C.她在我的另一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再塑生命的人》)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散步》)

19.通读全文,概括哪些表现说明“妈妈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

20.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这句话中“一点一点”的表达效果。

A妈妈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B句的语言特色。

(提示:

可以从成语、谚语,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分析)

B而我通常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2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是妈妈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22.生活中不乏文中的温暖画面,请描写一段你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场景。

(要求:

字数不少于50字)

【答案】18.C19.①妈妈拿一把快刀,像削苹果那样,先将橙子最外层的厚皮仔细地削掉;②妈妈削得非常小心,避免将橙子削破;③妈妈尽量将外皮削成一整条,细细盘成蜂窝状;④妈妈还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⑤妈妈削出来的橙子晶莹剔透,找不到一点细皮。

20.

(1)通过“一点一点”形象地体现出妈妈剥橙子的速度之慢,刻画出妈妈剥橙子时的细致耐心,不惧繁琐。

(2)示例1:

B句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贪吃的孩子的形象,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妈妈剥的橙子是如此美味,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示例2:

B句用“三下五除二”这个谚语来形容“我”吃橙子的速度之快,写出一个嘴馋的孩子的形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地表达了妈妈剥的橙子是如此美味,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示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