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938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

第3课:

科学的长足进步第4课:

欧洲启蒙运动第5课:

文学艺术的繁荣

牛顿的贡献:

1687年发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达尔文的贡献: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系统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的贡献:

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

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启蒙运动:

18世纪。

地点:

欧洲大陆。

性质:

思想文化运动。

内容:

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

意义(作用):

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心:

法国。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其主张:

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专制。

影响:

他的思想对法国影响最大,后人称“18世纪时伏尔泰的世纪”。

孟德斯鸠:

发展了三权分立学说,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指导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卢梭:

倡导“人民主权说”,宣称人生来自由,人民的主权高于一切;

他提出“社会契约论”。

1、著名文学家:

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托尔斯泰:

他的作品堪称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美术:

达·

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

梵高:

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后人称为“狂人”画家。

代表作《向日葵》。

3、音乐:

德国的贝多芬,交响曲作家,被后世尊为“乐圣”,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第7、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

德、奥匈、意大利;

三国协约:

英、法、俄。

两大军事集团的目的:

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直接原因: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争霸斗争。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依据:

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而战)。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4、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

5、凡尔登战役:

一战的转折点。

1916年2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

6、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有:

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大增;

②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

③1918年,奥匈帝国投降;

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7、一战的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8、一战的教训:

以协商与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恐怖活动,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第9课: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10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月革命:

1917年三月,彼得格勒的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性质: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世界意义:

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实践,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国家生活转入战争轨道。

作用(评价):

集中全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这一政策的实行也存在不少弊病和错误。

新经济政策(1921—1929):

背景:

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为了恢复进一步恶化的国民经济,1921年3月,列宁断然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实行粮食税收制;

多种所有制,商品买卖制,按劳取酬制。

作用:

广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恢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

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的需要。

②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化:

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成就:

不到10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德、法、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农业集体化(1927—1932):

特点:

通过行政手段组建集体农庄;

认识:

经济建设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能虚假、冒进。

五年计划:

1928年起开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体制:

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和认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②要注重农、轻、重平衡发展,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④顺应时代潮流,实行积极有效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第11课:

西方世界秩序的调整与世界经济大危机

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实质:

大国重新争夺世界霸权。

操纵国: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会的主要目的:

清算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按新的力量对比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主要条约:

《凡尔赛和约》(分为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合约两部分)及其他一系列和约,和约对德实行严惩。

巴黎和会的作用:

暂时调整列强在西方的关系。

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期间,无视中国收回日本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等正当要求,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最终引发了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原因:

巴黎和会后,美国和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美、英、日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及限制海军军备。

资本主义大国重新分割中国。

英、美、日三国。

主要条约;

《九国公约》和《五国公约》。

《九国公约》影响:

使中国由日本独霸的局面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说明:

弱国无外交。

华盛顿会议的作用:

暂时调整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

以大国强权政治为基础。

这一体系被列强标榜为“和平”体系,实际上它隐藏着难以克服的新老矛盾,又缺乏制止战争的体制和手段,仅仅维持了20年的和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开始:

1929年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引发了各国的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危机,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对内改革,即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

而德国和日本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第12课:

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从整顿银行业开始;

②实施事业救济和“以工代赈”;

③整顿工业,颁布《国家产业复兴法》,这是整个新政的基础和核心;

④颁布《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生产;

⑤实行累进所得税制,抑制巨富,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评价):

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道路,并为美国以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罗斯福说,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新应用”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和指导(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1933年1月,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30年代中期,确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专政的特点:

资产阶级实行的对内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统治。

第13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慕尼黑会议内容: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南部慕尼黑开会,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使绥靖政策达到顶点。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其实质是:

牺牲小国利益,以期达到英法“避战求和”、“祸水东引”苏联的目的,绥靖政策的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

影响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一些中小国家倒向德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14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

共同的斗争目标,面对共同敌人,使反法西斯各国逐步走到了一起;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资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45年春,苏美英军队协同作战,完成对德国军队的分割,并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苏联红军、美英军队和中国军民相互配合,对日本法西斯实施最后打击,迫使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1943年的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取胜),1942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战役(美军取胜),1943年夏英军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英军取胜)。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显示苏联军民誓死保卫城市,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最重要的会议;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

会议内容:

彻底打败德国,战后由苏美英法死过分区占领,进行民主改造。

②缔结了《雅尔塔秘密协定》,规定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

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归苏联,维持外蒙古现状,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德国战败投降:

1945年4月,苏军和美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屋顶,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结束的标志: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家的胜利,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战性质: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胜利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行动,共同战胜邪恶的法西斯。

其他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同盟的总体实力大大超过法西斯。

第四单元: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第16课: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美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财政赤字,扩大社会福利,刺激投资与消费。

发展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②1973年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

③80年代后,实施经济复兴计划,美国经济走出“滞涨。

经济发展的四个变化(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部门的比重不断下降,服务行业比重迅速上升。

②美国企业出现了以“混合合并”为主的第三次合并,大公司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③垄断企业和小企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生产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发展趋势;

④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关系密切,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欧洲联盟:

成立原因:

战后,西欧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欧洲联盟形成的经过:

1951年,西欧六国组建“欧洲煤钢联营”,从经济联合着手,迈出了欧洲联合的第一步;

②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③1967年建立“欧洲共同体”;

此后,欧共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从关税到经济、货币联盟;

④1993年11月,欧共体十二国正式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建成欧盟)。

⑤1999年初,正式使用欧洲国家统一货币欧元。

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高度一体化的经济政治联盟。

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它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加强了西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了国际格局想多极化趋势发展。

3、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日本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原因:

战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独占日本后进行民主改革,在冷战的背景下对日本进行积极扶持。

内因:

日本政府与人民自身的努力,经营管理的不断改善;

提倡“教育立国”、“科技立国”、“贸易立国”。

战后,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环境;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重视教育;

③都吸取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第17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渐影响苏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

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凡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制;

③外交上,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评价: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

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经济改革受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

③政治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6—1990):

背景(原因):

苏联政治经济危机相当严峻;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宣布对国家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

②政治上,1990年,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苏共二十八大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

结果:

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标志: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标志苏联正式解体。

解体原因:

根本原因(历史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使经济缺乏活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导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③外部原因:

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匈牙利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局势发生变化(受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改革的道路,其中,匈牙利改革具有代表性。

②内容:

政治上,1956年卡达尔上台后,采取宽容政策,稳定社会秩序,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经济上,1968年元旦在全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将计划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③结果:

失败。

1990年匈牙利社会党(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党地位。

东欧剧变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各国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先后发生了巨变,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接连丧失政权,改换国名,社会制度发生蜕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内因(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使经济长期处于困境;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②外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18课: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席卷亚非拉各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印度:

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1947年8月,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河巴基斯坦宣告独立。

印度独立后,走上了民族振兴道路。

90年代后,政府大力调整政策,实行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政策,印度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新加坡和韩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抓住西方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地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非洲:

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因为这一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90年,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

拉丁美洲:

二战后,巴西、墨西哥等国曾出现过“经济奇迹”;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12月31日,美国把运河及运河区正式交还巴拿马政府。

第19课: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是世界各国人民严重关注和忧虑的国际冲突的热点。

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发动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都认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1964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等8个组织联合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获得新的发展。

中东问题的焦点和关键:

巴以之间的冲突与和谈。

巴以冲突的核心: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恢复原属自己的土地,以色列则用实力维持现状。

巴勒斯坦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大国的插手,②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③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矛盾更加复杂。

第20课:

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原因):

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③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美苏由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

④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冷战的概念:

指二战后,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带领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除武力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美苏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

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美苏冷战的表现: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而苏联则联合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建立了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美苏冷战激化的表现:

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导致两个德国的诞生。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9—1961)的后果是“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成为美苏冷战加剧的标志物)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美国即封锁古巴,美苏之间战争一触即发。

美苏双方都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保证不侵略古巴,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

东西方之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

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关系:

由于战略核力量基本接近,形成了“核均衡”。

导致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

80年代初,美国里根总统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使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

总结:

20世纪是人类社会饱受苦难、历经曲折的年代,其具体表现有:

20世纪上半叶连续遭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下半叶又陷入长达40多年“冷战”的磨难之中。

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课本121——126页)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特征: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

政治上: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多个综合实力强的国家和国家联盟)。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力提高。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于1948年在日内瓦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目的:

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世贸的宗旨是:

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其职责主要是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中国于2001年的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

中国的加入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有力的说明: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趋势走向是:

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演变;

在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过程中,“一超多强”态势最突出的表现是:

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一超多强”就是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

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欧盟等。

科索沃战争: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代号为“联盟行动”的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而结束。

科索沃战争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