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49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新教案word版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通过组词的方式辨析易混字,如“彭”和“鼓”、“拟”和“似”、“赴”和“赶”、“黯”和“暗”。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踌躇”。

教学生写字时要注意:

“彭”的右半部分是三撇;“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炼”是火字旁,不是金字旁;“眷”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尊”上半部分的“酋”不要漏写短横。

阅读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读文,了解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积累运用

本课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颇具特色,在引导学生品悟相关文段后,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训练。

这样不仅能升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搜集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和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了解毛主席的亲人为革命献身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导入:

同学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此期间,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战争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国捐躯,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巍巍青山里,长眠着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

其中一位,就是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同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本课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毛主席身为领袖对爱子毛岸英的安葬作出的艰难抉择。

4.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名句为题目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操作指导 教师课前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好准备。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活动1 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检测字音。

①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 彭 拟 谋 赴 殊 踌 躇 黯 革

②教师相机强调:

“拟”的读音为nǐ,“殊”的读音为shū,“踌躇”的读音为chóuchú,“革”读二声ɡé。

(2)检测词语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3.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再提出不懂的生词,全班讨论解决。

课件出示 拟定:

起草制定。

喃喃: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踌躇:

犹豫。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4.指名读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活动2 读文思考,明晰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第一部分:

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见到电报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第二部分:

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毛主席是否运回毛岸英的遗骨,而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面对两种选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作出了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3)完成填空。

电报:

司令部电报,岸英牺牲——司令部来电,(     )——朝鲜来电,(     )。

毛主席:

惊闻噩耗——(     )——批示(     )。

4.教师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操作指导 课文篇幅不长,事件叙述清楚,对学生来说把握内容的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充分读文后自主概括,教师根据学情适当点拨。

板块三 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活动1 读文走进人物内心

1.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是写人的文章,要如何来理解一个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呢?

预设: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读懂和理解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品质。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表现了毛主席的“痛”,请画出来。

3.反复品读,看看你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

活动2 品味语言,体会痛苦

1.交流你体会到的痛苦:

作为父亲,毛主席很想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主席,毛主席不能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主席不仅要忍受丧子之痛,还要忍受抉择之痛……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操作指导 本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读懂和理解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品质。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适当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块四 书写生字,多样练习

1.出示本课会写字:

彭、拟、谋、瑞、损、锻、炼、眷、赴、搞、殊、尊、签、革。

2.指名认读生字。

3.形近字组词。

 

 

 

 

4.学生独立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哪些生字比较难写,然后进行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强调书写要点。

锻:

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段”右上角是横折弯。

炼:

左窄右宽。

“火”为左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不是“东”。

眷:

撇、捺要舒展,盖住下边的“目”。

尊:

要注意字整体上的平衡。

6.学生书写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评议。

操作指导 本课生字可先让学生自主识记,教师再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写字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注意字的结构,正确美观地书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回顾主要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先讲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见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又讲了毛主席最后作出了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2.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年仅28岁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他被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细节描写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操作指导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高效学习作准备。

板块二 品析细节,体会情感

活动1 自主学习,走近人物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语,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结合所填表格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说一说从所画的关键语句中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摘抄的关键语句

“我”的体会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活动2 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课件出示 句1: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体会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

(2)见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主席可能想些什么?

你能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吗?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

(4)创设情境引读。

预设:

师:

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比一个月还要长——

生: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课件出示 句2: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语言描写:

从“岸英!

岸英!

”的重复话语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在心中不停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那该是多么悲痛啊!

(2)动作描写:

你知道“喃喃”的意思吗?

从“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3)神态描写:

从“紧锁的眉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4)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喃喃着”。

2.小结:

一个小动作,一句重复的语言,一个神态,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万分悲痛。

3.创设情境引读。

预设:

师:

噩耗传来,让毛主席悲痛不已——

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六旬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

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4.总结方法。

(1)回忆一下:

我们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的?

(从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

(2)小结:

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仔细揣摩,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将这种体会表达出来。

操作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丧子的悲痛。

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体会情感。

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体会。

板块三 自主揣摩,抉择之痛

1.出示秘书口述的电报内容:

“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2.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毛主席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你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吗?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通过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抉择之痛。

课件出示 句1: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圈出描写毛主席此时动作的词语。

(不由自主地站 仰起头 望着)

(2)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再看看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你看到毛主席的目光了吗?

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以看出:

毛主席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对儿子的无限眷恋,渴望再一次见到儿子的强烈愿望。

(4)但是,毛主席此时此刻却“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怀?

(毛主席也是常人,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但是又有着极强的意志力。

(5)指名读。

课件出示 句2: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出示两种想法,请学生谈谈体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体会父子情深。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

②体会毛主席的伟大情怀。

毛主席想到:

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搞特殊呢?

于是他作出了将儿子的遗骨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2)还有哪个词语表现了毛主席从大局考虑问题?

(从“打消了”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宽阔胸怀。

(3)小结:

心理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部分对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就刻画得非常真实、细腻。

(4)创设情境,教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句3: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找一找描写毛主席的词语,仔细揣摩,说一说:

你体会到了什么?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影响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2)“踌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犹豫不决的样子。

)透过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吗?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3)过渡:

毛主席知道,一签字,就意味着自己永远也见不到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4)填空,与学生互动:

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____________了,还是____________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老人提不起,更放不下。

课件出示 句4: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那个漫长的夜晚。

(2)学生完成练笔后,指名反馈。

(3)小结: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

此时,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操作指导 教学时,要把有感情朗读和学生的理解体会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充分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后,可让学生再次朗读,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表情和语气,读好细致刻画毛主席的相关语句,通过朗读加深对毛主席感情的体会。

板块四 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活动1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填空题,学生口头作答。

毛主席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    )的。

2.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在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谈一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忠骨”指忠臣的遗骨,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两句诗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3.你知道吗?

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

你觉得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又是一个怎样的领袖呢?

活动2 明确写法,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2.总结:

相信同学们都被毛主席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

作者正是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了描写,所以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细节描写,在习作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课件出示 本课的语文要素是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除了努力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外,还可以抓住其他细节来“倒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此更深入地读懂课文,读懂人物的情感。

操作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再来理解这两句诗,体会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

创设不同形式的引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抒发情感。

回顾本课的收获,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学习的体会,教师把握正确导向予以肯定。

总结文章写法,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

教学反思

我指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引领,先是指导学生品析描写毛主席丧子之痛的语句,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品析抉择部分的相关语句。

1.注重资料的引用。

为了课文的理解和交流更有实效,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毛主席。

课堂上我注重恰当地引用资料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

我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2.注重朗读指导。

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通过读可以表达出来。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为主线,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

同时,还要精心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主席的情感,在读中升华认识。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摘抄的关键语句

“我”的体会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圈出关键语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结合所填表格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说一说,从所画的关键语句中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给本课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读一读。

A.ɡé  B.chú  C.shū  D.àn  E.nǐ  F.sǔn

损( ) 拟(  ) 殊(  ) 躇(  ) 黯(  ) 革( )

2.根据提示,正确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并完成填空。

拟定  锻炼  慰问  眷恋  奔赴  特殊  下意识

(1)听了妈妈的话,我(    )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衣兜。

(2)老师告诉我们,要加强体育(    )。

内容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内容排序。

(  )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运回岸英遗骨,而朝鲜方面提出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毛主席见到毛岸英在战场牺牲的电报后悲痛万分。

(  )毛主席作出将爱子的遗骨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资料搜集

1.搜集毛主席的资料。

2.搜集毛岸英的资料。

 

阅读质疑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