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93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docx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

(一)关于“实践”定义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

1、《哲学大辞典》: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P1332,冯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由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叶敦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全国普通高校公共理论课示范教材)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

”(叶敦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全国普通高校公共理论课示范教材)

上述“实践”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强调实践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方面是共同的。

这些“实践”定义只是概括了历史上人们思想的成果,而没有考虑到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等问题。

这些“实践”定义只是概括了历史上人们思想的成果,而没有考虑到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等问题,因此,它存在着自身的许多缺陷:

第一,没有说明“保护”、“修复”客观世界在人类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没有强调“生活”实践在当代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没有强调“科学”实践在当代人类实践中的特殊意义。

(二)关于“实践”定义的现代表述

1、“实践”定义:

实践是人类改造、保护和修复客观世界的一切行动。

2、关于“实践”定义现代表述的说明

(1)关于“保护”和“修复”客观世界的说明。

人类不仅要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要保护客观世界(“纪昌学射”寓言故事见《列子·汤问》。

“至为不为,至射不射,不射之射”——邯郸古人纪昌,引自日本人所作《名人传》)。

对一些需要保护的客观世界,要“无为”,不改造就是一种最好的行为,就是实践。

对于已经破坏的客观世界,要进行修复。

(2)关于“生活”实践的说明。

吃喝住行等生活行为也是实践,也具有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功能。

马克思:

“在人类的才智发明这个困难以前很久,人类的行动已经解决了这个困难。

对布丁的检验在于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3P386,人民出版社,1972)

毛泽东: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在这里,毛泽东把吃梨子与参加革命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他是把生活行为也当作实践的。

(《毛选》V1P264,人民出版社,1972)

(3)关于“科学”实践地位的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虽然都非常重视科学实践,但都没有把科学实践放到首要的位置。

毛泽东: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业、服务领域;政治领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结论:

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从人类认识的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考察人类认识发展的大体过程和图景。

每一个个体在出生以后,其认识必然要经历从婴儿、儿童直到成人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

其中实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研究儿童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目的是为了从认识论上解决人类知识发生与发展的问题:

18个月之前:

儿童的认识结构中是主、客不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当一物在眼前时就认为其存在,当这物不在眼前时就认为其真的“不在”了)

18个月之后:

儿童的认识结构中逐渐形成了永久客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等。

J·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虽然没有说明实践在认识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实践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将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缺陷,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既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者,又是两者联系的纽带。

(1)实践决定认识的对象和内容;

(2)客观事物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暴露出来,使认识的任务得以完成

(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类认识提出新的课题和任务,积累新的经验材料;

(2)创造和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3)不断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促进认识的深化。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这表明,作为检验认识对错的标准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

它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相对照,从而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到何等程度。

具备这一特点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正确认识,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在正确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果认识脱离改造世界的目的,它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客体的目的。

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认识规定实践的目的

人类实践活动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带有计划性、目的性。

这种计划性、目的性是基于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认识规定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人类认识到什么程度,其实践活动也受这一程度的限制。

人类还未认识到的事情,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实践出现。

3、认识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

认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

实践者掌握科技知识的多少与深度,对实践的成败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范畴的理解。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实践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一)主体对具体客体认识的基本过程

人认识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指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主体对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和要念之间的关系。

推理是从一个或一组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最显著的特点是抽象性。

为了把具体形象中潜藏着的共性本质揭示出来,必须凭借抽象的思维。

抽象过程表现出矛盾的特征:

一方面,它使认识离开了整体的表象,存在着有可能脱离客体本身的危险;

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抽象提取和分析出对象的共性和本质的各个方面,使其规范化,通过逻辑方法形成思维的具体,再现客体本身隐密的、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抽象又使认识发生了与客体越来越近的运动。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的直接经验,然后再达到理性思维。

(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为此就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升华为理性认识。

(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才是靠得住的。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这次飞跃是为了实现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和实践的要求。

为什么说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这是因为: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即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

而理性认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难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进一步体现了认识运动的辩证法。

这是因为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以及认识本身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来看,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实践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实践的范围、手段也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从主观来看,一定时代的人总是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条件限制。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无限性、复杂性。

二、实践与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主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辩证法在思维规律中的反映。

这些方法也是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

(一)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认识上升到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

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推知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在观念上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则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和具体

它是指思维从再现客体的各个方面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规定性,向全面地、综合地再现客体的复杂的、具体的规定性,并通过概念的展开建立科学理论的运动过程。

(四)逻辑与历史

是指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科学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

它也指逻辑的发展与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马克思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对象的客观发展史相一致;

二是指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人们对这一对象的认识发展史相一致。

物理学的逻辑

三、科学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实践的一般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其程序是灵活多变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严格规范的阶段划分。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正是科学革命的重要特征。

在这一时期,若其中某一理论在解释经验现象与提出科学预见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它就将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关节点。

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新旧理论的更替,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发生变更,理论体系和框架得以重构。

第二,它是以科学知识的量的积累为基础的。

第三,它并不意味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全盘

否定。

2、实践创新

实践,按其本性就是创新性的。

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创造性总是要高于理论的,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品格。

实践的展开和最终结果,总会超出原理论范畴的限定,产生出意料之外的新经验和新事实。

这过程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

思考与讨论:

联系实际说明:

“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次飞跃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