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000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发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育Word格式.docx

《发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育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育Word格式.docx

不对,双倍体的初级卵母细胞在生发泡破裂后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

8.所有的原始生殖细胞在迁移到生殖嵴时都经过背肠系膜

不对,鸟类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血液迁移。

9.哺乳动物及鸟类的原始生殖细胞位于早期胚胎的什么部位?

在向性腺的迁移

过程中有何不同?

答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在早期发育中形态学特征是不明显的。

利用识别细胞表面差异的单克隆抗体将PGCs定位于原肠期胚胎的表胚层(epiblast)。

Ginsburg及同事(1990)在七天的小鼠胚中,将PGCs定位于紧靠原条后面的胚外中胚层中。

如果把这一区域去掉后,形成的胚胎中就没有生殖细胞,而去除的这一部位可形成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

胚外中胚层中的生殖细胞前体移入胚胎时,首先进入原条的中胚层,然后由尿囊进入内胚层。

这一路径类似无尾两栖类。

在7.5天胚胎中聚集于尿囊后,PGCs迁移进入邻近的卵黄囊。

这时这些细胞分为两部分,PGCs从卵黄囊向后迁移经过新形成的后肠,然后沿系膜进入生殖嵴的左右两侧。

大部分PGCs在受精后11天进入发育中的生殖嵴。

鸟类及爬行类中PGCs是由从明区中央迁移到头突前端明区与暗区交界处的表胚层细胞所形成,以后位于胚外内胚层处。

这一胚外区域称为卵新月(germinalcrescent)。

PGCs在此增殖。

不同于两栖类及哺乳类,鸟及爬行类中PGCs的迁移是随血流走的。

当卵新月处形成血管时,PGCs便进入血管,由血流带入后肠形成区。

在此处,从血流中流出,然后与系膜相连接,最后迁入生殖嵴。

PGCs以血球渗出的方式进入血管。

PGCs须知道何时进入血管进入胚胎,以及何时从血管渗出进入生殖嵴。

10.简述支持细胞及睾丸细胞间质细胞在生殖道中的位置及其功能。

支持细胞位于曲细精管内,而间质细胞位于曲细精管内。

间质中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睾丸间质细胞(leydigcells),可产生睾酮。

睾丸性索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sertolicells),起营养精子及分泌抗Mullerian管激素。

支持细胞起营养和保护发育中的精细胞,也起吞噬和分泌等功能,整个精子发生过程,即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都发生在支持细胞的深处。

睾丸间质细胞(Leydigcellsorinterstitialcells),主要产生雄激素类的睾酮等,与产生第二性征有关。

11.在单胎哺乳动物中,为何排卵时只有一个卵排出?

受FSH刺激后有能力产生最多雌激素的卵泡就是成熟的那个卵泡,其余的都夭折。

这使最初接受FSH的卵泡不仅开始增殖,而且也其卵泡壁细胞产生新的LH受体。

LH的刺激使卵泡壁细胞开始产生雌激素。

所产生的雌激素一方面抑制垂体分泌FSH,另一方面又增加卵滤泡细胞产生更多的FSH受体。

因此,当血液循环中FSH浓度低时,一个卵泡产生的雌激素越多,其上的FSH受体也就越多。

当FSH浓度很低时,仅这一个卵泡可与FSH结合,也就只有这一个卵泡能继续发育,而其他卵泡则都中途死亡。

二、受精

1.简述受精过程中的一级和二级结合及其作用。

在精子与透明带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的为ZP3糖蛋白中的多糖成分,如去除ZP3上与苏氨酸或丝氨酸相连的多糖基团,ZP3便失去接受精子的能力一旦发生顶体反应后,ZP3结合蛋白所在的精子质膜便脱去,但精子必须仍结合在透明带上才能穿过透明带去进行受精。

这一过程是由位于顶体内膜上的ZP2受体来完成的。

顶体完整的精子并不能与ZP2糖蛋白结合,只有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才行。

另外,抗ZP2的抗体也不能阻止顶体完整的精子与透明带结合。

2.所有哺乳动物的受精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进行

不对,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受精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进行,狗和狐狸等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

3.Capacitation:

获能,为成熟精子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

新鲜射出的哺乳动物精子并不能发生顶体反应后进行受精,须在雌性生殖道中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进行,这一过程称为获能

4.快速阻止:

为受精后细胞膜电位快速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的过程,可暂时阻止精子进入卵内。

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是-70mV,这时对外面来说,细胞的内部为负电性。

在第一个精子结合后1-3秒,膜电位升为正电性,少量的Na+流入卵内,使膜电位升为+20mV。

虽然精子可与带-70mV静息电位的膜结合,但不易与带正电的膜结合。

5、顶体反应

顶体反应涉及顶体外膜与精子质膜相融合而导致顶体内容物释放的过程。

三、卵裂与原肠

1.胚胎干细胞:

为全能性干细胞,理论上讲可分化为身体中所有的组织细胞。

自1981年首先从小鼠胚胎的胚泡期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得到,以后又证实这种细胞可从小鼠的生殖嵴中分离得到。

2.染色体消减:

在细胞卵裂以前,从动物极来的卵裂球的染色体端部裂成几个碎片,此现象称为染色体消减(chrosomediminition)。

因此原来染色体的一部分存活下来。

染色体碎裂时,很多基因丢失,且在新形成的核中并不存在。

同时,在植物极的卵裂球中,染色体保持完整。

3.内细胞团细胞参与胚胎结构及胚外结构的发育

对。

4.内细胞团细胞仅参与胚胎结构的发育

不对,也参与胚外结构的发育。

5.鸟类的原肠作用以外包形式为主

不对,以内移、内陷及内卷等为主

6.干细胞为已决定但未分化的细胞

7.卵裂起什么作用?

与正常细胞分裂相比有何特点?

使卵裂球的大小正常体细胞的水平,使卵裂球产生差异从而分化为不同的细胞。

体细胞在分裂时经历正常的细胞周期,即G1、S、G2及M期,而且在M期伴随一迅速的细胞增长期,使子细胞增长到母细胞的水平,然后再分裂。

然而,在卵裂的胚胎中,并不通过这一生长期,从而使卵裂球越分越小,达到体细胞的水平。

海胆中,从最初胞质为核体积的550倍,减少到最后的6倍。

8.卵裂有哪几种形式?

由什么因素决定卵裂的形式?

哺乳动物的卵裂为哪种方式?

完全卵裂(holoblastic)

卵裂盘状卵裂(discidal):

如鸟类

不全卵裂(meroblastic)

表面卵裂(superficial):

如昆虫

卵黄的多少决定着卵裂的形式。

9、两栖类囊胚的动物极细胞正常时形成什么胚层,当与植物极细胞相组合时可形成什么结构?

动物极细胞及第一层植物极层正常产生外胚层。

中胚层。

10、按发育能力,胚胎发育分为哪几类?

11、延迟胚胎着床:

胚泡在子宫中游离,并不立即着床,子宫也处于非接受态,此时即为延迟着床。

四、性别决定

1.参与性别决定的基因有哪些?

请简要介绍每一种!

Sry:

为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因子,启动睾丸的分化,是睾丸发育负调节的抑制子

AMH:

使雄性体内的副中肾管退化,阻止其发育成雌性生殖器官

DAX1:

决定雌性发育,SRY仅能抑制其一份剂量

SF-1:

可能是AMH基因的直接调控者,是AMH基因激活所必需的,在Sry表达之前启动性腺和肾上腺的发育

SOX-9:

与人睾丸决定有关,突变后可导致产生46XY性反转

2.哺乳动物中所有的XX个体都为雌性

不对,由于SRY基因等的转位或突变,可产生XX雄性。

3.次级性别决定:

为性腺以外的、与性别有关的表型的决定。

为性腺以外的身体的表型,雄性有阴茎、精囊腺、前列腺、性别特异性的身体大小、身带软骨及胡须等;

雌性有阴道、子宫颈、子宫、输卵管、乳腺及性别特异的身体大小、声带软骨、胡须等。

4.初级性别决定

主要为性腺的决定。

哺乳动物中,性别是严格由染色体所决定的,通常不受环境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雌性为XX,而雄性为XY。

每一个体必须至少有一个X染色体。

因为雌性为XX,每一卵中有一个X染色体;

雄性为XY,产生X及Y精子。

五、形态发生

1、Regulativedevelopment:

每一细胞都具相似的发育潜能,发育则是按所处的环境所决定。

这些胚胎中至少有一部分细胞分离后都能发育为完整的个体,称为调节型发育。

2、渐成论:

Epigenesis: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各种结构是逐渐形成的。

3.形态发生

是通过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运动、细胞的识别和粘着、细胞的增殖和死亡等过程而实现的。

4、细胞特化的方式分为哪几种?

已知有三种方式使细胞决定得以发生。

自主性特化、条件性特化和合胞体性特化

5、细胞的反应能力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

反应能力可通过几个途径获得:

第一、细胞可通过合成一诱导分子的受体变得有反应能力。

第二、可通过合成一能使受体行使功能的分子使细胞获得反应能力。

第三、可能通过表达一抑制剂来获得反应能力。

6.细胞凋亡(apoptosis)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细胞选择性地死亡,称为编程性细胞死亡,又称细胞凋亡。

六、胚胎诱导

1.Primaryembryonicinduction:

将背唇诱导背部体轴及神经管的这一关键性诱导称为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embryonicinduction)。

2.Induction:

将一胚胎区与第二区域相互作用并影响其分化或表型的过程称为诱导(当相互作用的一方导致另一方的发育发生变化时,称此现象为诱导(induction))

3.允许性相互作用:

在反应细胞中具有需要表达的所有潜能,仅需要一环境使这些特性表达出来。

如很多正在发育的组织需要一固体基层(如粘连蛋白或片层蛋白)来进行发育。

粘连蛋白或片层蛋白并不能改变所产生的细胞类型,而只使这些特性有能力表达出来。

4.指令性相互作用:

由一诱导细胞来的信号对于启动反应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是必需的。

如果没有诱导细胞,反应细胞便没有能力按特定路径分化。

在脊索诱导神经管的底板细胞形成时,所有的神经管细胞都有能力与脊索信号反应,但仅最接近脊索的部分被诱导,别的细胞变为非底板细胞。

而且,如除去胚胎中的脊索,正常时分化为底板的细胞将不会那样分化。

如在神经管的侧面加一另外的脊索,则新脊索可诱导一次级底板细胞的形成

5.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结构和功能上有稳定性差异的子细胞的过程

6.镶嵌性发育:

胚胎具有对应将来整体各部位的未来器官图谱,这是胚胎性质的重要表现形式。

认为胚胎的每一个部分对个体的发育都必不可少,

7.所有脊椎动物的发育都为镶嵌性发育

不对,绝大部分脊椎动物的发育均为调整性发育。

一个早期胚胎被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被调整为完整的新胚胎。

8.在胚胎诱导中,中胚层结构完全决定外胚层的发育命运。

不对,外胚层的命运主要由中胚层决定。

在种间诱导时,只能部分决定外胚层的发育。

9.翅区的外胚层与腿部的中胚层作用后形成哪些结构?

将形成腿部的结构

10.组织者Organizer

为胚孔的背唇,它有能力与受体组织相互作用,形成一完整的神经管,从而形成一次级胚胎

11、在两栖类组织者是什么部位?

在鸟类及哺乳类对应的结构是什么?

在两栖类为背唇,背唇活跃地参与次级胚胎的组织。

在鸟及哺乳类中,组织者来源于Koller’s结(即胚胎的后部边缘)。

原条形成后,Hensen’s结(原条的前端)相当于胚孔背唇。

12.胚胎诱导系统包括哪几部分?

每一部分起何作用?

胚胎诱导系统至少有两个成分:

一种组织有能力产生诱导刺激,另一组织有能力接受并对刺激发生应答。

以特定方式对一刺激发生应答的能力称为反应性(competence)。

在早期原肠胚中,移植的胚孔背唇能诱导一新的神经板及胚胎轴等。

然而,随着胚胎年龄的增加,外胚层失去反应能力。

将胚孔背唇移植到神经胚期预定表皮下面,并不能使其形成新的神经板,此时预定表皮已失去对胚孔背唇的反应能力。

13.分化与决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即在形态学上出现可辨认的表型之前,这些细胞的分化潜能已被限制,只能发育成本胚层的器官、组织,其分化方向已经决定,这种细胞作出的发育选择称为细胞决定(celldetermination)

14.胚胎的细胞相互作用包括哪几种?

可分为指令性及允许性相互作用

七、胚轴形成

八、肢芽形成

九、基因表达的调节

1.基因敲除:

利用胚胎干细胞作为载体,将特定基因在动物个体发育中定点突变的方法

2、DNA甲基化

在真核生物中,此碱基是在DNA复制后由酶促合成的。

哺乳动物中约5%的胞嘧啶被转化为5-甲基胞嘧啶。

这种转化只在胞嘧啶残基后具一鸟嘌呤(CpG)时才发生。

近来证实一个基因的胞嘧啶的甲基化程度也控制着基因的转录,即DNA甲基化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也调节它的活性。

3、极叶

在大多数软体动物及环节动物螺旋性卵裂的第一次卵裂前,合子突出一细胞质泡,此突起的泡称为极叶(polarlobe)。

第一次卵裂将卵不对称地分开。

极叶仅连在CD卵裂球上。

在一些动物中,这一无核的极叶约为整个细胞质的三分之一,具有另一细胞的形态,此期胚胎称为三叶形期的胚胎。

以后CD卵裂球吸收极叶的物质,在第二次卵裂前再一次突出。

这次分裂后,极叶仅附在D卵裂球上,以后再不形成此结构。

4.细胞分化后核基因是否发生变化?

请说明理由。

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其中基因发生了甲基化。

已分化的细胞保留着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叫全能性(totipotency)。

然而在发育中有的基因表达了,有的基因关闭了。

从而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按照一定程序相继活化的现象,称为基因的差次表达(differentialexpression)或顺序表达(sequentialexpression).

5.hnRNA与DNA、mRNA及蛋白质间的关系是什么?

mRNA并不是真核细胞中最初的转录产物,而是核RNA,后者比mRNA更大,比mRNA半衰期更短。

由于它们大小不同,这些核RNA分子叫做异源性核RNA(hnRNA)。

6.启动子的结构有何特点?

转录相对大量mRNA的基因的启动子具相似的结构,具一TATA序列也称TATA盒或Goldberg-Hogness盒),在转录起始处上游30bp处。

已发现有三类核苷酸群突变后转录明显减弱。

一为TATA盒,二为CAAT上游启动子元件,三为CACCC区。

CAAT及TATA盒为很多真核细胞启动子的关键元件。

7、核印迹的机理及与胚胎发育能力的关系?

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是不同的。

当合子核来自两个卵原核或两个精子原核时,合子不能适当地发育。

这些发育缺陷可能某些基因只有来自精子和卵子时才处于活性状态。

在人及小鼠中已证实,一个突变基因从一亲本遗传来时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缺陷,但从另一亲本遗传来时则不产生这些缺陷。

8.你认为通过哪些方式可提高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效率?

9、有哪些机制调节mRNA的转译?

一.由mRNA的半衰期不同控制蛋白质合成

转译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为mRNA的选择性降解及稳定性。

如mRNA在进入细胞质后迅速降解,则仅产生很少的蛋白质。

然而,如一具相对短半衰期的mRNA选择性地稳定在特定细胞的特定时期,则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产生大量的蛋白质。

1、mRNA的选择性降解

mRNA的寿命是由其3’端非转译区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的mRNA在一细胞中具有同样的稳定性,一稳定的mRNA,如-珠蛋白的半衰期为17小时,而各种生长因子的mRNA的半衰期则为30分以内。

因此,从单一珠蛋白mRNA合成的蛋白质量要远大于一生长因子mRNA合成的量。

而这些由3’非转译区(3’-UTR)决定,此区具丰富的AT。

2、激素稳定特定的mRNA

差异性的基因产物常是由激素诱导发生应答后合成。

有时,激素并不增加一些mRNA的转录,而是作用于转译水平。

一例为吸哺乳动物的乳腺引起酪蛋白的合成。

酪蛋白为乳中主要的磷蛋白,因此为乳腺的分化性产物。

乳腺以后由几种激素作用得以准备泌乳。

催乳素为与泌乳有关的激素,即泌乳的激素。

催乳素仅将酪蛋白mRNA的转录增加两倍,其主要功能为稳定酪蛋白的mRNA。

催乳素使酪蛋白mRNA的半衰期比别的mRNA长25倍。

结果每一酪蛋白mRNA可用于多轮转译,并产生大量的酪蛋白。

二.卵母细胞mRNA转译控制的机制

现在主要的问题为卵中的mRNAs怎样被选进入多聚核糖体中?

已知未受精海胆卵中有不到1%的核糖体整合入多聚核糖体中,而卵裂期的卵裂球中则20%的核糖体整合进入多聚核糖体中。

由于此时无新的mRNA产生,似乎预先存在的mRNA被选进入多聚核糖体中。

已发现从卵母细胞核糖核蛋白(oocyteribonucleoprotein,RNPs)来的mRNA掺入到胚胎的多聚核糖体中。

Young等(1979)发现用放射性标记的RNA原来的卵母细胞的RNPs中,但以后变得与卵裂球的多聚核糖体相关。

1、掩蔽母源信息假说

认为卵母细胞的信使RNA被蛋白质所掩盖。

结果mRNA不能附在核糖体上。

一旦卵母细胞成熟或受精后,掩盖的蛋白便脱离,使mRNA得以转译。

已发现mRNA都与蛋白质相关连。

尽管未受精卵的RNPs中贮存的mRNA不能转译,但将这些RNPs放在模拟受精后的离子状态中则同一RNA便可转译。

受精期间Na+内流可能使RNP颗粒脱稳定状态,使mRNA得以转译。

2、Poly(A)尾假说

近来证实改变的多聚腺嘌呤化尾对卵母细胞mRNA转译的时间很关键,这种多聚腺苷酸化为3’端非转译区所调节。

3’-UTR靠控制Poly(A)尾的长短调节卵母细胞的转译效率。

卵母细胞中Poly(A)尾的长短并不能使mRNA消失,而仅抑制转译的能力,而这种抑制常为临时性的。

在小鼠卵母细胞中,那些贮存在卵母细胞中为减数成熟(即排卵前)或受精时所用的mRNA则进入细胞质后失去大部分的Poly(A)尾。

这些mRNAs仅具15-90个腺苷酸残基。

然而减数分裂成熟时则发生相反的情况。

那些已经活跃转译的mRNAs则失去Poly(A)尾,不再有功能,而那些贮存的腺苷酸化很差的mRNA则迅速获得长的(150-600个)Poly(A)尾巴,并转译成蛋白质。

哺乳动物中,在未成熟卵母细胞中要转译的mRNA具标准的AAUAAA腺苷酸化序列。

这些mRNA保持Poly(A)尾巴直到恢复减数分裂成熟,此时其尾巴被脱腺苷酸化,变成转译不活跃状态。

10、X染色体的失活有哪些例外?

X染色体的失活并不是贯穿于X染色体的整个长度。

虽然几乎所有的基因在X染色体的长臂上,但X染色体短臂上的基因并不发生这种失活。

如前面提到的能与Y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的假常染色体区中的基因。

今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劳拉·

卡雷尔博士和美国杜克大学的亨廷顿·

威拉德教授提出其实失活X染色体上的所有X连锁基因都有可能保持活性。

他们的研究表明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并没有被完全失活,其中25%的基因还是有活性的,能够编码蛋白质。

她研究了40位女性的X染色体,观察了失活X染色体上的471个基因的活性,结果发现,这些基因并不是全都处于“关闭”状态,15%的基因在所有女性的细胞中都有活性,即有表达。

另外还有10%的X连锁基因在一些女性中也有不同模式的表达。

因此,虽然男性之间X连锁基因的表达大致相似,但是这些基因在女性中的表达量都高于男性,而且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在女性之间也可能有差异,即“每位妇女中都有200至300个基因的表达量是男性或其他妇女中的两倍,数目可观”。

这个发现又一次出乎科学家们的预料。

11、基因表达有哪几级调节水平?

12.哺乳动物中所有的雌性细胞并非都发生X染色体失活

对,在胚胎发育早期并不发生。

13.已分化的细胞的核仍具有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不对,个别细胞的核中由于染色体消减等,并不具有所有的遗传信息。

14.剂量补偿:

尽管雌性动物中具两倍的X染色体数,但雌性及雄性中却具几乎等量的X染色体编码的酶,这种平衡称为剂量补偿。

15.基因印迹:

精子与卵子基因之间甲基化的不同可能特化一个基因来自母亲还是父亲。

这些母本或父本的印迹将另外的信息加到遗传的基因组中。

16、DNaseI超敏感位点:

染色质上无核小体的DNA片段,通常位于5‘-启动子区,长度几百bp。

17、X染色体失活:

哺乳动物中,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通过失活每一雌性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来完成。

这样每一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不论雌雄,仅有一条有功能的X染色体,此现象称X染色体失活(Xchromosomeinactivation)。

18、外显子:

mRNA上对应的所有DNA片段

19、hnRNA:

ThenameoriginallygiventolargeRNAmoleculesfoundinthenucleus,whicharenowknowntobeuneditedmRNAtranscripts,orpre-mRNAs.

20、内含子:

十、远距离的细胞相互作用

1、昆虫的变态分为哪几种形式?

不全变态,具有3个虫期,即卵、幼体、成虫。

又可区别为:

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体与成虫的形态和习性很相似,只是幼体的翅未长成,生殖器官未发育完全,其幼体称为若虫(nymph)。

如蝗虫、蝉、蝽、白蚁等。

半变态(hemimetabola),幼体与成虫有明显的形态差异,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即幼虫水生,具鳃,成虫陆生。

其幼体称为稚虫(naiad)。

如蜻蜓和襀翅目(Plecoptera)的石蝇等

全变态,除具有卵、幼体、成虫3个虫期外,还有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

幼体的形态和习性与蛹和成虫很不相同,从幼体转变到成虫,发生激烈的变化。

其幼体称为幼虫(larva)。

如甲虫、蝶、蛾、蜂、蚊、蝇等。

<

/P>

!

--相关资源栏开始

2、两栖类变态的激素调节?

1912年J.F.古德纳奇曾以动物甲状腺喂养蝌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