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007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缆隧道技术交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测量人员应认真检测测量仪器及工具,确保其测量精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然后在技术部门的配合下准备对基槽进行准确定位。

2.现场准备

现场回填工作已进行到电缆隧道垫层底标高。

垫层已施工完毕,各种施工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场已具备开工条件。

3.物资准备

橡胶止水带已采购,并已报监理审查,防水涂料、中埋式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均已采购、方木、竹角板等模板系统,加固系统的对拉螺栓,已按要求备齐。

所有场内机械设备需经过检修、试运转合格后,方可动工。

4.劳动力准备

技术交底人:

日期:

专业施工队伍已进场,质量专题会已召开。

5.施工方法

定位放线及基坑回填。

5.1.1根据站区内作标及高程控制点对电缆隧道两侧轴线进行准确定位及高程引测,并定出轴线控制桩及高程控制桩,有回填土试验报告,并报请监理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垫层施工。

5.2电缆隧道底板施工

5.2.1隧道垫层

垫层支模前,首先由专业测量人员定出垫层中心线,再用白灰撒出垫层模板边线,并保证其位置正确,用Ф18钢筋头(L=300mm)地锚固定方木模板.安装完毕后,测量人员要复测模板顶标高。

垫层内超高部位要由人工开挖至设计标高。

5.2.2电缆隧道底板

1)垫层施工完毕后,电缆隧道底板,壁顶分两次施工。

模板均采用1.8cm厚的竹角板、方木背棱的模板体系。

2)底板模板在安装前应先在垫层上弹出基础轴线及模板边线,复核无后首先绑扎底板钢筋并预留出壁钢筋,钢筋绑扎完毕后,经三级验收无误后方可支设模板。

根据模板规格及底板设计尺寸,进行模板拼装。

模板外壁材料采用18厚竹胶板,其板缝必须与背面50×

100mm方木背棱接头错开.方木背

棱过大压刨,压成四边顺直尺寸准确统一,背棱间净距300mm为宜,背棱要立着用,以加大刚度。

模板底粘贴两层双面海绵胶带,与垫层挤紧,外底面用水泥的浆封堵严密,以防漏浆。

隧道底与壁交接处砼处理成100×

100企口凸缝。

用竹角板条封堵并加固牢靠,禁止跑模现象发生。

3)变形缝做法及处理

底板在浇筑前,按图示(见下图)要求,每隔20m节间做30mm的变形缝,变形缝处设中埋式止水带,止水带宽度300mm。

顶上面用泡沫板,按设计尺寸预埋至钢筋中,待拆模后剔除泡沫板,填入聚氨酯或聚硫密封膏。

壁顶、侧墙变形缝类同板底

 

技术交底人:

4)施工缝做法及处理

侧壁施工缝距底板顶面距离不小于300mm,且设置橡胶止水带

做法见下图(本工程防水等级为Ⅲ级)

注:

1.施工缝浇灌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并涂刷水泥净浆或砼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砼;

2.B为墙厚B》250mm;

3.施工缝模板后拆;

5.3电缆隧道壁、顶施工

底板浇筑完后,开始绑扎电缆隧道壁钢筋,立内壁模板及顶模,模板交接处及底面与底板交接处用双面海胶粘连。

5.3.1隧道壁埋件的安装:

预埋件(扁钢)在支架安装处应与主筋焊接,预埋件水平间距200mm;

最上层支架距隧道顶面300mm,最下层支架距电缆隧道地面100mm;

详细做法参见《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94D101-5);

电缆支架垂直方向用钢筋连接,水平方向在最上层支架处敷设50x4mm热镀锌扁钢,并可靠连接,在电缆隧道端预留接地装置;

电缆隧道出入口两端应设门;

5.3.2模板加固支撑系统采用Ф48钢管架和地铺顶撑的方法,加固钢管的扣件一定要拧紧扣件,不可松动,方木与钢管支撑间的空隙用木楔加固牢固。

加固主要采用Ф12的对拉螺栓,上下间距,左右间距均为600mm两模板拼缝向两边间距各300mm有一排对拉螺栓,对拉螺栓要加焊止水环,每头要套双螺帽,要加固紧密,砼浇筑过程中要派木工进行看护,随时检查和及时处理

出现的问题,砼浇筑前认真对图纸上的每一个铁件数量、位置、固定情况,及对拉螺栓的紧密程度、模板平整度、垂直度,严格按照三级验收制度排除缺陷,砼外表面要达到清水砼施工工艺标准

5.3.3隧道壁侧模的拆除要以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

拆除模板时,应轻拆轻放,杜绝硬撬、猛砸及抛扔;

模板拆下来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分规格堆放整齐,个别损坏的应及时维修。

模板堆放的地面应平整、坚实、排水畅通。

底部垫高200mm以上。

5.3.4隧道底板及壁顶砼浇筑前质检员要检查模板轴线、标高及钢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支设是否牢固;

模板内是否清理干净等,一切符合要求后经监理签发砼浇筑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砼的浇筑。

砼在搅拌站集中搅拌,用砼运输车运送到现场,然后采用输送泵输送砼。

在砼的搅拌中严格控制砼的用水量、坍落度。

由试验人员在现场不定时抽检,搅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砼退回砼搅拌站,重新搅拌。

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操作时应快插慢拔,均匀振捣,有序进行。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mm以清除两层间的接缝,振动棒不得直接振动钢筋、模板。

振动砼要求以表面泛浮浆,不冒气泡,砼面不再下沉为准。

在砼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看护模板、支架、钢筋,铁件,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砼凝结前修复完好。

砼振捣结束后应及时用木抹子搓平,清除多余的浮浆并复核砼面标高,防止砼面层出现裂缝。

抹面人员掌握好收面时间,压面不得少于三道。

在最终收面以前,复核壁顶是否保持平整,如不平整进行二次修复。

砼浇完毕12h以内,及时在砼平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进行洒水保湿,其养护时间不少于7d。

5.4隧道模板质量检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检验项目

质量标准(mm)

检验方法及器具

隧道中心及端部位移

±

5

经纬仪或拉线检查

隧道顶面标高偏差

0~-5

水准仪检查

隧道底面坡度偏差

+0.1设计坡度

隧道截面尺寸偏差

7

尺量检查

隧道厚度偏差

+1~-3

预留孔洞及预埋件

中心线位移

≤4

拉线、尺量检查

水平高差

≤2

水平尺检查

5.5隧道钢筋质量检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钢筋长度偏差

10

钢筋弯起点位置偏差

钢筋间距偏差

保护层厚度偏差

5.6隧道砼质量检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隧道中心线及端部位移

隧底排水管口标高

+5~-10

2

预留孔、洞及预埋件中心位移

≤7

隧道顶部净距偏差

+5~0

隧道顶板面平整度

≤3

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其它未尽事宜详见《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土建篇)。

6、成品保护

6.1半成品钢筋运至现场后,按型号和规格分类堆放,下垫方木,以防钢筋污染和锈蚀。

对已绑扎好的钢筋不要乱踩乱拆。

6.2模板支设完毕后,应保持模内清洁,并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以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6.3拆模时不得用大锤砸或撬棍硬撬,以免损伤砼表面或棱角。

7、质量保证措施

7.1坚持工程质量三级验收制,项目部及工程处设专职质量检查员,班组设兼职质量检查员。

7.2图纸会审后,逐级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规范、设计变更组织施工。

7.3半成品的检验工作,严格各种材料的检验制度,水泥、钢材等原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并经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4严格执行砼浇灌许可证制度。

8、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8.1基坑开挖时,必须在基坑上口四周距基坑边1000mm处设置钢管护栏,并挂设安全网围护。

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放坡,对个别土质较差的部位,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支设挡土板等安全防、护措施。

8.2施工现场必须做到场地平整,道路畅通,夜间施工应有良好照明。

8.3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统一服装,戴安全帽,佩戴胸卡。

8.4现场施工用电必须作到“一机一漏”,并要由专业电工操作,严禁私拉电线。

严肃安监制度,没有安全措施的作业面严禁施工。

8.5严格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严禁施工材料、周转工具乱堆乱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