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21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docx

地史中的生命思考题

第一讲:

化石与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化石?

从化石的定义可分为哪三类?

保存在岩(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活动痕(遗)迹和生命有机成分的残余

实体化石:

生物体本身形成的化石。

全部或部分。

遗迹化石:

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弃物所形成的化石。

如动物在沉积物表面留下的足迹和爬痕、在沉积物中的钻孔和潜穴,动物的粪便等。

化学化石:

生物体可能因腐烂分解而全部或部分消失,但构成生物体的一些有机分子有可能在实体化石中或沉积物中被保留下来。

遗迹化石有哪些(A—戈壁沙漠白垩系中的一窝恐龙蛋;B—鱼粪化石,约×0.5,贵州桐梓;C—古人类使用的石器;D—粪粒化石;E—牡蛎壳上的化石珍珠;潜穴;足迹等)

定义的两个基本点:

①生物(树枝状硬锰矿是无机成因,不是)②时间(必须是古代,1万年以来即全新世的不算)

2.影响化石保存的主要因素?

生物本身因素:

生物具有矿化骨骼或具有耐酸碱稳定化学成分的硬体部分比其软体部分更容易保存成为化石。

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几丁虫,植物的孢子和花粉等。

在特殊的条件下,软体部分也可以保存成为化石。

如在页岩中保存的笔石和植物印痕、琥珀中的昆虫等。

沉积环境因素:

1.埋藏速度、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特征。

迅速埋藏、宁静的沉积环境和细粒粒沉积物掩埋是化石形成和保存的最理想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完整精美化石的形成。

能够有效阻断遗体与空气和水体的接触,降低自然和生物的破坏作用,有利于生物遗体的石化加固。

(原地埋藏:

完整异地埋藏:

破碎,但有较好的分选性)2.成岩作用。

影响生物遗体的石化程度。

压实和固结会使埋藏的生物遗体发生石化。

长期埋藏经石化作用加固,有利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后期的地质作用影响:

1.构造抬升:

造成原来深埋地下的岩层暴露到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作用。

2.变质作用:

高温或高压会造成含化石岩层结构和化学组分的改变。

如重结晶作用

3.从化石的保存方式上可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特点?

未变实体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全部遗体(软体和硬体)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才可形成。

变化实体化石:

多数化石是在遗体被沉积掩埋以后经明显变化才形成化石的---石化作用(矿化作用)

模铸化石:

在埋藏和成岩过程中生物体本身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全部或部分消失,在围岩中留下或形成印痕、印模和铸型。

模铸化石就数量来说仅次于变化实体化石。

有时与实体化石一起保存。

(印痕化石——软体,印模化石——硬体)

4.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几种类型?

三种类型:

炭化作用(升溜作用)、填充作用、交代作用

A)炭化作用(升溜作用):

一般发生在具有几丁质、蛋白质等有机质骨骼中。

这些有机物中易挥发成分(H、O、N)经升溜作用而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

B)填充作用:

矿物质填充疏松多孔的硬体组织。

组织结构未变,但硬体变得更加致密并增加了重量。

C)交代作用:

硬体的原来成分,逐渐被地下水溶解,同时逐渐被新物质置换。

如果溶解和置换速度相等,而以分子相互交换,则可保持生物详细内部构造(如细胞构造)。

常见的交代作用有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磷酸盐化、黄铁矿化和赤铁矿化等。

用来置换的矿物一般比较稳定。

硅化木是古代树木经过硅化形成的,其年轮甚至细胞仍清晰可见

5.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猛犸象是化石吗?

是,未变实体化石

6.硅化木是如何形成的?

硅化木,又叫“木化石”。

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地下水的化学交代、填充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化石。

当化学充填物是二氧化硅溶液时,形成的木化石叫“硅化木”。

实际上,木化石的质地跟保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环境较封闭,压力适宜时,二氧化硅溶液就结晶成为水晶晶体,在树木的个别部位就有水晶晶体;当环境开放,这些二氧化硅溶液就慢慢晶化为玛瑙,具有环带,有些是隐晶质的石英岩为玉髓。

通常的木化石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矿物名称为石英岩,质地坚硬致密,手感较重,特别是经过打磨、抛光后光闪照人,可用作工艺品制作。

也是探讨早期地质时代植物演化的证据,同时可以辅助探讨古气候的演化等。

7.模铸化石中的印模化石可有哪些类型?

印模化石:

通常指硬体留下的印痕,对于贝壳类生物来说,它的印模化石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外模:

贝壳外表面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

内模:

贝壳内表面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

外核:

贝壳溶解消失后,外模内充填所形成的与贝壳外形模样完全相同,但非属贝壳物质的化石。

内核:

贝壳溶解消失后,留下原来壳体内部充填物形成与原贝壳内形模样相同但凹凸相反的化石

铸型:

贝壳消失后在外模和内模之间的空间被充填而形成的化石。

在内外形态上与原壳体完全一致。

图解

 

8.什么是标准化石?

什么是指相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

科学家选用这样的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我们把能够指示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9.地层层序律和化石层序律的概念,以及化石层序律的科学内涵?

地层层序律:

层状岩石的原始形成序列总是新岩层叠覆在老岩层之上,即“下老上新”。

化石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①很古老的地层只存在简单原始的化石类型,而比较年青的地层含有较高级、较复杂的生物化石。

地层时代愈老,所含化石的生物群面貌与现代生物群面貌的差别愈大;反之,就愈接近现代生物群的面貌。

②同种生物绝不会重复出现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中。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则含有相同种类的化石。

化石层序律的科学内涵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10.生物化石有什么用途?

①生物进化,地质年代的确定

②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恢复

③沉积矿产成因的确定

④天文学方面的应用

⑤化石研究在构造地质学上的应用

第二讲:

生物分类系统与生物的进化

1.生物界的分类级别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单名(门级到属级)双名(种)三名(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亚种、变种等)

2.生物界的主要类群及划分(亚界或门级以上)

●古菌超界

●原核生物超界

•原始生物界:

病毒

•无核生物界

∙细菌门

∙蓝藻门

●真核生物超界

•植物界

∙叶状体植物亚界:

各种藻类

∙真菌亚界

∙茎叶植物亚界:

–苔藓植物门:

无根、维管

–蕨类植物门:

裸蕨、石松、节厥、真蕨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界

∙原生动物亚界

∙侧生动物亚界:

古杯、海绵

∙真后生动物亚界:

腔肠、栉水母、蠕虫类、软体、节肢、腕足、棘皮、脊索动物等

3.动物界机体的阶段性发展

ppt6?

4.进化的定义,达尔文进化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进化的定义:

生物进化主要是由于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使得居群的基因组成产生一系列部分的或全部的、并且不可逆转的变化。

分化,退化,特化均属于进化

达尔文:

主要内容包括变异和遗传、自然选择及性状分歧,认为生物的进化速度主要是渐变的。

5.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是指在自然状况下所有潜在地能够相互交配的群体,并能产生能育的后代。

上述种的定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然条件下,二是产生能生育的后代。

这一进化概念对于无性生殖类群是最不实用的。

地理亚种,时间亚种,姊妹亚种

6.名词术语:

双名法、间断平衡、适应辐射、平行演化、趋同与趋异

双名法:

由林奈建立,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构成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某一物种的名称。

澄清了过去命名的混乱现象。

间断平衡:

是宏进化的一种方式,即一个系谱长期所处的静止或平衡状态被短期的、爆发性的大进化所打破,伴随着大量新物种的产生。

对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类型进行了新的、系统的解释。

适应辐射:

在较短时期内,单一世系成员的演化趋异和大规模多样化,并因此而占据了一系列不同的生态位或适应带的现象

平行演化:

具有共同祖先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系的生物,因生活在相似环境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性状。

趋同:

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

趋异:

与“趋同”相对应,指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分化,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分歧演化现象。

如中生代的恐龙、鱼龙和翼龙便是趋异演化的结果。

第三讲:

生命的起源和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

1.什么是生命?

生命的属性:

①化学成份的同一性高层次(细胞)的多样性和低层次(分子)的统一性②结构的组织化:

化学成分严整有序(分子层次和细胞层次)③新陈代谢作用: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④生长发育能力⑤遗传和繁殖能力⑥适应和进化

生命的定义:

①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②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负熵:

生物从外界摄取低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食物)通过新陈代谢,转化为高熵状态后排出体外,从而使生物系统的总熵不致增加。

生物体通过增加环境中的熵值,使环境的无序性增加并维持自身的有序性。

生命的几种定义:

①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②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③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运作定义:

生命是实现某些特殊功能的反应系统运作定义:

–结构定义:

生命是某种特殊结构的物质或特殊的物质结构。

生命的分子基础是具有自我复制和负载遗传信息功能的核酸生命的定义由强调蛋白质及其代谢功能,改变强调核酸及其遗传载体的功能

2.地球生命的由来

神创论BC4004年10月26日早上9点钟被上帝创造出来自然发生说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否定了让自然发生说固有论解释地球生命是地外来的,认为生命物质、能量一样是永恒的,没有发生和起源,只有传播和变迁

前生命的化学进化:

地球上的生命是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前生命化学进化”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

可称之为生命的进化起源说,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延伸。

新进展和新假说1.对传统观念的突破2.地外化学进化的可能性3.现代非生物有机合成与新自然发生说生命热水起源模式

3.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的三条途径

研究生命起源的历史环境背景地质学,空间,现代极端生境

化学进化的实验模拟米勒和尤里

寻找早期生命存在的直接和间接的证据,即化学进化和最早的原始生命的遗迹

4.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证据

寒武纪埃迪卡拉生物群

5.用哪些方法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可以从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的三条路径入手

第四讲:

后生生物的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多细胞化发生的可能原因和基础,以及其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原因:

①地球大气组成的改变(释氧光和作用)。

•20多亿年前真核生物的出现加速了大气组成的改变,由原始还原大气向现代氧化大气转变。

•臭氧层的形成,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幅降低,生境范围的扩大。

②雪球地球(SnowballEarth)和超级大陆的解体

•为生物的隔离分化创造了条件

•为生物分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小生境。

基础:

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多细胞化的基础:

有氧代谢使真核生物的能量利用率大大提高;遗传调控机制的专门化—有性繁殖(混合两种DNA,增加遗传多样性;帮助修复被环境压力损坏的DNA)

意义:

1)体积显著增大——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复杂化:

形成功能专化的器官系统,提高生物的适应能力并扩大对环境的适应范围。

3)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遗传调控机制复杂化:

单细胞生物只涉及细胞内调控,而多细胞生物涉及了细胞间的调控;

4)生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5)延长个体寿命。

2.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从寒武纪开始,突然出现了大量具有复杂结构、多样性异常丰富的后生动物类型,其面貌与艾迪卡拉动物群迥然不同。

这种现象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后生动物的快速辐射演化,出现了所有绝灭和现生动物门类的代表,包括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具真体腔的高级后生动物的两大主干类群)

3.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证据。

①小壳化石在前寒武纪最晚期-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个体微小(1~2mm)的、各种形状的动物骨骼和骨片化石的统称。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的矿化作用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②伯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特异的埋藏保存条件下形成的、可保留有生物生前未矿化软体部分的化石生物群。

包含了化石生物个体的完整信息(硬体和软体)——比较解剖学;是化石生物群落的完整记录——生态群落的缩影。

典型的有:

伯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

4.试述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

1)收成原理说(Stanley,1973)

在一个群落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会迫使“生产者”和“掠食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性状和进化速度,从而使群落中产生出更多类型的产生者,以及更多、更高层次的掠食者,乃至最上层的肉食者。

小型植食性动物的出现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主要诱导因素。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海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以藻类为食的小动物—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出现加速了生物的演化过程,而产生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

2)氧含量上升说(由美国两位物理学家Berkner和Marshall1964年提出)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直接导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重要因素。

前寒武纪时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可能偏低,这对多细胞动物的演化来说是一个天然障碍。

在前寒武纪晚期,由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了某一临界值,使多细胞生物摆脱了这一障碍,而快速演化,形成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现象。

  3)细胞说和发育调控机制说(Valentine1991~1994,1996)

•生物形态的复杂化必需在细胞多样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

细胞类型的多样性显示了大量构造基因的存在和基因调控机制复杂性的提高。

•多细胞动物构型体制的突发性出现与发育机制的革新密切相关。

多细胞动物的躯体分区和分形的确立主要受控于同源异形基因簇。

同源异形基因簇所包含的基因数量与生物构型的复杂性成正相关的关系。

•在前寒武纪末期,调控基因的复杂性可能已经达到了某一临界值,因调控基因的重新建构而产生“栅形辐射”现象,导致大量高等无脊椎动物出现,形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4)重组生殖说

所有真核生物都是从早期的共生起源演化而来。

因此真核生物的基因中存在许多共生基因。

这些共生基因的重组很可能会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发生。

而且,前寒武纪末-寒武纪初大型动物的突发性出现可能与生物的共生有关,尤其是钙化细菌与软躯体动物共生基因的重组有密切联系,这可能导致带硬壳动物的出现。

5)雪球地球假说

环境因素造成的长期隔离分化是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积累的重要过程,随着正常生态环境条件的恢复而使得生物出现快速的适应辐射

5.名词解释:

艾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小壳化石、伯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

艾迪卡拉动物群:

ppt

后生动物:

动物界除原生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

其特征是体躯由大量形态有分化、机能有分工的细胞构成;与群体原生动物的兼有营养和生殖功能的细胞不同,其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有明显的分化。

(注:

要看清是后生生物还是后生动物,后生生物包括后生植物和后生动物,如具有片状结构的原植体植物,而后生动物多为多细胞动物,其可靠化石记录是从最早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开始)

原口动物:

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小壳化石:

在前寒武纪最晚期-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个体微小(1~2mm)的、各种形状的动物骨骼和骨片化石的统称。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的矿化作用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伯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

在特异的埋藏保存条件下形成的、可保留有生物生前未矿化软体部分的化石生物群群。

名称由来源于加拿大中寒武世的伯吉斯页岩,因为人们最早是从伯吉斯页岩中认识到了由特异埋藏保存条件下形成的寒武纪化石生物群。

它包含了化石生物个体的完整信息(硬体和软体)是化石生物群落的完整记录(生态群落的缩影)。

典型的有伯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

第五讲:

大地披上绿装——植物登陆

1.什么是有胚植物?

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是陆生植物,它们的受精卵在配子体中分裂成多细胞的胚,进而发育成孢子体。

这两类植物被称为有胚植物

2.陆生植物最早出现在何时?

它们起源于绿藻类轮藻的证据?

最早的陆生植物证据——苔藓的隐孢子(中奥陶世4.75亿年前)

由于细胞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似性(叶绿体,染色体,细胞核等),叶绿素的类型,细胞壁的构成等,现生的一种绿藻类轮藻和陆生植物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藻类的创新性变革:

●蜡质角质膜-皮肤(防止水份散失)●表皮气孔器(控制气体交换)●维管束和根(运输营养物质和支撑作用)●生殖器官(厚壁孢子囊位于分枝顶端)●生殖细胞(孢子和花粉,繁殖后代)

3.什么是维管植物?

最早出现在何时?

维管植物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它们具有输导水份等的维管束

早志留世约4.3亿年前黔羽枝,公认的最早陆生维管植物——库克逊蕨(早志留世)

4.早期陆生维管植物的主要类群和形态特征?

莱尼蕨类工蕨类前石松类裸蕨类

形态特征:

①出现了最古老的根:

(1)植物半水生

(2)根的输水能力强(3)气生茎有效用水(4)生活在高温强雨环境中②出现了小型叶和大型叶(经过扁化,蹼化,薄壁细胞充填)

第六讲:

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过渡

1.脊椎动物由水到陆过渡的重要化石证据—长有“四条腿的鱼”鱼石螈(Ichthyostega)是在哪里发现的?

东格陵兰(丹麦)

2.现代肺鱼分布在哪些大陆上?

美洲、非洲、澳洲

3.第一条第现生的总鳍鱼——拉蒂迈鱼(也称矛尾鱼)是由谁,在哪里,何时发现的?

博物馆研究员拉蒂迈小姐1938年南非沿岸东伦敦岛西部的海域

4.通过学习,你对生物演化问题在认识上有什么新的收获?

①对生物演化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林奈(Linnaeus)的时代(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前)、达尔文的进化论确立以后、海尼希(Hennig)提出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Systematics或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以来、分子生物学广泛开展;发育学和演化结合。

②对生物演化的新发现依赖于以下四点:

新材料,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和有兴趣解决问题的人

②在研究生物演化问题时,虽然被确定的祖先仍然只是推测或假说而并非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热衷于寻找祖先和假定的祖裔关系常常反过来严重地影响到我们对“祖先”类群(特别是化石类群)的认识。

第七讲:

两栖类的演化

1.何为两栖动物,与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演化关系?

a.脊椎动物的一种

b.沟通鱼类祖先和四足动物祖先的早期四足动物

c.不能被简单归为一个陆地四足动物类群

d.仅有一根颈椎骨,前掌四根趾,后掌五根趾,光滑的皮肤,发达的腺体和血管来进行皮肤呼吸

2.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演化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沟通鱼类祖先和四足动物祖先的早期四足动物。

两栖动物-原始四足动物,介于鱼形动物与羊膜动物之间的一个重要演化环节

3.脊椎动物从水到陆转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身体支撑,运动,呼吸,水平衡,繁殖

4.什么是迷齿两栖类,滑体两栖类?

迷齿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迷齿型牙齿和耳缺,个体大,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发展为两栖类的主体,它们种类多,其中的石炭蜥可能经过像蜥螈或西蒙螈那样的代表进化为中生代时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

迷齿类在石炭二叠纪的著名大型代表是蚓螈,这种动物头骨很大,宽阔而比较扁平,耳缺很深,有大而具迷路构造的牙齿,脊椎和四肢骨结构粗强。

它的生活习性可能像现代的鳄,出没于溪流、江河与湖泊之中,捕食鱼类。

滑体类:

两栖类亚纲,头部骨片少,具有基座型牙齿,皮肤光滑,布满腺体和血管。

包括所有现生两栖类及与它们亲缘关系密切的化石类型。

早三叠世出现,全球分布现生类型有无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三个目。

第八讲:

鲜花盛开的大地

1.现生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分为哪几个纲?

裸子:

松柏纲(松柏衫),苏铁纲,银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

被子:

双子叶纲(木兰纲),单子叶纲(百合纲)

2.化石的种子植物有哪些类群?

种子蕨类植物松柏类本内苏铁纲银杏类

3.什么是裸子植物,何时出现在地球上?

种子裸露,无果实,多年生木本植物,多为高大乔木。

叶子多为针形,孢子叶多形成孢子叶球(球果),小孢子叶球为雄性,大孢子叶球为雌性。

中泥盆纪

4.什么是被子植物,何时出现在地球上?

又称有花植物,具有果实。

胚珠被大孢子叶形成的心皮包被,受精后形成的种子被果实所包被。

有成对花粉囊,双受精现象,木质部中具导管,单阔叶及网状叶脉。

具有虫媒、鸟媒、风媒、水媒的传粉方式。

该类植物现有1万多属,20多万种,占整个植物界的一半多。

根据胚内子叶的数目,被子植物被分为:

双子叶纲(木兰纲)单子叶纲(百合纲)

被子植物起源于距今1.3亿年前的中生代末的白垩纪或晚侏罗世

第九讲:

恐龙与鸟类

1.什么是恐龙,在纲目级别上是如何分类?

是一种双孔类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具有开放型的胯臼,前肢第4,5趾退化,和鳄鱼以及鸟类有亲缘关系。

真核生物超界—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恐龙超目—蜥臀目和鸟臀目

2.谁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谁给了恐龙这个名称?

威廉·巴克兰(1824年英国)“恐龙”这个名称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命名的

3.为什么可以说鸟类是恐龙类的现生代表?

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来的,在辽宁北票四合屯就发现了一些长有羽毛的恐龙,其骨骼结构和鸟类很接近,另外还有始祖鸟等很多化石和古生物学的证据表明原始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

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恐龙大规模集群灭绝了,然而鸟类幸存了下来,并一直繁殖演化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与祖先类似的一些特点,因此可以说鸟类是恐龙的现生代表。

第十讲:

鱼化石有什么用处

1.早白垩世以来曾经有哪些鱼类在亚洲东部生存过?

鱼化石有哪些用处?

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用处?

骨舌鱼超目鱼类(早白垩世。

昆仑都鱼,吉南鱼,汪清延边鱼,美丽蛟河鱼),鲟形目(北票鲟科:

潘氏北票鲟、长背鳍燕鲟,白鲟科:

刘氏白源鲟),弓鳍鱼目:

中华弓鳍鱼,戴氏狼鳍鱼,浙东副鲚鱼,寿昌中鲚鱼,多尾椎秉氏鱼,伍氏副狼鳍鱼,溪滩永康鱼,秀丽华夏鱼,亚口鱼科

用处:

①确定地层时代,为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②推测地史时期水域环境、水系变迁及古高度

③为研究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

④对化石鱼类生存时大陆之间以及陆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古地理)提出看法,借以探讨地球本身的演化

原因:

①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地球的发展是同步的,生物的演化与地球的演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世界各地同时代地层中的生物通常比较相近。

②鱼类,特别是淡水鱼类的分布严格受到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严格地受到地质事件的制约。

淡水鱼类的演化及地质事件间的联系通常比别的动物或植物明显。

因此,对淡水鱼类的演化和它们的分布区域的演替的研究有可能预测同期发生的地质事件,或为已知地质事件提出进一步的佐证。

③地球上已知的最原始的鱼类,已有五亿多年的历史。

但直到一亿多年前(中生代晚期)才大量出现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