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29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方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领域

430111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的学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控制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能够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系统工程

三﹒学习年限

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以全日制方式学位攻读,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含专业实践)1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1年。

实行学分制,修满30个学分,按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

1.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4.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5.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总学分及其计算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课程24学分(含4个实验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每完成16学时的课程可获得1个学分。

2.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相应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7门,10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2门,共4学分;专业基础课5门7学分。

非学位课设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

其中必修课要求2-4学分;选修课要求10-12学分。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安排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研究生实习(实践)学时不少于半年144学时,6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填写专业实习(实践)记录表,撰写专业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不填)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含实验)

实验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基础课

研究生英语

96

0

3

1-2

考试

4学分

自然辩证法

32

0

1

2

考试

专业基础课

数值分析

48

0

3

1

考试

其中《数值分析》、《线性系统》为必选,其他3门课可任选一门。

至少要求7学分

线性系统理论

48

8

3

1

考试

信号检测与处理

32

8

2

2

考试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48

8

3

2

考试

现代电力电子电路

48

8

3

2

考试

非学位课

必修课

自动化装置设计

32

10

2

1

考试

可以从中任选1-2门课程。

要求2-4学分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4

2

2

考试

现代电力传动技术

48

8

2

3

考试

智能控制基础

32

8

2

2

考试

建模与仿真

32

6

2

1

考试/考查

要求选够10-12学分

软件开发技术

32

6

2

2

考试/考查

FPGA和CPLD技术

32

8

2

1

考试/考查

现代电动车技术

32

8

2

1

考试/考查

知识产权与合同法

32

0

2

2

考试/考查

图象处理技术

32

6

2

2

考试/考查

DSP技术

32

10

2

2

考试/考查

ARM技术

32

10

2

2

考试/考查

现代电力电子器件

及应用

32

4

2

1

考试/考查

电磁兼容设计

32

0

2

1

考试/考查

嵌入式操作系统

16

2

1

2

考试/考查

现场总线技术

16

2

1

2

考试/考查

PLC应用实验

16

8

1

1

考试/考查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144

6

2-3

实践总结报告

6学分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和论文

3-4

六﹒学位论文及其要求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

1.指导教师的选定

研究生入学后的前四周里,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同时确定一名校外导师(副高以上职称)。

指导教师的资格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2.文献阅读和综述报告

在进入课题前,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国外至少5篇),并完成一份综述报告。

3.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

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工作综述、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学初第一周提交开题报告,一般为0.5~1.0万字,由包括导师在内的硕士点专家组评议,给出评定意见;第十六周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报告中规定的目标,学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可靠、撰写规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述结论。

5.学术论文发表

硕士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导师可以要求有条件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如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正式发表(含录用)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6.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可按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期间进行。

 

机械工程领域

430102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的学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的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工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试验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用维修理论及技术,并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1.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装备研究

2.机电系统设计理论、技术与装备

3.微机电系统设计理论、技术与装备

4.柔性辊弯成形技术

5.CAD/CAM/CAE

6.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及应用

7.传感技术与应用

8.机器人技术

9.机械系统振动、噪声及控制

三﹒学习年限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生以全日制方式学位攻读,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含专业实践)1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1年。

实行学分制,修满30个学分,按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

1.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4.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5.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总学分及其计算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课程24学分(含4个实验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每完成16学时的课程或实验或专业实践24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

2.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相应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5门,10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2门,共4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7学分。

非学位课设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

其中必修课要求2-4学分;选修课要求10-12学分。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安排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研究生实践学时不少于半年144学时,6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填写专业实习(实践)记录表,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不填)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实验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基础课

研究生英语

96

0

3

1-2

考试

4学分

自然辩证法

32

0

1

2

考试

专业基础课

数值分析

48

0

3

1

考试

《数值分析》为必选课。

可以从中任选2门课程。

要求不低于7学分

CAD/CAM集成技术

48

0

3

2

考试

机械振动

32

0

2

2

考试

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

32

0

2

2

考试

计算机控制系统

32

0

2

2

考试

非学位课

必修课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2

0

2

2

考试/考查

任选1-2门课程。

要求2-4学分

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

32

0

2

1

考试/考查

机器人技术

32

0

2

2

考试/考查

要求选够10-12学分

优化技术

32

0

2

1

考试/考查

有限元分析技术

32

0

2

2

考试/考查

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

32

0

2

1

考试/考查

现代制造技术

32

0

2

2

考试/考查

弹塑性力学

48

0

3

2

考试/考查

先进故障诊断技术

32

0

2

2

考试/考查

微机械电子学

32

0

2

1

考试/考查

FPGA和CPLD技术

32

0

2

1

考试/考查

DSP技术

32

0

2

2

考试/考查

机械设计方法学

32

0

2

1

考试/考查

传热学

32

0

2

1

考试/考查

知识产权法

32

0

2

2

考试/考查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144

6

2-3

实践总结报告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和论文

3-4

六﹒学位论文及其要求: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

1.指导教师的选定

研究生入学后的前四周里,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同时确定一名校外导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指导教师的资格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2.文献阅读和综述报告

在进入课题前,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国外至少5篇),并完成一份综述报告。

3.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

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工作综述、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提交开题报告,一般为0.5~1.0万字,由包括导师在内的硕士点专家组评议,给出评定意见;第十六-十七周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报告中规定的目标,学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可靠、撰写规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述结论。

5.学术论文发表

硕士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导师可以要求有条件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如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正式发表(含录用)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6.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可按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期间进行。

 

计算机技术领域

430112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服务于IT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IT应用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人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应用IT技术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设计实施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数据库与企业信息系统;

2、网络工程与应用;

3、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4、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

5、软件工程与应用;

6、图像处理与视频检索。

三﹒学习年限

计算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年,其中课程学习(可含专业实践)为一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为一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0个学分,按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

1.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导师组将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实践可以在校外专业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4.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有不少于半年的应用实践学习机会并利用校外专业联合培养基地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总学分及其计算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课程24学分(含2个实验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每完成16学时的课程或每完成32个学时的实验课时或完成24个专业实践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

2.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学分分配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5门共11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2门共4学分,分别为:

马克思理论课(自然辩证法)32学时1学分、研究生外语96学时3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7学分。

非学位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2门共5学分;选修课4门共8学分,非学位课要取得13学分。

必修课中包括一门程序设计实验课,64学时共2学分。

3.专业实践学时要求

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学时不少于半年144学时,以6学分计。

专业实践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专业联合培养基地进行。

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专业实习(实践)计划,填写专业实习(实践)记录本,撰写专业实习(实践)总结报告,合格后才能取得学分。

计算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不填)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实验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基础课

研究生英语

96

3

1-2

考试

4学分

自然辩证法

32

1

2

考试

专业基础课

算法分析及设计

32

2

2

考试

7学分

现代软件工程

48

3

1

考试

面向对象技术及应用

32

2

1

考试

非学位课

必修课

程序设计实验

64

2

1

考试

5学分

数据库原理II

48

3

2

考试

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8学分

人工智能

32

2

1

考试/考查

图像处理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计算机图形学

32

2

2

考试/考查

并行计算

32

2

2

考试/考查

软件体系结构

32

2

2

考试/考查

信息安全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现代密码学

32

2

2

考试/考查

数据压缩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数据仓库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数据挖掘与知识获取

32

2

2

考试/考查

软件测试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JAVA技术

32

2

2

考试/考查

电子商务概论

32

2

2

考试/考查

计算机网络实验

32

2

2

考试/考查

知识产权法与合同法

40

2.5

2

考试/考查

第二外语(日语或德语)

64

4

2

考试/考查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144

6

2-3

实践总结报告

6学分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和论文

3-4

六﹒科学研究与论文要求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

1.选择指导教师

研究生入学后的前四周内,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同时确定一名校外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的资格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2.文献阅读和综述报告

在进入课题前,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国外至少5篇),并完成一份综述报告。

3.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

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工作综述、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学后第三周内提交开题报告,字数要求为0.5~1.0万字,由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硕士点专家组评议,给出评定意见;

第十六周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报告中规定的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可靠、撰写规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述结论。

5.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可按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第十二到十三周期间进行。

 

法律硕士

410100

一﹒培养目标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适应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

1.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2.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3.能综合运用法律和有关经济、管理、外语、科技、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

4.能熟练运用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律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法律问题;

5.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6.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向

1.宪法与行政法方向

2.刑法方向

3.民商法方向

4.经济法方向

5.诉讼法方向

6.国际法方向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含专业实践)1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1年。

四﹒培养方式

1.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部门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研究生入学四周内,参考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由学院专业导师组确定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并确定导师。

导师确定后,原则上不再变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要认真履行学校研究生部统一规定的各项职责。

3.对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按照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进行。

教学方式兼顾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

4.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实行一定学分的统一的必修课教育。

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