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32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勒交响曲资料.docx

马勒交响曲资料

马勒第七交响曲

  人们经常把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当作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流行程度最低的一部交响曲。

即使是马勒最忠实的信徒们也会对他的这部第七交响曲心存疑惑。

其实情形大可不必如此,的确,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如此评价马勒的这部作品是不恰当的。

我要说明的是,这样评价马勒第七交响曲的人们,其实错过了马勒音乐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章节,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失去了欣赏和体验马勒所有音乐中最不同凡响的作品之一的机会。

  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是“不按常规顺序”的。

马勒在创作第三至第六交响曲的时候,每部交响曲分别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多在夏季进行创作。

第三交响曲作于1895年至1896年,第四交响曲于1899年至1900年,第五交响曲于1901年至1902年,而第六交响曲作于1903年至1904年。

然而,第七交响曲的创作打破了这样的时间定式,因为第七交响曲的两个“夜曲”段落(Nachtmusik,第二和第四乐章)是紧接着他的第六交响曲而作的,在1904年的夏天谱成的。

也就是说,马勒没有等到下一年就开始了第七交响曲的创作。

所以,在马勒完成了他最阴暗,最具悲剧性和罪恶感的第六交响曲之后,最先完成的音乐就是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了。

我认为可以把这一乐章当作是一副解毒剂,用来消马勒除第六交响曲中的恐惧,痛苦和灾难对于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对于第七交响曲的来历是个很有用的启示。

不仅如此,这一交响曲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乐章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完成,唐纳德·米切尔甚至提出证据表明第一乐章有可能是所有乐章中最后谱成的。

所以我相信,这两段“夜曲”是对于整部交响曲的初步探索,它们所包含的情绪就是整部交响曲的首要情绪,第三乐章“诙谐曲”和这两段“夜曲”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是夜曲罢了。

  马勒中期所有的交响曲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部第七交响曲也不例外,它的主题便是“夜”以及心灵对夜的反应。

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往往太过片面:

黑夜被比喻成悲剧和绝望,被理解为情绪上的阴暗。

其实不一定非要这么理解不可,夜晚同样也是人们充分休息,从而恢复精力的时间,夜半时分,我们也会做梦,人类绝大多数的梦并非是噩梦。

更为重要的是,夜晚存在于两个白天之间,预示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两个外乐章,即第一和第五乐章确定了“黑夜以及白天的回归”这一模式,三个内乐章可以看作是对夜晚本身的描述:

与三五知己把酒言欢,日暮西山之时外出散步,来自维也纳的电报到了,带来了心上人的消息,并且在第四乐章里表现了“爱情的夜晚”。

所有者一切都预示着全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马勒也许并不赞同我如此描述性,实用主义式的解读,但是我相信在这里借用一下想象力并没有什么坏处,以另外一种方式解释这部交响曲也是可行的。

  人们经常以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诙谐曲”为例来证明马勒依旧处于噩梦之中。

马勒说不定真的受着噩梦的折磨,这种说法也许的确有道理,然而人们也一定要注意到诙谐曲中的鬼怪形象并非十分实在,没有必要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恶鬼。

这一看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然而我准备坚持我的这一论断。

不过,某些指挥家不拘一格的演绎也可能让我改变看法。

因为往往独特的手段就是解读马勒正确的方法。

  对于第七交响曲的终乐章中所表现出的喧嚣和骚动,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为这一乐章似乎听上去和前四个乐章是格格不入的。

不过,已经有了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马勒在这一乐章中的真正目的。

然而,一次成功的演绎必须能够把这一乐章天衣无缝的和前四个乐章连接起来,同时还要顾及到这一乐章本身的个性:

无论作曲家隐藏在前四个乐章背后的不同概念是什么,都不能作为忽略终乐章缺陷的理由。

这一乐章是各种色彩的拼贴,是能量的聚集,是欢庆的时刻,是“白天的回归”,在其间听众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诙谐曲”段落,同样有另一种解释可以来支持这样欢快的演绎方式,在讲到“诙谐曲”的时候我会详细说明。

  马勒的第七交响曲也可以和其他作曲家及他们的作品联系起来。

例如,马勒和她的夫人于1905年12月出席了雷哈尔的《快乐寡妇》的首演。

在我看来,第七交响曲同样可以和莫扎特的歌剧‘IlSeraglio’联系起来,当然也少不了提及有着大段合唱段落的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

在马勒交响曲早期的演出时,在演奏马勒的作品前总要先奏一段序曲,以求得与马勒交响曲最后一乐章的平衡。

试着在马勒交响曲之前演奏瓦格纳的序曲,看看把瓦格纳的音乐作为开头,到马勒音乐的最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马勒是很明确希望我们能明白这一点的。

  既然我相信马勒的情绪在第七交响曲中是比较放松的,那么他便有机会进行一些实验性的创作。

不同凡响的管弦乐创作技法,不时穿插一些略带异域风情的乐器演奏作为装饰,乐队的感觉似乎被某种界限限制住了,并且会出现一些有违常规的乐器组合。

就让这非凡的音响放任自流吧,听众们便可以尽情选出自己中意的色彩和组合,让自己沉醉其中。

马勒这么做,其实是在炫技,在马勒身边当时正有一些新的风尚在萌芽,这种新风尚在勋伯格及其信徒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马勒当然不会对于这些新风尚视而不见。

难怪在听了这首交响曲之后,勋伯格也被马勒的伟大才能征服了。

在管弦乐创作上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中的很多地方细节特别丰富,以至于听上去很‘厚’。

我认为这一特质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个无意间的比喻。

韦伯恩当时正不断的使用极端压缩简约的技法,这是有悖马勒所代表的潮流的,可以充当马勒潮流的解毒剂。

所以马勒的这部第七交响曲是传统维也纳风格的极端表现,织体很厚,厚的就像当时的社会,其中的力量孕育着变革。

  莱纳德·伯恩斯坦是一位伟大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诠释者。

伯恩斯坦曾经两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灌录了这一交响曲的唱片。

我本人比较偏爱他的第一次录音,也就是他在索尼公司录制的那一版本(SMK60564)。

在聆听着一版本时,我有一种真正的发现新事物的感觉,而这一点正是后来的DG版所欠缺的。

当然DG版也是不错的,不过因为能给与人们这一独特的发现的感觉,SONY版才真正值得每一位马勒爱好者将它作为收藏。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SONY版只是中价版,并且只占了一张唱片。

伯恩斯坦在整部交响曲中,尤其在逐渐展开乐曲时,很好的驾驭了马勒惯用的模棱两可的速度,尽管马勒的这种做法并不受欢迎。

我特别欣赏伯恩斯坦在开头处的进行曲段落重复的时候的表现,他体现出了一种明确的洞察力。

在最后创作的这第一乐章中,这段进行曲就像船桨奋力划破了阻挡马勒创造的障碍。

在这一开头处以及后来的再现部,我们可以听到著名的高音号独奏(“自然在此咆哮”马勒是这样说明这一段的意义的)。

这一独奏段是这部独特的作品中最独特之处所在,它具有一种十分恰当的“露天”的意味。

  马勒注明第二乐章(118至133小节)应该一气呵成的奏出,不过能听到伯恩斯坦的略带遏制的演绎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这样处理可以让乐思完全释放前得以获得酝酿。

伯恩斯坦的这种做法显示了他对于马勒在曲谱上所做的详细的注脚的态度,他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完全否定。

请各位注意一下呈示部结尾处的那段昂首阔步的进行曲和那引人注目的打击乐器的表现。

这一乐章的发展部是马勒所有作品中最具想象力的杰作。

马勒开辟着新的道路,而伯恩斯坦用他的圆熟技巧向我们展示了马勒想让我们领略的前景。

同时我也十分赞赏伯恩斯坦让音乐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好奇心。

再现部中咆哮般的长号独奏让人想起了马勒的第三交响曲,伯恩斯坦恰到好处的将重复段和先前的段落形成了对照,仿佛又让听众回到了尘世之中,又来到了人间的夜晚。

借助过人一等的结构感和想象力,伯恩斯坦成功地将先前的所有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这张唱片的录音也极其出色,开阔的音场加上良好的平衡使得的第二乐章(夜曲I)的细节特别清晰,让人一览无遗的领略了开头处的斑斓色彩。

开头处,圆号们竞相放歌,木管乐器也不甘寂寞,积极地加入其中。

随着这一乐章不断地向前行进,我越发喜欢伯恩斯坦所采取的手法,他赋予了音乐一种威风凛凛的步调,使得它听上去像另一支进行曲,尽管音乐依旧在黑暗中前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个三重奏段落(trio)中有一种令人沉醉的温暖以及轻松感,第二个三重奏段落中,竖琴也加入其中以达到一种亲切的平衡。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版本,比较严格的遵循了乐谱,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尽管是比较老的版本,但还是很适合一般家庭的欣赏。

  第三乐章“诙谐曲”的细节同样丰富清晰,其中充满了尖叫,冲撞。

我很欣赏伯恩斯坦的这一做法,他一直提醒听众舞蹈是贯穿始终的:

这是一间受到诅咒的跳舞的房间。

就像我刚才指出的,我始终认为这是对恶梦的写照,而非恶梦本身。

我相信伯恩斯坦的想法一定是和我一样的,因为他并没有制造出太多的夸张效果,尽管大号制造的一些较为肥腻的声音依旧会使我们对此犹豫不决。

纽约爱乐的演奏从始至终保持了极高的水准,完全有资格被奉为典范。

乐手们的表现始终平衡内敛,仿佛每个人在自己演奏的同时,对其他乐手的表现也了如指掌。

在第四乐章(夜曲II)中,伯恩斯坦似乎彻底放松了自己,让自己醉心于一股温暖之中,这温暖的情调犹如瓦格纳笔下的“齐格弗里德的牧歌”一般。

我以为这一乐章可以演奏得快一点,好给紧接着的终乐章做个铺垫,不过我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伯恩斯坦显然很好的将曼陀铃和吉他的声音融进了整个音响效果之中,整体效果不失和谐,而且这两种乐器的加入为整个乐章增添了异国的风情。

最后,伯恩斯坦能否将力量,热情和神韵同时赋予这最后一个乐章,以此来结束这一场伟大的演出呢?

伯恩斯坦当然能做到,他完全令人信服的将原来貌似不相干的各个片断连接在了一起。

伯恩斯坦的这一本领最明显的体现在了处理第一乐章主题的时候,这一主题的变形反复出现在了第七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而伯恩斯坦从未怀疑过马勒运用这一主题的正确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指挥下,乐手们把这一主题当作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音乐,并将它完美的演奏了出来。

毫无疑问,伯恩斯坦的功绩卓越。

  伯恩斯坦在美国的忠实追随者之一,麦克尔·第尔森·托马斯也在最近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了一张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唱片(RCA09026635102)。

这张唱片显然丰富了人们对这一部交响曲的认识。

和伯恩斯坦的版本一样,在托马斯的演绎之下,内部细节和外在形式也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这一优点在第一乐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托马斯在处理各个乐句之间关系的时候,尽管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将它们很好的演奏了出来,并没有出现散乱的情况。

托马斯的乐队为听众制造了一个很宽广的音响空间,其中的细节特别丰富。

我特别欣赏技巧纯熟的高音号手伊安·波斯费尔德制造出了咆哮的效果,在这一乐章的很多地方,弦乐部和木管部配合相当默契,制造出了一种清澈澄明的效果。

在发展部,马勒描绘了一种被扭曲的黑夜,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而托马斯在这里制造出了一种既能让人容易接受,又阴暗冷漠的效果。

但是也不要简单的认为,在第一乐章中只有清澈的美和阴暗的冥想,在需要的时候,托马斯制造的音乐也会变得相当粗暴,不断穿插在这一乐章的那段进行曲就是如此。

其野蛮粗糙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习惯的程度。

  然而,托马斯指挥的这一段并没有粗制滥造之嫌,这一点尤为可贵,这显示出了托马斯有能力同时注重量感和力度,并将它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接近这一乐章结尾处的进行曲中,我们可以听到热力四射的打击乐演奏,以至音乐停止之后,余音仍在我的心间激荡。

伦敦爱乐乐团显然排练的很认真,准备很充分,乐手们的演奏华丽、精致、和谐,加上出色的录音捕捉到了丰富的细节,这一切优点始终贯穿了整部交响曲的演奏。

在聆听第二乐章的时候,听众们可以尽情的赞赏那段相当刺激的进行曲,但是和刚才说到的一样,这段进行曲并不是第二乐章的全部,托马斯对于一些伴奏部的处理让人联想起了马勒的“少年魔号”,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空间感相当宽广,听众不会感到乏味,因为托马斯用他那对细节的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出众的才华为我们揭示了音乐最深处的灵魂。

这一点在间奏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第三乐章中,托马斯制造出一种并不十分强烈的胁迫感,但同时又赋予了音乐一种淡淡的幻想气息。

我个人认为托马斯对于这一乐章中三重奏段落(trio)的处理是明显与众不同的,托马斯演绎下的这段音乐让我联想起在巨大灾难威胁之下的一座处惊不变的小岛。

在第四乐章(夜曲II)中,托马斯所强调的和伯恩斯坦的一样,他注重表现的是一种温暖和高贵的情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托马斯需要借助来自弦乐部的有力支持,弦乐需要表达出一种适度的紧张感,还要让听众感觉这一切的音乐都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所发出的声音。

我很高兴告诉大家,托马斯指挥的马勒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华丽和温暖的,本质上充满了欢庆的热闹气氛,总之是一场令人信服的演出。

托马斯知道在适当的时候露出微笑,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不是每一个指挥家在指挥马勒的时候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我想要指出的是,虽然第尔森·托马斯没有达到伯恩斯坦的伟大境界,但也差的不远了。

  如果想听到一个效果极其辉煌的第四乐章的话,你就一定要考虑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因为芝加哥交响乐团完全有资格被称作交响乐团中的“王子”。

然而能够驾驭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必须擅用头脑,并且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指挥整个乐团。

通过比较一下芝加哥交响乐团在两个不同指挥领导下的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勒的第七交响曲。

克劳迪欧·阿巴多录制的中价DG版只占了一张CD,是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演录俱佳的最优秀版本之一,我个人以为这张唱片比索尔第同样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的DECCA版好很多。

在我看来,就算把索尔第的演绎当作现代手法指挥的结果,那也太过粗糙坚硬了,我们需要听到一种光影变幻的微妙效果,然而索尔第的手太过粗暴了。

而在阿巴多的指挥下,第一乐章的开头处的效果明显比刚才讨论过的两个版本要黑暗的多,阿巴多以此表现出的一种神秘感。

接着,我们又可以听到来自高音号的哀鸣,其中蕴含着一种真正伟大的大自然力量:

冬日,铅色的天空和一轮依旧火红的太阳。

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听过的所有版本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高音号是表现的最为出色的。

在乐速变化的判断上,阿巴多做的和伯恩斯坦一样出色,但是在录音师的努力下,阿巴多的录音效果显然胜过伯恩斯坦版,空间感更广,层次更清晰。

  在表现马勒音乐丰富色彩感方面,我很赞赏伯恩斯坦所表现出的清澈。

而在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处,阿巴多显然制造出了更丰富的色彩,不过在转向紧接着的发展部时,阿巴多要比伯恩斯坦更为平和内敛一些。

在不影响该乐章整体效果的前提下,阿巴多还很好的强调了该乐章中的好几个对比段落。

发展部的良好效果得益于优秀录音所捕捉到的宽阔音场。

乐手们积极回应了阿巴多对于细节的敏感,表现出了色彩的细微变化。

在再现部,低音部的表现和先前两个版本不太一样,阿巴多制造的效果显然特意强调了一种阴暗的效果。

夜曲I在阿巴多的指挥下,显得较为精致,这意味着进行曲少了一些锐利,而这一份锐利在伯恩斯坦的演绎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比较欣赏的是有着更高精确度的伯恩斯坦的方式。

但是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阿巴多仍旧很好的贯彻了自己的方法,所以第一个三重奏段落(trio)显示出了古典式的平衡和内敛。

虽然我觉得那段牛铃音乐显得太过东方化,但这一点小小的瑕疵对于整体的效果并没有什么影响。

接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第三乐章开始了,阿巴多指挥下的这一乐章比伯恩斯坦的要更加阴森恐怖,他还比常人更为深刻的领会了马勒所谓有阴影一般的意思。

录音效果不够透明,这也许影响到了阿巴多力图展现的惊悚的程度,而伯恩斯坦制造的恐怖效果则得益于亲切而清脆的音响效果,从而更加令人影响深刻。

阿巴多演绎下夜曲段落还是小巧精致了一点,我本人更加欣赏伯恩斯坦纳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虽然有些人会认为伯恩斯坦有些热情过头。

我认为其他一些指挥家对于这一乐章的演绎更为出色,过一会儿我便会详细说明。

不过阿巴多在这一乐章还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些非常可爱的音乐场面,有点地中海小夜曲的风味,当然不仅仅如此,那略显笨拙的吉他声就似乎预示着我在先前提到的病态的维也纳社会。

在最后一个乐章里,闻名遐尔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是否体现了它的最高水平呢?

我的答案是,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阿巴多想要以新古典主义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乐章,以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感觉。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乐章只是马勒笔下的一首回旋曲终乐章,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古典意味。

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铜管部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在一个优秀指挥家的调教下,铜管部可以很好的把力量和人情味结合起来。

如果一定要将阿巴多版和伯恩斯坦版一份高下的话,那是极其困难的。

阿巴多版的色彩较伯恩斯坦版要丰富一些,录音的水准也要高一点,而伯恩斯坦版则更为戏剧化,细节的对比也更多。

伯恩斯坦版的录音捕捉到的细节要多过阿巴多版,更适合普通家庭长时间的聆听。

  马勒第七交响曲是西蒙·拉图爵士的招牌曲目。

我本人收藏了三个非官方发行的拉图指挥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现场录音。

在唱片公司要他灌录这部交响曲的唱片时,拉图便率领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来到了录音室,录制了一张平淡无奇的唱片。

拉图显然对这张唱片非常不满意,随后他便努力说服了EMI,要再录制一张第七交响曲的现场版。

于是,在1992年,麻尔丁音乐厅里架起了麦克风,把拉图演绎下的音乐录了下来,这就是这张编号为CDC7543442的唱片。

我在好几个场合看到有人把拉图的这一版本作为马勒第七交响曲的首选版本,这是我不能赞同的,虽然我也同意拉图是指挥马勒的高手。

这的确是一张拥有众多优点的好唱片,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优秀的版本,但是其缺点同样明显,所以不能不提。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尽管拉图采取的速度要比很多人要慢一些,但是他还是做到了马勒所要求的速度变化,对于第二主题的表达也比其它版本少了一份畅快。

拉图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处过于追求清晰的线条,我并不认同他的这一做法。

在发展部,拉图增加了酷厉的交响效果,同时依旧保持了线条的清晰,不过其中听不到伯恩斯坦的那种神奇,拉图在再现部的情形也是这样。

所以,这是一个相当连贯,中规中矩的第一乐章,拉图没有像平时那样试图挖掘乐谱上的所有细节。

拉图贯彻了他自己的方式,造就了一个相当不错第一乐章,而我发现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录音效果不佳。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选择麻尔丁音乐厅作为录音地点,这个空间较为狭窄的音乐厅显然限制了录音的效果,弦乐的声音尤其单薄,在拉图录制的其它马勒唱片中就没有这种现象。

当然,如果演绎水平很高的话,这小小的录音方面的缺点就微不足道了。

去听一下被拉图放弃的录音室版是件有趣的事,因为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发觉现场版和录音室版相比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拉图指挥的第二乐章的速度比其它版本快,比阿巴多版快了大约两分钟左右,这样的速度类似于拉图的前辈霍仁斯坦的做法,他们两人都以此挖掘出了更多马勒音乐中的讽刺意味,而不是通常的阴暗感觉。

拉图实际上把阴暗的效果都放在了诙谐曲。

从总体上讲,拉图的诙谐曲比别人处理的要慢一些。

他所做的和我预料的一样,他试图揭示出马勒乐谱中所有的细节。

拉图对于马勒在乐谱上的标记“有阴影一般”做出了敏锐的回应,在该乐章结尾处,音乐一泻千里,效果一流。

拉图演绎的夜曲II要比我们习惯的速度要快的多,这是引起争议的地方.而我坚决支持拉图的这一做法。

拉图和霍仁斯坦的做法一样,不拘泥于乐谱上的规定,而让第四乐章的音乐自由流淌,这样有利于最后一个乐章,使它能够更好的和前四个乐章融合在一起。

拉图在有些地方的确有点敷衍了事,然而他正确运用了曼陀铃和吉他的声音,这一点值得称赞。

紧接着的就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终乐章了,听众们终于可以领略现场实况录音的的好处了,这样清楚的记录下了拉图冒风险的处理方法,尽管单从乐队的水平来看,伯明翰还比不上纽约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但是我还是会将拉图的这张唱片列在优秀之列。

  拉图其实完全有能力做的更好,他拥有解读马勒的独特天才,可以将马勒音乐中的一切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我何出此言呢?

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拥有拉图于1999年指挥柏林爱乐演出的马勒第七交响曲,尽管是一张尚未正式出版发行的唱片,但那绝对是我在近三十年里听过的最出色的马勒唱片之一。

如果这份录音被正式发行的话(EMI如果聪明的话,一定会将其出版的),那它马上就会被列为第七交响曲的首选版本,而且很难被超越。

难怪很多人以为就是因为这场演出的成功,拉图才获得了柏林爱乐新首席指挥的宝座。

我觉得在这份录音中拉图取得了他在1992年就想获得的效果。

这张唱片应该广为流传,而这完全掌握在EMI的手中了。

EMI已经发行了一张拉图在奥地利的一次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实况录音,所以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出版这个马勒第七的现场版的。

  另外还有一张已经出版了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现场版唱片同样具有类似拉图在柏林的表现。

那就是1969年雅沙·霍仁斯坦在BBC逍遥音乐会上的现场演出的录音。

录音地点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乐队是新爱乐乐团。

这份实况录音十分幸运,已经被多次出版(例如MusicandArtsCD-4727)。

乐曲开头处便紧紧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弦乐部展现出了一种葬礼进行曲的意味,这让人联想起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同样请大家注意一下管乐制造出的尖锐的悲鸣声。

霍仁斯坦一向注重音响的整体效果,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在呈示部,拉图没有做到的,而霍仁斯坦却做到了,他成功的将各个不同的速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造就了一个整体感很强的呈示部。

在展示第二主题时,霍仁斯坦也不乏温柔和流畅。

霍仁斯坦的在发展部的表现也相当优异,他在整个发展部都揭示出了音乐内在的紧张感,这是他的独到之处所在,这也是霍仁斯坦全局感的证明,完全可以用“一气呵成”来形容他指挥的这段音乐。

再现部开始之前有一个很简短的停顿,仿佛音乐做了一次深呼吸,随后我们可以听到低沉的弦乐齐奏垫在长号的独奏声之下,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效果。

霍仁斯坦展现的这段音乐虽然谈不上很华丽,但比起其它版本,霍仁斯坦展示的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更能使我联想起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长号独奏。

霍仁斯坦指挥的这第一乐章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结尾处的效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让听众感到自己正在经历某个至关重要的事件。

  霍仁斯坦对于第二乐章开头处的分析相当细腻,接着他又较为自由的处理了第二乐章的主题和三重奏段落。

在对于音色的处理上,霍仁斯坦的手法比他的同行们要轻快一些,而且他更注重将音乐中的对比表现出来。

霍仁斯坦指挥的这一乐章比阿巴多和伯恩斯坦的版本要快了整整两分钟,不过并不显得很急促。

在霍仁斯坦的指挥下,音乐在相当自然的流淌着,其中也不乏智慧和讽刺的意味,总之令人心情愉悦。

霍仁斯坦在第二个三重奏段落里(trio)减慢了速度,以探索音乐更多的可能性。

在第三乐章诙谐曲中,霍仁斯坦在此稍微减慢了速度,在良好的音场效果的帮助下,依靠低音部很好的表现了一种阴影。

  霍仁斯坦的指挥哲学强调表现情绪,而非制造惊人的音响效果,虽然后者更加吸引人的听觉。

霍仁斯坦往往注意挖掘显而易见的事是背后的东西,这种演绎方式越来越显示出这么做的好处,所以我们更应该感到这只举办了一场的音乐会的价值。

霍仁斯坦从来没有参加该曲目的商业录音,不免有些遗憾。

这张现场版录音的剪接有些粗糙,录音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在其它各个方面,录音室版本将很难超过这张现场录音所取得的成就。

霍仁斯坦指挥的夜曲和拉图差不多快,听上去更有行板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做更加接近小夜曲的效果。

我的另一个建议就是既然这段音乐谈不上是马勒最好的音乐,那就不必讨论的太多。

这一乐章必须为下一乐章提供一种过渡,霍仁斯坦做到了,在他的指挥下,最后一个乐章听上去毫不做作,体现了‘走出黑夜,走向光明’的意义.在揭示在一点上,霍仁斯坦无疑是所有指挥中做的最好的。

  霍仁斯坦和他的乐手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其他指挥们梦寐以求的效果。

在结尾处,所有的线索都被拉回到了一起,圆号发出了歌颂欢乐的叫喊,这似乎预示着听众们的热烈掌声即将来临。

对于那些固执的认为音响效果要比演奏水准重要的人,一定不会欣赏霍仁斯坦的这场演出,虽然这么做相当愚昧。

无论如何,我都会认为这一版本是可以买到的最佳马勒唱片之一。

趁现在还可以买到,请各位抓紧时间了。

当然也希望BBC能做件好事,尽快将这张唱片在BBCLEGEND系列中发行。

  对于那些手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