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045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21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Word格式.docx

1.2.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据湖北省2006年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XX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722hm²

,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

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hm²

,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说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XX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16hm²

,据湖北省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24.21hm²

,占土地总面积的53.01%。

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²

,其中坡耕地378.48hm²

,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26%,但土壤流失量却占项目区土壤侵蚀总量的73.3%。

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说明坡耕地是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坡耕地1hm²

单产一般仅1950~2400kg,将坡耕地修成梯田后,1hm²

单产一般可达5300~6700kg,梯田比坡耕地1hm²

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大规模地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而且是保障丘陵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水土流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人举措与有效途径。

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2建设目标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坡耕地治理程度为88.0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46.02%,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1.06万t,农业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158hm²

,农业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6hm²

,农业人均增加粮食129kg,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63元。

1.2.3建设规模

修建梯田工程333.28hm²

,其中新修梯田269.99hm²

,加固、维修梯田63.29hm²

坡面配套水系工程:

截水沟13.66km,排水沟24.33km,蓄水池113口,沉沙池229口,埋设UPVC管1520m;

田间生产道路16.33km;

植物护埂466.60km。

1.3工程区概况

1.3.1自然概况

工程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其地势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

多年平均降雨量1512.1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

年均日照时数1161~1445h,年平均气温在15.8℃。

气候灾害频繁,主要有伏秋旱、低温冷害、连续阴雨、暴雨、大风和冰雹。

工程区土壤类型以黄壤为典型土类。

工程区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灌木林为主。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59.7%。

项目区疏、幼林面积较大、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

天然林多为以油桐、马尾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残、次林。

农田植被主要有金银花、水稻、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

1.3.2社会经济概况

工程区涉及1个镇3个行政村,据2010年底统计,总人口278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824人,人口密度204人/hm²

,人均土地0.49hm²

,人均耕地0.157hm²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97元,人均占有粮食791.44kg(见附表5及附表6)。

1.3.3坡耕地现状及其治理情况

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耕地总面积438.28hm²

,其中坡耕地面积378.48hm²

,占耕地面积的86.36%;

坡耕地中,损毁梯田面积63.29hm²

,占坡耕地面积的16.72%。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小班勾绘,适宜修筑水平梯田并跟当地村民协商,亟需进行治理且能够落实治理的坡耕地面积333.28hm²

,其中现有坡耕地269.99hm²

,损毁梯田63.29hm²

在需新修梯田的坡耕地中,其中5°

~10°

、10°

~15°

面积,分别占需新修水平梯田坡耕地面积的62.99%、37.01%(见附表8)。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4.1工程设计原则、深度

本实施方案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优先安排5°

之间的缓坡耕地。

对15°

~25°

的坡耕地,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

本方案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

1.4.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工程治理措施包括水平梯田以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配套措施。

在总体布置上,对项目区地面坡度在5°

之间、集中连片且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较缓坡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地布设建设高标准梯田。

同时在坡改梯田块内配套建设灌溉渠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田间作业便道、植物护坎等工程。

1.5施工组织设计

1.5.1工程施工条件

项目区内主干道公路为248省道,支线乡镇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形成网络,内外交通较为便利,可以满足各种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和材料运输。

工程建设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均在当地就近购买,数量和质量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用水就近通过机械运输解决,项目区内各行政村农村供用电力有保障,一般就近搭火可解决施工用电。

1.5.2进度安排

本工程建设总工期为8个月。

2011年10月秋收后为工程准备期;

工程措施施工安排在冬春农闲时节,即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份;

2012年5月份完工。

1.6监测及技术支持

1.6.1效益监测

工程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和保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主要方法:

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采用典型农户调查法和典型地块调查法。

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采用恩施州水土保持试验监测站的多年观测成果进行推算。

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采用调查走访和收集相关统计资料等方法获取。

1.6.2技术支持

为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实施达到高质量施工、快速度推进、达到费省效宏的建设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重科技支撑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成果的吸收引进与示范推广,促进工程顺利实施。

需要重点示范推广的几项适用新技术:

“3S”技术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运行管护的应用、坡面水系系统配置技术、植物护埂坎技术、地边、地埂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等,可为坡耕地的快速治理与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推广、培训等工作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统管。

县乡项目办分别成立相应层级的科技服务站,村成立科技辅导站,实行科技承包,分门别类,组成各种技术推广服务组,服务到户,指导到田,推广最新实用技术。

技术推广对象包括骨干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工人)。

技术推广采用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1.7工程管理

1.7.1工程建设期管理模式

成立由XX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县发展改革、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试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工程建设。

县水利局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对工程实施进度与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进行阶段验收与竣工初验,管理工程费用,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项目执行情况。

工程区涉及各乡(镇)成立工程工作站,负责组织施工和协调土地调整。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操作,项目建设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承诺制(群众投工投劳承诺书)、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管护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1.7.2工程运行期管理模式

工程建成之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将治理成果移交当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

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负责,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产权或使用权确认制,由项目所在乡镇、村、农户签署工程移交责任书,明确工程移交内容、数量,层层落实对治理成果的管护责任。

1.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1.8.1布置原则及依据

本概算编制主要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件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

1.8.2工程总投资

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1249.98万元,其中:

工程措施投资1087.10万元,林草措施投资29.19万元,独立费用97.28万元,基本预备费36.41万元。

单位防治面积投资2500元/亩。

1.8.3资金筹措方案

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为1249.98万元(不含群众投劳折资),其中中央投资1000.00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资金249.98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20%。

1.9效益分析

经效益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实现年保水50.51万m³

,年保土1.06万t。

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坡耕地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年净增直接经济收益156.64万元,20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3132.73万元。

工程完成后,建成的梯田可使原有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1.06万t;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项目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详见附表1)

综上所述,项目完建后,项目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都十分显著,在客观上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建议上级部门尽快批准实施,以改善该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XX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来源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冈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国家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开展,特编制2011年度《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2.1.2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工作组,赴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工程区的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典型逐图斑调绘,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和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按照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的方案编制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依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印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的通知(水保生函[2010)19号)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2.1.3实施方案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本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一次性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同时,根据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确定的试点县项目区选取原则、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方案编制的工作内容、深度、思路和技术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本实施方案符合下列要求:

(1)阐述试点县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

(2)明确提出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

(3)详细了解工程区自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4)确定工程设计标准及工程布置、工程量,做出相应设计;

(5)确定施工布置方案、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做出进度安排;

(6)提出工程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监督管理办法;

(7)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明确资金筹措方案;

(8)分析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4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县市背景情况

(1)项目所在县市

XX县位于鄂西南边缘,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范围,XX县国土总面积1344.50km²

,辖8个乡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等18个民族,总人口32.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0%,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XX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

XX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暴雨多且降雨强度大,年降水量为1300~1900毫米。

XX县山丘众多,沟壑密度大,土石山区土壤抗蚀能力弱,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降雨强度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hm²

,占耕地总面积的40%,坡耕地中>

25°

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

,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

XX县内人口密度较大,无规模经济作物,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很低。

一般粮食可自给,经济收入很低。

(2)项目区

XX项目区位于XX县最南端,国土总面积1366.16hm²

,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属于鄂西南土石山区。

加之境内人均耕地、基本农田少,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²

,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25°

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

项目区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为零,人均基本农田0.0215亩,土地生产力低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项目区群众先后利用农业学大寨、退耕还林、移土培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

通过治理,积累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建设了水保工作队伍,为项目区的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XX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较低,梯田田面不平整,田坎单薄,损毁严重,梯田保存数量不高,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2.2设计依据

2.2.1设计依据

(1)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l90-2007);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

6《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

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水总[2003]67号);

10《防洪标准》(GB50201—94);

11《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

12《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

13《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09);

1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水利部司局函(水保生函[2010]19号);

(2)相关规划

①《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

②《XX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0~2050年)》。

2.2.2工程设计说明

(1)数据来源

采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统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土地等业务管理部门的统计年报,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

(2)勘测、调查方法及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利用l:

10000地形图,野外实地勾绘土地利用现状,填写小班登记表。

土地利用现状按《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附录D)》(SL449-2009)要求分类、调查。

2)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主要包括:

①人口与劳动力调查。

着重调查工程区现有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劳力、贫困人口及人口密度等。

②农村产业结构调查。

了解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值及比例,人均产值等。

3)水土流失情况调查。

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分布、侵蚀强度、侵蚀面积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工程区的年均侵蚀总量。

4)水土流失危害调查。

①对当地的危害。

着重调查降低土壤肥力和破坏耕地情况。

②对下游的危害。

调查几次较大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危害情况,包括冲毁的房屋、田地,伤亡的人畜等各类损失。

5)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治理现状调查。

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质量。

②治理经验调查。

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较好的样板流域的实地调查,着重了解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如何结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的具体作法。

同时了解当地政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以及用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③存在问题。

着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向、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了解客观上的经费困难、物资短缺、人力不足等问题。

并了解对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3)内业设计工作

水平梯田工程按原坡耕地地面坡度分级设计,提出各坡度级断面典型设计。

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梯田配套工程,根据实际地形特点布置并编制典型设计。

(4)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本项目涉及工程主要为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道路工程,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立地条件、投资水平、施工工效、工程成本。

本着“费省效宏”的宗旨,在工程布置上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尽可能集中的原则;

在施工技术上遵循能机械不人工,能做土不做石,能干砌不浆砌的原则。

 

3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

,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

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²

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能够加厚活土层,提高拦蓄能力,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保持土壤和养分,变害为利。

据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资料,坡改梯可减少土壤侵蚀90%以上。

因此,在XX县大规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3.1.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坡耕地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耕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正常年份坡耕地的粮食单产一般只有1950~2400kg/hm²

左右,在干旱年甚至绝收,对山区粮食自给和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耕地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必须在坡耕地上大做文章。

据调查,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每hm²

每年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如果对全县现有的坡耕地全部进行改造,每年最低可增产粮食3429万kg,全县粮食产量可提高25.5%,可以实现自给。

由此可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火综合治理,可以人幅度提高当地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当地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是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

3.1.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重大的战略任务。

XX县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全县现有坡耕地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40%,项目区坡耕地面积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

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温饱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全县实施以小流域(片区)为单元,以坡改梯为重点,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