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048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边自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老师随机指导)

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

摇桂花带给“我”的乐趣,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学习活动二

反复阅读母亲的话,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自己对母亲所说的话的理解,母亲为

什么说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答,师总结:

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母亲朝夕相处,

母亲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是用感情体味两地桂花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2、浏览全文,找理由说说:

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品读,体会家乡

桂花的香。

生答;

课文: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总结:

这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故乡桂花的香。

觉得故乡桂花香,是因为“我”的

母亲对故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所以觉得它更香一些。

(1)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3、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因为桂树多,更显得香气浓

郁些。

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

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5、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

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

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生答,师总结

作者通过回忆“摇花乐”,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

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

思乡之情令我们感动。

四、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一背,并抄下来。

2.写一写,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录下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六、板书设计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如雨飘下

桂花雨: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充满欢乐

思桂花——杭州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又现故乡桂花情

教学反思: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桂花雨》

教学目标

体会《桂花雨》中母亲说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有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

(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

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按照这样要求,默读课文,围绕“摇花乐”和思乡情,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行批注。

提示:

先画出语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预设:

我们先看“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琦君,你又帮这个,又帮那个,你不累吗?

这么忙为什么呀?

要这么多的桂花有什么用呀?

(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做糕饼。

这么多的桂花,都是自家用吗?

(不仅仅用在自家,还要送给邻居们。

你就是母亲,台风来了,你为什么会担心呀?

读出这种担心。

原来,这桂花有这么多的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呀!

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指导朗读)

(2)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出来的,你是说出来的,谁来喊一喊?

小琦君,你为什么喊呀?

2.还有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思乡之情”呢?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什么?

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

(2)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琦君的一生,在她另一篇散文《家乡味》中就写到和母亲此时一样的话: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故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1.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带回一袋子桂花时,母亲才会无限惆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正是因为这样,当80岁的琦君在离开大陆51年之后再次回到浙江,看到那久违的桂花树,她仿佛又听见母亲在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桂花雨让作者永远难忘,在她的心中“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3.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

仿照“()还是故乡的()”再写2、3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琦君女士,30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作品近30本,在她的笔下尽情地抒发着她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感情,被誉为“台湾文坛最闪亮的恒星”。

2祖父的园子(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蚱、晃”等11个生字,会写“蝴、蚂、蚱”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蝴蝶、蚂蚱、樱桃、瞎闹、承认、水瓢”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1.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它带给作者无穷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座园子里,慈爱的祖父给了作者心灵的自由,放飞了她的天性。

让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走进令她怀念不已的祖父的园子吧!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

(课题:

祖父的园子)

3.介绍作者萧红。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4):

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通过这些表现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5、16):

写园子里的一切生物都充满生命力,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17~19):

写“我”在园子里玩累了,就快乐地入梦。

4.生字我会写。

(1)出示生字:

蝴蚂蚱嗡樱拔瞎铲锄割承拴瓢逛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加一加:

“虫+胡=蝴”“口+翁=嗡”“木+婴=樱”

“目+害=瞎”“票+瓜=瓢”“辶+狂=逛”

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蚱”——右边是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瞎”——右边中间是“丰”,不是“”。

“瓢”——右边是“瓜”,不是“爪”。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5.理解本课重点的词语。

承认水瓢随意阴凉瞎闹存心溜平圆滚滚明晃晃光芒四射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嗡”的读音,读作“

”,“樱”读作“

”,“锄”读作“

”。

(2)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随意:

形容任凭自己的意思。

阴凉:

太阳照不到而凉爽。

瞎闹:

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

胡闹。

存心:

怀着某种念头。

文中指要追上的念头。

溜平:

本课指用泥土将下过种子的土窝抹平。

承认:

对某种事实或意见、说法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

向四面放射出强烈的光线。

6.再次巩固字词。

7.同桌之间相互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3.学生自由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

4.布置作业。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情景的创设,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也很突出。

在教学中和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提问时我的语言有些不够简单清晰,有些学生需要询问之后才能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正这一点,对教学语言进行润色,力求完美。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进入到情境之中,并结合重点语段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感悟作者率真、质朴的独特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对童年无拘无束生活的眷念和对祖父的怀念。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3.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这句话有何作用?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列举出花园里都有哪些昆虫,这在孩子眼里如数家珍,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2)出示句子: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作者从视觉、听觉入手,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榆树。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2.学习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我”快乐、自由的生活。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不但没有……反而……”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我”天真、可爱的样子,也写出了祖父对“我”胡闹的宽容。

3.学习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两个“特别”有何深意?

(两个“特别”写出了“我”的感受,因为园子里有慈祥的祖父,有童年的快乐,有多彩的景物,所以“我”有了这独特的感受。

(2)整体感悟第16自然段。

a.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这一段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象,来表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盛开的花朵、飞翔的小鸟、鸣叫的虫子、上架上房的倭瓜、开花结果的黄瓜、高高成长的玉米、随意飞舞的蝴蝶。

c.出示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怎样理解

这几句话?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花开似睡醒,鸟飞似闲逛,虫叫似说话,拟人化的描写,把我们带入了童话世界里,园子里的一切都能与“我”交流。

这样的感受,当然与“我”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d.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祖父及祖父的园子的无限热爱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4.学习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

出示句子: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以天为帐,以地为床,困了就睡,无忧无虑,由此可以体会到“我”的童年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积累方法

指导写作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寄情于物。

作者通过写祖父的园子里的动植物及与祖父一起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作者童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自由快乐啊!

那充满生机的园子,那轻松有趣的劳作,那慈祥和蔼的祖父,这一切构成了作者无拘无束的童年。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呢?

课下搜集,然后读一读吧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学,我的定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情感。

黄崖洞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科目

年级

课题

23.童年的

发现

主备人

张俊杰

课时

2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趣味,更要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

【课前预设】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交流情节的趣味、语言的趣味和自己“发现”的趣味,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分享他们探究的乐趣。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一、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情节和语言,并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回顾并整理自己有过的“发现”。

1.交流在某一实验中的重要发现;

2.进行想象,自己设想的某一有趣的发现。

【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聚焦课文有趣部分,或说自己的感受。

①第1~2自然段,读出“我”既自豪又似乎在跟人逗趣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风趣;

②第3自然段,讲梦中飞行的内容,结合插图,读出有趣;

③第4~11自然段,请教老师的过程,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

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④第13自然段,充满童趣的语言,表现出儿童在有了自己的“发现”时的得意。

2.分享“发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着眼点是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要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以鼓励为主。

【展示交流】

1.比赛读课文。

课文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要读出受委屈的“我”自我调侃、自我安慰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2.简单概括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达标检测】

1.班级评议

①谁的朗读、感受最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②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评议。

2.“发现”展示(摘自网络,有改动)

  6岁的一天,我正在田野里玩耍,突然觉得手痒痒的,抬手一看,一只小小的虫子正爬在我的手上。

妈妈见了对我说:

“这是蚂蝗,专门吸人的血,不能玩!

”妈妈把蚂蝗扔进了垃圾堆,正好掉进盐袋里,身上沾了一点儿盐,蚂蟥便使劲挣扎了起来。

我好奇地拿起盐袋,把盐洒在蚂蝗身上。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蚂蝗一动也不动。

我十分惊奇,为什么蚂蝗会被盐毒死呢?

  后来,我从书中得知,蚂蝗的身体表面由表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来保护体内各个器官。

一旦遇到盐,蚂蝗体内粘液就会往外冒。

盐一遇到水就会溶化,在蚂蝗体内形成了浓厚的盐溶液,由于渗透的作用,使它体内的液体流了出来。

这时,蚂蝗的身体不断收缩。

不一会儿,体内粘液被挤净了,身体干瘪导致蚂蝗很快就死了。

附:

板书设计

23.童年的发现

情节、语言→童真童趣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