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049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与战略 碳排放量约束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运营层面Word下载.docx

同时也有少部分文章讨论了企业碳管理实践的流程策略,如WahyuniD等人[16]研究了澳大利亚的两所能源公司,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解释了碳管理战略实行的影响因素,认为在同一行业的相似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碳管理策略,并给出了一个包含企业能源与碳排放消费情况、确认净碳负债、开发战略、实施战略、监督过程等五个步骤的碳管理策略实施流程;

JamesJ.H.Liou[17]使用决策实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网络分析法在内的评价体系来识别企业碳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构建了一个包括计划、管理、实施、评估在内的碳管理体系;

Weinhofer等[18]基于企业的碳战略针对企业碳管理措施提出一个概念化的框架,并将企业碳管理措施分为三种:

碳补偿、碳减排和碳独立;

朱瑾等[19]认为企业基本活动的低碳管理再造包括内部后勤、生产运营、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售后服务等的低碳管理再造,而辅助方面的低碳管理再造主要包括采购低碳管理、技术开发低碳管理、人力资源低碳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低碳管理等。

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外已在碳管理流程策略、物流供应链低碳化管理、企业碳信息披露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但都属于企业碳管理活动当中的一环,未能形成体系流程,不能系统性的指导企业来开展碳管理活动。

本研究认为企业碳管理是企业通过碳盘查等措施,来摸清企业本身碳资产,并通过一系列的减排措施来减少企业本身碳排放,并根据企业本身碳资产状况,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完成履约责任、获得收益等目的的管理机制。

鉴于前期学者的研究不足之处,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将企业碳管理流程分为企业碳盘查(监测),企业碳决策,企业碳信息披露3个版块,并由专门的碳管理部门来旅行职责。

3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将企业碳管理流程分解为碳盘查、碳决策和碳信息披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图1)。

碳盘查板块的作用在于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理清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的变化区间以及高碳环节的变化情况等。

其结果是进行碳决策的信息基础,企业在进行碳盘查时,应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需要输出某一时间段内的碳盘查报告,以达到对于企业碳排放信息达到实时掌控的目的。

碳决策板块是整个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

碳减排潜力分析,即对整个企业排放源环节的生产设备、技术与国内外领先设备及技术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各环节的碳排放影响因子差值;

碳减排项目挖掘,即对各环节可进行减排的项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初步筛选;

碳减排情景分析,即根据选定的碳减排项目,对其进行减排量、减排成本、减排难度等的分析;

减排方案的选择与优化,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碳减排成本的预算、人员配置的需要等来对碳减排方案当中的某些参数进行选择优化;

碳排放区间值的设定,在减排方案确定后,根据生产计划及碳排放量预测算法大致估算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并确定日度和月度内的排放区间,为碳交易做好数据准备;

碳排放目标值调整,因为在企业运营及日常活动期间会有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影响日常碳排放区间,碳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对碳排放目标值进行调整;

碳交易,碳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碳配额的盈余状况及对碳价走势的预测情况来进行碳交易。

碳信息披露版块是碳管理部门进行企业碳管理活动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碳盘查过程中会按照需求产生周期碳监测报告及碳盘查报告,碳决策过程中会产生减排方案、碳减排实施方案报告,根据CDM及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产生CDM及碳汇实施项目报告,最后碳管理部门将碳排放监测报告、碳减排方案报告与碳交易报告整合成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报告。

图1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

3.1企业碳盘查

3.1.1企业碳盘查流程构建

企业碳盘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在组织生产或进行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

另一个层面是企业自身在进行日常运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组织生产运营流程中可能会产生碳排放的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如果企业是自行运输原材料,则在运输环节就会产生碳排放,由主管运输部门向碳管理部门报送运输信息。

如是供应商对原材料进行运输,则在这一环节便不会产生碳排放;

当原材料进入仓储环节,由主管仓储的部门将运进原材料的数量、设定仓储灯光亮度,温度等一系列信息报送到碳管理部门。

组织生产工艺流程根据企业运营实际情况设定流程图,运营活动信息根据真实发生情况向碳管理部门汇报;

企业支持性活动(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业务由主管部门将详细信息汇报给碳管理部门即可。

碳监测与盘查报告编写的任务由碳管理部门来完成。

企业碳盘查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2企业碳盘查流程图

3.1.2企业碳盘查算法

目前企业碳盘查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如WorldResourceInstitute和World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颁布的GHG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标准),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64系列标准,2008年英国标准化协会采用BSI会议程式制定PAS2050规范(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以及PAS2060规范(碳中和规范)等。

我国七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也已经形成了深圳市温室气候核查标准和上海市温室气体核查标准,碳盘查的主要温室气体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数据来源于IPCC、发改委以及行业方法中。

碳盘查分为直接排放源盘查和间接排放源盘查。

直接排放指排放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所产生的碳排放,如过程排放、燃烧排放、散逸排放等;

间接排放指排放主体因使用外购电力或热力所导致的碳排放;

活动水平数据包括活动中能源的消耗量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量、产品或半成品的产出量等。

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基于计算的方法和基于测量的方法。

基于计算的方法是指通过活动水平数据(企业自身日常运营信息)和相关参数(根据企业自身测量和行业或国家所规定的相关设备及技术的碳排放因子)之间的计算得到碳排放量的方法;

基于测量的方法是指通过相关仪器设备对碳排放浓度或体积等进行连续测量得到碳排放量的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方法是基于计算的方法。

基于计算的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和物料平衡法,排放因子法指的是通过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之间的计算来获得排放主体碳排放量的方法;

物料平衡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排放主体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中的含碳量进行平衡计算的方法。

根据国内企业实际运用情况,本研究采取排放因子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0]:

燃烧排放

燃烧排放主要基于燃料品种的消耗量、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和氧化率计算得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指的是不同燃料类型;

消耗量——吨或立方米;

单位热值含碳量——吨碳/十亿千焦;

氧化率——以分数形式表示。

上述参数在具体行业中的取值和检测方法见行业方法中的相关规定。

过程排放

过程排放是指排放主体在生产产品或半成品过程中,由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而产生的碳排放。

过程排放中,活动水平数据主要指原材料使用量,产品、半成品的产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J——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产品或半成品;

活动水平数据——吨或立方米;

过程排放因子——吨二氧化碳/吨或吨二氧化碳/立方米;

电力热力排放

电力和热力排放是指排放主体因使用外购电力或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电力和热力排放中,活动水平数据指电力或热力等的消耗量。

K——电力和热力等;

活动水平数据——万千瓦时(104kwh)或百万千焦(gj);

排放因子——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tco2/104kwh)或吨二氧化碳/百万千(tco2/gj)。

3.2企业碳决策

3.2.1企业碳决策流程构建

碳决策是承接企业碳盘查结果进行的。

碳盘查所得的企业碳排放信息,除作为碳管理部门进行碳排放量计算、碳监测、碳盘查报告的相关参数外,同时也作为碳管理部门进行碳决策的信息基础。

碳管理部门根据企业运营环节的设备、技术的碳排放影响因子、减排技术等信息,与行业领先水平进行对比计算后即可得到每个排放源环节的减排潜力;

结合各环节碳排放潜力值与活动水平数据即可分析得出值得进行减排的项目;

对筛选出来的减排项目进行减排情景分析,计算各减排项目的减排量、减排成本、减排难度等,碳管理部门根据上述信息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确定最终的减排方案报告。

减排方案确定后,进而得到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区间,但排放区间的设定值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突发意外事件(如生产计划的调整、业务的拓展、减排方案未按照原计划进行等)的影响。

同时日常碳监测值也会对排放区间的设定产生影响,碳管理部门的如果发现某一时间内的碳排放监测值与原定计划的排放区间差异较大,会向各部门发送警报,并根据相关反馈情况来对排放区间设定值进行调整。

当排放区间值设定成功后,根据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情况与CDM及碳汇项目所认证的核证减排量,来确定买入或卖出碳排放权,当价格在某一区间时,则产生交易业务,价格不在这一区间内时,排放权进行相应储存。

企业碳决策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3企业碳决策流程图

3.2.2企业碳决策各环节功能构建

碳减排潜力分析

当企业碳盘查结束后,原材料、供应链与物流、仓储、生产与工艺流程等环节的碳排放因子信息会用来进行碳减排潜力分析。

碳排放潜力分析是依靠碳管理部门的行业信息数据库进行计算的,该行业信息数据库中应包含行业当中所有设备、技术、减排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碳排放影响因子、成本、操作难度、员工需求信息等。

企业各环节碳盘查信息和数据库相关信息比较可得出碳排放因子差值,作为碳减排项目挖掘的信息基础。

企业碳减排潜力分析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4碳减排潜力分析逻辑

碳减排项目挖掘

当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束后,碳管理部门根据运营流程中的碳排放因子差值及日常运营活动水平历史数据,通过如下公式得到企业每个运营环节历史碳排放量。

日常活动水平历史数据*碳排放因子差值=运营环节碳减排量

碳减排项目挖掘项目的输出应有多种方式,可以根据生产运营环节减排项目,能源更新项目,减排技术更新项目,日常运营减排项目输出,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来选择所要减排的环节。

企业碳减排项目挖掘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5碳减排项目挖掘

碳减排情景分析

当碳减排项目挖掘结束后,筛选出来的项目应进行碳减排情景分析。

碳管理部门应首先进入本部门的数据库中查询是否存在类似案例进行参考。

碳管理部门除应有前文已提到过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外,还应有一个减排案例库。

该减排案例库分为流程再造案例库,设备更新案例库,技术更新案例库等。

如在案例库中存在相似案例,则优先参考该案例相关情况,如案例库中不存在相关案例,则在行业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相关信息对比,进而得到各种减排方案的详细情况。

减排方案的输出应有多种模式,如按照减排量对方案进行排序、按照减排成本对方案进行排序、按照减排性价比进行排序等,以方便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碳减排情景分析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6碳减排情景分析

碳减排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当碳管理部门得到了各种详细的减排方案后,之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定约束值来对减排方案进行筛选,如对减排成本、减排区间、更新时长设定区间值等。

在确定减排方案后,碳管理部门应该输出碳减排方案报告,并将案例记录到部门数据库中,以备日后参考。

企业碳减排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7碳减排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碳排放目标值设定

当减排方案确定后,应根据一定的算法模型进一步确定出年度碳排放量、生产计划碳排放量、季度月度日度碳排放量等。

碳管理部门可根据历史碳排放并结合年度生产计划来进行预测企业未来碳排放值,也可根据一些数学模型来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如灰色模型具有对含有不确定性因素灰色系统进行一定范围与时间有关的预测,可甄别企业内部环境数据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对数据深入挖掘寻找变动规律,进而帮助企业对于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碳排放目标值设定成功后,在日常活动中也可能因为一些突发意外状况,如生产计划改变、设备故障、减排失效等突发意外事故发生时,及碳监测结果发现与预期目标值不同,这将有可能触发碳管理部门的排放目标值调整逻辑。

企业碳排放目标值设定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8碳排放目标值设定

碳排放目标值调整逻辑

因为排放目标值会影响到碳交易,因此排放目标值确定后仍会根据日常运营的一些信息进行调整,以符合企业的实际运营。

当碳管理部门监测发现周期内碳监测实际排放值不在预先设定的碳排放区间内A次(减排调整的误差次数临界值)时,碳管理部门就应进行核查,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碳排放目标值进行调整。

如A次实际排放差值大于X(排放误差临界值)时,则检查减排项目环节是否出现意外,如无意外,则首先确定这种非减排环节意外的持续时长,当确定意外时长大于Y(非减排环节所出现的意外持续时长临界值)时,就要对排放目标值进行调整,如不大于Y,则进行碳交易即可。

如检查结果发现是减排环节出现意外,则检查是否减排未达到减排目标值,如是则去检查是否未能达到减排方案要求,当未能达到减排要求时则直接调整减排目标值;

当发现不是未能达到减排目标值时则检查是否出现操作故障,如是则向故障部门作出反馈。

如既不是减排故障也不是减排方案要求未达成,则可能是处于减排适应期。

之后预测在减排故障期间内,排放量变化值是否大于Z(减排故障期间所可能增加碳排放量的临界值),如小于Z则进行碳交易,如大于Z则对排放区间进行调整。

企业碳排放目标值调整逻辑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9碳排放目标值调整

碳交易

当碳排放区间值设定好后,碳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检测是否存在核证减排量能够抵消企业的所有碳排放,如是则根据市场价格将剩余的核证减排量进行交易,如否则计算企业分发的配额是否大于抵消后的碳排放量。

在将所有的排放量抵消后,企业仍存在配额剩余时,当碳价在C区间(碳价走势上升区间)时,则碳管理部门应卖出碳排放权,以获得收益。

当核证减排量与配额仍不能抵消所有的碳排放量以及因为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增加值小于Z时,企业应在碳价在B区间(碳价走势下降区间)时着手买入碳排放配额。

在碳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于碳价未来的走势有着较好的把控,这将使用到一系列的碳价预测模型,诸如EMD-PSO-SVM误差校正模型、GMDH-PSO-LSSVM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也是近期国内外学者进行碳市场价格预测所用到的主要模型,因此碳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

企业碳交易流程可设计如下:

图10碳交易

3.3企业碳信息披露

碳信息披露报告是碳管理部门进行碳管理活动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碳盘查过程中会按照需求产生周期碳监测报告及碳盘查报告;

碳决策过程中会产生减排方案、碳减排实施方案报告;

根据CDM及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产生CDM及碳汇实施项目报告。

现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几种碳信息披露报告分别是由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CRDI)、气候倡议组织制定的《可持发展报告指南》(CRI)、碳信息披露项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普华永道会计公司(PWC)、全球报告目(CDP)所制定的。

这几种碳信息披露报告披露内容间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包括了企业碳盘查信息报告、碳减排实施及效果报告、以及公司低碳发展战略等内容。

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国际碳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我国发改委和各交易试点的具体要求,在企业碳信息披露报告中披露周期性碳排放监测报告、周期碳盘查报告、CDM及碳汇实施项目报告、碳减排实施方案报告、碳减排方案实施效果报告。

4.结束语

中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电力、石化、钢铁等首批纳入减排的行业将面临碳排放量方面的限制,而国内外企业碳管理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无法指导企业开展一系列碳管理活动。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企业碳管理部门主导的,包括企业碳盘查、企业碳决策、企业碳信息披露三个功能板块在内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

企业首先对于各运营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值进行测定,并对比行业内相关运营环节的碳强度值,进而掌握企业各运营环节的减排潜力;

企业将各运营环节碳减排潜力乘该环节的日常活动历史数据,即可获得首要进行减排管理的项目;

针对选择出的减排项目,企业应就成本、减排量、减排难度、人员配置需要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减排分析,并根据企业在人员、成本、时间等层面的实际情况,对于最终的减排方案进行选择,并完成减排方案报告;

减排方案确定后,企业根据生产运营情况并借助数学模型对于企业的碳排量进行预测,并设定好企业碳排放的目标阈值。

碳管理的各项前期工作完成后,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应对企业的碳排量进行监测,同时输出监测报告,当企业发现日常碳监测值与所设定的排放阈值有较大出入时即按照调整逻辑对于阀值进行调整;

日常的碳交易要求企业能够很好的把握碳价走势情况,并根据企业排放配额的盈余情况对于配额进行买卖。

最后企业根据碳盘查、碳监测、碳减排等一系列报告,向社会披露企业的相关碳信息以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碳管理的研究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所做的研究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当中,除进一步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构建及相关衍生问题之外,学者们应进一步注重碳管理专家智能决策系统软件开发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suCW,KuoTC,ChenSH,etal.UsingDEMATELtodevelopacarbonmanagementmodelofsupplierselectionin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56(10):

164–172.

[2]SebastianTheiß

en,SpinlerS.Strategicanalysisofmanufacturer-supplierpartnerships:

AnANPmodelforcollaborativeCO2reductionmanagement[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4,233

(2):

383–397.

[3]TsengML,ChiuASF.Evaluatingfirm'

s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inlinguisticpreferenc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40:

22–31.

[4]洪江涛,王明月,黄沛.钢铁企业低碳供应链的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03:

93-99.

[5]谢鑫鹏,赵道致.低碳供应链企业减排合作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2013,03:

108-119.

[6]SchalteggerS,CsutoraM.Carbonaccountingforsustainabilityandmanagement.Statusquoandchalleng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2,36(11):

1–16.

[7]StechemesserK,GuentherE.Carbonaccounting:

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2,36:

17–38.

[8]WongPSP,LindsayA,CrameriL,etal.Canenergyefficiencyratingandcarbonaccountingfostergreenerbuildingdesigndecision?

Anempiricalstudy[J].Building&

Environment,2015:

255–264.

[9]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

11(08):

55-60.

[10]徐爱玲.企业碳会计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14,08:

111-120.

[11]HaslamC,ButlinJ,AnderssonT,etal.Accountingforcarbonandreframingdisclosure:

Abusinessmodelapproach[J].AccountingForum,2014,38:

200–211.

[12]MatisoffDC.Differentraysofsunlight:

Understandinginformationdisclosureandcarbontransparency[J].EnergyPolicy,2013,55(4):

579–592.

[13]MatisoffDC.Differentraysofsunlight:

[14]贺建刚,孙铮,唐清亮.风险、机会与碳管理应对偏差——基于CDP的实证检验[J].经济管理,2013,10:

181-191.

[15]陈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