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59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docx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

 

正文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1

1.1项目简介1

1.2编制依据6

第2章项目区自然条件8

2.1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8

2.2区域地质概况10

2.3社会经济概况13

第3章项目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15

3.1地质环境现状15

3.2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预测18

第4章地质环境治理方案19

4.1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19

4.2项目治理的目标20

4.3工程设计内容20

4.4工程量计算22

4.5施工组织设计22

4.6预期成果及管理27

第5章项目经费预算29

5.1预算编制依据29

5.2取费标准及计算方法29

5.3需要说明的问题32

第6章预期效益分析34

6.1社会效益34

6.2生态效益34

6.3经济效益35

第7章保证措施36

7.1组织领导保证36

7.2项目实施制度建设36

7.3项目资金管理要求38

7.4施工质量保证措施38

7.5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39

第8章附件41

8.1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书41

8.2编制单位内部审查意见44

8.3项目工程任务表45

8.4附件46

第1章项目概况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的由来

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某北1km处,位于某城乡结合部地带,紧邻某公路,位于某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区内。

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采区内采坑深浅不一,排列无序,已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塘,水塘中堆积大量的城市垃圾,坡岸逐年侵蚀,造成土地资源逐年丧失,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进一步影响某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旅游发展和农业建设的瓶颈。

2013年7月,某工程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某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关于印发《某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某资发【2007】37号)的文件要求,编制了“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立项设计书及工程预算书。

1.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区原为某砖厂取土区采坑,某砖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采多年后因资源枯竭,于八十年代初期关闭。

矿山关闭后,附近居民仍在此取土修建民房,由于多年在此取土,形成了较大的采坑,采坑已全部积水,成为水塘。

因项目区废置多年,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也给附近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项目区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某快速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废弃矿山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美化地貌景观,恢复植被,尽快予以实施治理极为迫切和重要。

其项目符合某的总体规划,紧邻某公路,位于某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区内,因此对该项目区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迫在眉睫,对该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该项目具备环境治理条件,实施方法简单,某有多个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当地群众非常拥护,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某领导多次对项目区进行视察,对项目区治理工作大力支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配合。

近年来,某国土管理部门对相关治理工程的管理、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内容、方法与工作程序积累了大量经验,也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该项目资金来源于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不存在任何风险,只要资金到位,管理到位,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1.1.3项目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某城乡结合部地带,紧邻某公路,位于某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内,距某约1km,项目区坐标东经124°07′14.0″—124°07′28.6″;北纬47°19′3.8″—47°19′18.9″。

(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项目区交通位置图

 

项目区界址点坐标表表1-2

点号

X

Y

1

5243741.3

584959.5

2

5243667.6

585017.2

3

5243608.6

584954.4

4

5243598.8

584919.7

5

5243572.4

584920.5

6

5243470.7

585001.8

7

5243412.2

585007.6

8

5243356.7

585024.2

9

5243334.4

584970.8

10

5243319.1

584954.5

11

5243274.1

584943.5

12

5243273.8

584920.1

13

5243325.6

584847.4

14

5243406.3

584837.5

15

5243536.4

584715.1

项目区面积:

71022m2

 

1.1.4项目建设规模与投资

(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为71022m2。

(2)项目投资及来源

项目投资预算金额1180.20万元。

全部为2014年省级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财政资金。

1.1.5土地权属现状

依据某国土资源局提供资料,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废弃土地,区内土地为国有土地,区内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楚,不存在土地权属纠纷问题。

1.1.6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9个月,计划工期起止时间为2014年4月—2014年12月(以项目批复时间为准)。

1.1.7项目建设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治理工程实施,消除地质环境问题所产生的隐患,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技术方法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改善项目区地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为后续治理工程提供宝贵的示范经验。

并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发展城镇经济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二、任务

1、项目区北侧修筑围堰,围堰长度为320m。

2、对水塘内积水进抽水,抽水量为102672m3。

3、对项目区实施土方回填工程,回填面积71022m2,回填压实后表面覆壤土。

三、意义

随着某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某的开发利用,周边经济蓬勃发展,其土地资源短缺日趋明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其土地问题已经束缚某内经济的增长和城镇的发展。

对项目区实施治理将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将废弃土地变为有利用价值的土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大大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对某地区后续地质环境治理具有示范作用;为某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因地制宜地对该项目区进行地质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某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4)《某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5)《某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996)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4158-1993(1:

5万)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7-82-99

(10)某资发[2007]37号文“关于印发《某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第2章项目区自然条件

2.1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气象、水文

1、气象

某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十分明显: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早霜,冬季干冷漫长。

某南部属温暖干旱农业气候区,中部属温和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北部属温凉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某年平均气温在3.5℃至4.8℃之间。

无霜期142-151天。

年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0至120千卡,生长期(五至九月)的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65至67千卡。

年日照时数在2600-2900小时,生长期(五至九月)日照时数为1300至1350小时。

年降水量在400-550mm之间,生长期降水量一般在350-480mm之间,占年降水量的85%以上。

2、水文

某主要江河有某、某河、某河、某河、某河、某等170余条,有湖泡1100余个。

某是某江最大支流,长1370km,流域面积28.3万km2。

支流主要有***河、某河、某河等。

干支流上游流经森林覆盖的山区,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很小。

中游经某区西部穿过松嫩平原,中间经洪积台地,坡陡流急,河流侵蚀力强,成为某江泥沙重要源地。

河宽达400~800m,流路多呈网状,江中沙洲、岛屿众多。

沿江湿地沼泽广布,湖泡相连。

每年11月中旬河流结冰,11月下旬封冻,翌年4月初解冻,4月中旬终冰,结冰期160天左右,某段可通航。

某入境水总量丰沛。

某地下水含水层15个。

在平原潜水分布区,含水层调蓄能力强,补给量充沛,地下水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

某江河天然水质好,地下水可满足饮用水要求。

2.1.2地形地貌

某位于松嫩平原西北部,地形平坦,平均海拔146m,东部和南部地势低洼。

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某市区地貌表面开阔平坦,地貌单元为高漫滩,地表由第四系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砂砾石组成。

项目区地貌与市区地貌相同,原有地貌大部分已被破坏,形成规模较大采坑,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采坑积水形成大面积水塘,周边地面标高146-148m之间,水塘底标高一般为141-145m;水深1.5-4.0米,项目区大部分土地荒废,植被覆盖较少,表土裸露,垃圾遍地。

2.1.3自然资源

某林木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11.7%。

矿产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已发现的矿产分为5大类47个品种,其中,非金属矿藏有4大类(石、砂、土、灰)19个品种,总储量为139亿立方米,储量较大的有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火山石、沸石、麦饭石、玄武岩、花岗岩、硅藻土、膨润土等。

土地资源及水利资源也很丰富,江河有某、某河、某河、某河、某河、某等170余条,有湖泡1100余个。

某土壤主要有暗棕壤(含生草暗棕壤、草甸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含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土(含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层状草甸土)、沼泽土(含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盐化沼泽土)、草甸碱土、砂土(含草甸黑钙土型砂土、黑钙土型砂土)。

某大部分土壤具有热量高、透性好、质地轻、地势平的优点。

2.1.3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西侧有一乡村公路,可通往某公路,项目区南侧有一乡村公路为某通往绿色生态农业园公路。

两条公路均为水泥路面,路宽3.5m,路况很好,为项目区实施治理工程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2区域地质概况

2.2.1地质构造

项目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地质构造区域处于大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小兴安岭—松嫩地块,松嫩中断(坳)陷带西部断阶区。

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和第三隆起带的交接处,某大断裂贯通平原全境。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是小兴安岭南麓,中部和南部为某冲积平原。

其西部断阶区是较稳定的单元,面积约30000km2。

为近南北向北窄南宽之单斜构造带。

基底为向东倾斜的断阶,埋深2000—2500m。

地形平缓,有小型地堑构造;东部断裂发育。

除富拉尔基之南埋藏少许晚元古代一面坡群变质岩外,皆由上石炭统至三叠系及大片晚印支期侵入岩组成,埋深在500—3000m之间。

中燕山运动使基底发生北北东向断裂,随着断阶整体下降,沉积中心不断西移,总体为自西向东倾伏的大单斜,倾角小于2°,褶皱不发育。

仅在泰康和大安凸起上发育有小型的鼻状构造。

IV级构造单元可划分为阿拉新凸起和泰康阶地。

区域较大的地质构造为某岩石圈断裂带、滨州隐伏断裂、富裕—泰来断裂。

(1)某岩石圈断裂:

位于某西部,北起某,向西南经某、泰来延入吉林省境内,走向北北东,省内分布长度约300km。

属隐伏断裂带。

断裂两侧的北西向断裂发育,是一条切割深达上地幔的岩石圈断裂。

(2)滨州隐伏断裂:

位于松嫩中断(坳)陷带和滨东隆起带,长度约390km,走向北西,对松嫩中断(坳)陷带内部构造分区具有控制作用,横切滨东隆起带。

(3)富裕—泰来断裂:

位于松嫩中断(坳)陷带,长度约290km,走向北东,控制西部断阶的形成。

2.2.2地层

项目区周边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为

1、新生代第四系全新统低漫滩冲洪积层(Q42)

该层主要出露于某两岸及扎龙以东地带,由近代河流冲积而成,上部为灰黄色、黄褐色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细砂、中粗砂、砂砾石构成,具备二元结构,沉积厚度2.4—7.8m。

2、新生代第四系全新统高漫滩冲洪积层(Q41)。

该层主要出露于某东南部一带,由近代河流冲积而成,上部为灰黄色、黄褐色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细砂、中粗砂、砂砾石构成,沉积厚度10—20m。

3、新生代第四系上更新统新统大兴屯组(Q3d)

岩性为土黄色粉土、褐黄色细砂夹薄层粉土,厚度2.7-9.1米,主要分布于某市区及市区东部一带,地貌上构成一级阶地

其项目区地质剖面自上而下为:

耕植土厚约0.5m,粉细砂厚0.5—1.8m,圆砾、砂砾层厚1.8—20m。

2.2.3工程地质条件

(1)地壳稳定性

项目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构造,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节理裂隙。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治理区及周边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地壳稳定区域。

(2)地基稳定性

土体地基:

由粉质粘土、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构成,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粘土层厚度0—2.5m,细砂0.5—1.8m,砂砾石1.8—3.5m。

各类土承载力:

粉质粘土140—200kpa、细砂160—200kpa、砂砾石280—360kpa,属稳定土体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项目区地下水类型为上更新统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和下更新统砂砾石孔隙承压水

(1)上更新统砂砾石层孔隙潜水

上更新统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分布于河谷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中,含水层由冲洪积砂、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组成,磨圆度较好,结构松散,孔隙发育。

含水层厚度4-10m,其上部覆盖一层3-6m的粉质粘土。

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为主,总硬度18-186mg/L,PH值6.5-7.61,涌水量100-3000m3/d,富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2)下更新统、砂砾石孔隙承压水

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即大同、安达、依安连线以西,某河以南,甘南、龙江、泰来以东的广大地区,向西潜入砂砾石倾斜低平原之下,向北延至倾斜高平原。

含水介质为河湖相沉积物。

下部为含砾粉细砂、中细砂、中粗砂、砂砾石,以砂砾石为主,其粒度向平原北部明显变粗。

含水层厚度20-40m,分布较稳定。

2.3社会经济概况

某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

某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以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体,包括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既有被周总理誉为“国宝”、“掌上明珠”的第一重型机械厂、北满特殊钢厂和被列为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二机床厂,又有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某车辆厂和大型化工企业黑龙江化工厂,还有和平、建华、华安等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三大军工生产企业。

某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备,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某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典雅的古建筑、悠久的历史遗迹。

特别是闻名中外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某;四面环水、景色宜人、天然成趣的明月岛;湖光山色、亭阁别致、风景秀丽的龙沙公园;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文化遗址、大乘寺、清真寺、关帝庙、石碑山、塔子城等历史文物遗迹,为旅游者所青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某作为驰名中外的最大的水禽、鸟类保护区,吸引了世界珍禽丹顶鹤在这里休养生息,因此某又被誉为***。

某是“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兴建起来的重工业基地,是典型的一市多镇工业城市。

全市拥有规模庞大的工业企业群,已形成机械、冶金、电子、轻工、纺织、化工、建材、医药、造纸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工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等卫星城。

 

第3章项目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

3.1地质环境现状

项目区南邻**公路,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起伏不大。

项目区原有地貌因多年采矿被破坏,现有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采坑,已长年积水。

岸坡土体主要由砂类土及粉质粘土构成,每逢强降雨,坡岸侵蚀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多年来荒废无人管理,很多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堆积于项目区内,使区内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裸露,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及环境恶化:

(1)水土流失

项目区由于大面积开采,使地表植被受到破坏,项目区内积水形成水塘,逢雨季时雨水冲刷,周边有机营养大量流失,遇强降雨,水塘边坡以坍塌的形式向外侵蚀,降雨强度决定侵蚀的速度,随时间的推移,水塘的面积将逐渐扩大,导致水土流失将愈发严重。

(2)环境恶化:

项目区由于常年废弃,地表遍布垃圾,已使水塘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内夏季时臭气熏天,蚊蝇肆虐,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对周边居民影响严重,而且对农业生态也形成了污染。

项目区现状见照片:

 

照片1项目区及周边地貌

 

照片2受到污染的水塘

照片3项目区东侧生态蔬菜大棚

 

照片4项目区周边建筑垃圾

3.2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预测

某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某发展的羁绊,如果仍不加以治理,项目区场地环境仍然继续恶化、水质继续受到污染、周围大气环境污染将越来越严重,水土资源逐渐流失,项目区地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地质环境继续受到破坏的同时,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外,周边地块陆续建设开发,某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某绿色生态农业园逐渐扩大,项目区的恢复和治理工作迫在眉睫,遗留的历史欠账急需补偿,还原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第4章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根据项目区的现状、社会发展需要、现有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技术创新”等要求,对项目区治理进行合理布局,全面规划。

统一规划,统一治理。

地质环境治理是和水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兼顾水利工程、林业工程,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地质环境治理后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并在充分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治理区经济效益。

4.1.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

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是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的基本原则。

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1.2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

在充分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治理区经济效益。

坚持“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的原则。

4.1.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不是一项独立的规划,而是和水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的整体。

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兼顾水利工程,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地质环境治理后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在编制规划设计时,认真了解相关规划,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1.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理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从根本上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环境治理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某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4.2项目治理的目标

根据项目区地质环境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远近结合、统筹规划的原则,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治理方案,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治理,利用工程措施,通过修建围堰、排水工程、采坑回填、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使当地的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达到项目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并合理利用的目的。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的地质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增加了城市农业用地面积和绿地面积。

4.3工程设计内容

首先,对项目区进行环境地质调查、综合分析。

其次,充分收集和整理现有地质资料,补充和完善项目区的整体地质环境现状资料,从而为项目区地质环境整治规划与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对项目区进行1:

1000的地形测量,测量内容包括对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区的分布情况、面积、高程等进行调查和测量。

然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施工设计。

4.3.1土地平整工程

1、清运垃圾

首先对项目区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采用人工清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人工打捞,装船外运清理的垃圾先堆放至临时堆放点,临时堆放点可间隔50米设一处,然后在集中运输至周边垃圾场,运输过程中应加盖苫布,防止垃圾物外泄。

2、排水工程

水塘回填区要求排水后再进行回填压实,以保证压实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由于水塘面积较大,本次项目只针对水塘南半部进行回填压实平整,设计修建粘土围堰将水塘分隔,围堰长度为320米,堰顶宽度为0.5米,高度为3.0m-4.0m,项目区内水塘区域现积水量为102672m3,积水采用水泵排入围堰另一侧水塘中,采用单级30Kw离心泵。

3、回填工程

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规范(CJJ83—99)》,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应充分考虑竖向规划的要求,将项目区水塘内实施回填工程,回填、压实后作为农业用地。

回填物采用建筑工地基坑开挖的基槽土。

回填区面积71022m2,先用三、四类土进行回填,回填区坡度自西向东坡降1.2‰,回填后地面标高145.7m,压实填土干密度1.58—1.70g/cm3,压实达到标准后,表层覆壤土,壤土厚度为0.3m。

4、压实平整工程

项目区实施回填三、四类土工程后,采坑采用推土机推土平整,平整区坡度自西向东坡降1.2‰,将整个项目区进行回平整、压实,面积71022m2,平整后标高145.7m。

平整压实工程实施后进行表层覆壤土,覆土厚度为0.3m,覆土后采用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

4.4工程量计算

根据项目区1:

1000实测现状图做出施工放样图,采用南方CASS软件按照设计标高值和坡降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得来:

治理工程工作量表表4-4-1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土地平整工程

1

1m3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垃圾

100m3

21.14

2

袋装土石围堰(填筑)编织袋砂砾石

100m3堰体方

9.60

3

离心式水泵单级30kw

台班

71.30

项目区进行排水

4

1m3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土(三、四类土)

100m3

1701.68

运输基础填充土料

5

履带拖拉机压实

100m3实方

1087.54

6

1m3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壤土

100m3

213.07

运输表层壤土

7

推土机推土

100m3

213.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