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66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节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

(时间:

45分钟 分值:

34分)

题组一 文言虚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中兴遗传序

陈 亮

初,龙伯康游京师,辈饮市肆,方叫呼大噱。

赵次张旁行过之,雅与伯康不相识,俄追止次张,迫与共饮。

次张之父时守官河东,方以疾闻,次张以实告。

伯康曰:

“毋苦!

乃翁疾行瘳矣。

子可人意者,为我姑少留。

”次张不得已,从之。

箕踞笑歌,诙谐纵谑,次张固已心异。

一日行城外,观大阅之所。

伯康拾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发亡一差者。

次张惊曰:

“子射至此乎!

”伯康曰:

“此亦何足道!

千军万马,头目转动不常,意之所指,犹望必中,况此定的,又何怪乎!

”次张吐其舌不能收。

后三年,京城失守,伯康自是不复见矣。

岂丧乱之际,或死于兵,抑有所奋而不能成也?

次张每念其人,言则叹惜。

绍兴初,韩世忠拒虏于淮西,力颇不敌。

次张献言:

“乞决淮西之水以灌虏营。

”朝廷易其言而不之信。

已而虏师俄退,世忠力请留战。

虏酋使谓曰:

“闻南朝欲决水以灌我营,我岂能落人计中!

”次张言虽不用,犹足以攻敌人之心者类如此。

次张尝为李丞相所辟,得承务郎。

督府罢,次张亦径归。

大驾南渡,次张侨居阳羡。

故将岳飞尝隶丞相军中,次张识其人于行伍,言之丞相,后为统制。

遇大驾巡永嘉,与诸将彷徨江上,莫知攸适。

又乏粮,将谋抄掠。

次张闻而竟往,说飞移军阳羡,州给之食。

飞得无他,而州境赖焉。

人有言次张生平于赵丞相者,丞相喜,欲用之。

复有人谮之,丞相疑沮而止。

次张度时不用,屏居不出,竟死。

余异二生之为人,欲传其事而不能详,因叹曰:

“世之豪伟倜傥之士,沉没于困穷,不能自奋以为世用,如二生者,宁有限哉!

然自古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如建炎、绍兴之间,诚亦不少,未四十年,已有不能道其姓字者,记事之文,可少乎哉!

自是始欲纂集异闻,为《中兴遗传》,然犹恨闻见单寡,欲从先生故老详求其事,故先为之纂例,而以渐足之。

合十二门而分传之,总目曰《中兴遗传》,聊以发其行事,而致吾之意。

然其端则起于惜二生之失其传,故序首及之。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就”。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

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表示比较,“比”。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A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

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为”。

C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

答案 D

【参考译文】

当初,龙伯康游学京师,和朋友在酒肆聚饮,正大呼大笑。

赵次张从旁经过,平素和龙伯康不认识,但龙伯康立即追上赵次张,逼迫他(留下来)和自己一同喝酒。

赵次张的父亲当时在河东做官,(赵次张)刚刚听说他病了,便以实情相告。

龙伯康说:

“不要悲苦!

您父亲的病将要痊愈了。

您是有才德的人,姑且为我稍作停留。

”赵次张没有办法,听从了他。

龙伯康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大笑而歌,言谈诙谐,纵情欢谑,赵次张本来已经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惊异了。

一日来到城外,看到阅兵场。

龙伯康拿起箭来射,一箭正中靶心,箭箭相连,十支箭中没有一箭偏离靶心。

赵次张惊异地说:

“您射箭的技术到了这个地步啊!

”龙伯康说:

“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千军万马之中。

人没有规律地随意乱动,心中想射中的目标,尚且能射中,何况这是固定不动的目标,射中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赵次张惊得目瞪口呆。

后三年,京城失守,龙伯康自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难道是在兵荒马乱之际,或许死于战乱,或是有所行动但没有成功吗?

赵次张每次想到他,言语之中不免叹惜。

绍兴初年,韩世忠在淮西抵抗敌人,军力悬殊,不能抵挡。

赵次张献计说:

“请求引淮西之水来淹没敌营。

”朝廷轻视他的计策而不相信他。

不久,敌人撤退,韩世忠极力请求一战。

敌军首领派使者说:

“听说你们想开闸放水来淹没我方军营,我们怎么能中你们的计策呢!

”赵次张的计策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是能够像这样让敌人害怕。

赵次张曾经被李丞相征召,被任命为承务郎。

督府撤消,赵次张也返乡了。

皇帝南渡,赵次张移居阳羡。

原来的将帅岳飞曾经隶属丞相军中,赵次张从一般军人中了解到岳飞的才干,向丞相推荐岳飞,后来(丞相)任命岳飞为统制。

适逢皇帝南巡永嘉,和各位将帅彷徨江上,不知所往。

又缺乏粮食,将帅们谋划去劫掠。

赵次张听说后立刻前往,劝说岳飞移军阳羡,由州府供应粮食。

岳飞的军队没有发生意外,而州境得以保全。

有人向赵丞相讲述赵次张的生平,丞相很高兴,想起用赵次张。

但又有人诬陷他,丞相于是怀疑,没有任用他。

赵次张估计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不会得到任用,于是隐居不出,直到去世。

我惊异于二位的为人,想让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但是又不能详细了解,于是感叹道:

“世上豪伟倜傥之士,在困穷中沉没无闻,不能施展才华为世所用,就像龙伯康、赵次张两人的,难道只是少数吗?

然而自古以来在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像建炎、绍兴年间,确实不少,不到四十年,已经有不能说出姓名的人了,记载他们事迹的文章,难道可以缺少吗?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想搜集他们的异闻,写作《中兴遗传》,但是很遗憾自己听到、见到的事迹很少,想跟随年老而见识多的人详细探求他们的事迹,所以先安排好体例,然后慢慢使它丰富起来。

合成十二类而分别为他们写传记,总题目是《中兴遗传》,姑且用来记载他们的事迹,表达我的心意。

这部著作源于叹惜龙伯康、赵次张的事迹不能流传,所以在序的开头就提及他们。

题组二 文言断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退 让

贾 谊

翟王使使至楚。

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

“翟国亦有此台乎?

”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

”楚王愧。

(选自《贾谊新书》)

【注】①窭(jù):

贫而简陋。

②翦:

同“剪”,修剪。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解析 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答案 B

【参考译文】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

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

楚王说:

“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

”使者说:

“没有。

翟国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

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楚王感到惭愧。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唐]舒元舆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以此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

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选自《唐文粹》,江苏古籍出版社)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B.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C.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D.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解析 根据文意判断。

答案 C

【参考译文】

我因而感叹,认为金属的坚硬,在金木水火土五材中居首位,等到工人铸造为剑器,又成为器物中最锋利的。

这把剑依仗着质地的坚硬和锋口的锐利,如果一时不磨砺,尚且跟一般的铁没有区别,何况质地柔软锋刃钝涩的其他东西,并且又得不到磨砺,就会化为粪土,又怎能和烂铁相比较呢?

由此更加明白人生于世间,只要没有眼瞎、耳聋、声音哑失等疾病,那么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本性就都具备,本性完备,那么和豺狼燕雀等走兽飞禽也就不同了。

如果有人公然忘掉和舍弃像在磨刀石上磨刀那样不断提高名节品德的正道,反而用狂妄的语言和放纵情欲的方式做事情,模糊不清的外来的脏物,累积成污垢和丑恶,每天都还不觉悟,以至于残害天性和天理,那么活着的时候是天地间的一个废物,死了又与尘土一起丢弃,这难道不是白白辜负了日月时光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饮酒酣,曰:

“今日愿与诸大人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

“君子言过矣!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则日易主,君将安立矣!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

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

“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

“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

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

“若是,孤之罪也。

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

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解析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答案 B

【参考译文】

齐景公酒喝得很畅快,(对陪酒的众臣)说:

“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饮酒,请(大家)不要拘泥于礼。

”晏子(听了)惊讶不安,脸色都变了,说:

“君王的话错了!

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

力大的人足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足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

禽兽凭借力施行统治,强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改换首领,现在君王抛开礼,那么这就和禽兽一样了。

群臣凭借勇力治理政事,强者欺凌弱者,因而会天天更换君主,君王将如何稳固君位!

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讲究礼,所以《诗经》说:

‘人如果不讲礼,何不快点去死!

’礼是不可以没有啊。

”齐景公沉湎于饮酒而不听,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来,景公进来,晏子(还是)不站起来;相互举杯晏子比景公先饮。

景公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视说:

“刚才先生告诉我不可以没有礼,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相互举杯你却先饮,这合乎礼吗?

”晏子起身离开坐席两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说:

“我岂敢把和君王说的话忘记呢?

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达没有礼的结果。

您如果想不要礼,这就是了。

”景公说:

“如果这样,这是我的过失。

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了。

”君臣举杯三次后,就(按照规矩)结束了酒宴。

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仪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

题组三 综合阅读组

(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李琪,字台秀。

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

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览而骇之,曰:

“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

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

“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

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

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

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

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

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

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

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

除授尚书左仆射。

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寻命/之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解析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

琪上疏数千言。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答案 B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解析 “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

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

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

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解析 “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赋的结尾说:

“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

(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

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

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

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

赋的结尾说:

“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

”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

“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

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

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

“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

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

”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

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他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

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

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

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

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救下,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

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

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

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

李琪所呈奏章有数千言。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

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

李琪虽然曾经上奏章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

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

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

长兴年间,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