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99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docx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分解细化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第四册)分解细化

一、学科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学段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二年级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等。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三、学期课程目标

二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第一单元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这个月中()的天数最多,()的天数最少。

(2)这个月中阴天有()天。

(3)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天。

(4)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天。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1.平均分的含义:

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

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

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

3、除法算式的读法:

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例:

42÷7=642是(被除数),7是(),6是();这个算式读作()。

5.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

(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

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A、24÷6=B、4×6=

C、24÷3=D、24÷4=

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

除数×商=被除数。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

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

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

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

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现象

2、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现象。

4、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三)选择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现象。

A.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

2、下面()的运动是平移。

A、旋转的呼啦圈B、电风扇扇叶C、拨算珠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

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

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例.直接口算:

28÷4 8÷8

2、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例.填空:

45÷9=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表示(  )里有(  )个(  );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1、同级运算:

(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例:

23+6+1897-34-28

32+11-853-24+38

2×3×881÷9÷3

2×8÷472÷8×4

2、非同级运算:

(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例:

5×6+143×7-16

3+5×945-9×3

45÷9+1464÷8-8

13+56÷764-40÷8

3、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

6×(7+2)(24-18)×9

(14+35)÷7(82-18)÷8

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重点)。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

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例:

6×7=4242-15=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9=2424÷3=8(强调括号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4=912+9=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要想好先算出什么,在解答什么)

例:

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支,送给妹妹12支后,还剩多少支?

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算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6.练习十三第4题(重点)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

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

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

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

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

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解决问题

(1)余数比除数小。

例:

43÷7=()…()余数可能是()或者余数最大是()

(2)至少问题(进一法):

商+1

例: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

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3)最多问题(去尾法)

例: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4)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例:

第68页例6.

(5)练习十五第8题第11题(特别讲,更要让学生弄懂,很可能会考)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万千百十个

2、数位顺序表里: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

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例:

7438读作()

3604读作()

4900读作()

5002读作()

1050读作()

3、万以内数的写法:

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

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例:

2647=()+()+()+()

5、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数;

例:

940()1899

②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

例:

1350()2365

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例:

5940()5230

6、最大的一位数:

9,

最小的一位数:

1

最大的两位数:

99,

最小的两位数:

10

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

999,

最小的三位数:

100

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

9999,

最小的四位数:

1000

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

99999,

最小的五位数:

10000.

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最低位都是个位。

7、近似数:

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大约”“可能”“大概”出现就是近似数。

两位数的看个位上的数估算,三位数及三位数以上的看十位上的数估算。

(四舍五入)

(1)能判断那样的数是近似数?

哪样的是准备数?

(2)能找准一个数的近似数。

8.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1)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200+300=3000+6000=

600-400=9000-5000=

1400-400=2600-2000=

(2)进位、退位加减法

70+50=800+900=

140-70=1100-200=

9.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96页例13(估大)

练习19第8题(估小)

第八单元克、千克

1、质量的单位:

克和千克。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

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kg=1000g.

进率是1000.

延伸: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3千克○3000克 900克○1千克

6千克○5999克1000克○1千克

6.填合适的质量单位(千克、克).

7.简单的计算。

60千克+35千克=0克+38克=

56千克÷7=6克×8=

52克-25克=70千克-42千克=

8.解决简单的问题

(1)1块橡皮重5克,6块这样的橡皮重多少克?

(2)小华体重26千克,小方体重23千克,小华比小方重多少千克?

小方比小华轻多少千克?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1.简单推理:

(1)两种:

不是就是

例:

硬币不是正面就是反面。

(2)三种:

确定不是就是

109页例1

2.稍复杂推理(阅读推理)

方法:

(1)抓住确定信息,进行推理。

(2)用表格法去排除。

四、本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体现

五、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主要内容包括:

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和

(二),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是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如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学生在此学习除法笔算试商的方法,为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基础,也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

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

(一)”一章,包括简单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一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数学广角——推理”介绍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推理等活动解决简单的逻辑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小小设计师”,让学生亲自探究操作,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

六、各版块(单元)的具体目标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知识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惠勇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含义,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知识技能: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渗透交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过程、分析和时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知识技能:

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及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用7、8、9的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知识技能:

知道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技能: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知识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知识技能:

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能按一定的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推理的作用,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单元教学建议: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2.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

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单元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

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

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

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

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主要体现: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和交流信息。

 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五单元教学建议: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七单元教学建议:

 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

 难点:

(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

(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

如23+31,可以分解为:

23+30=53,53+1=54。

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