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00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docx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在切身感受中体验诗人气魄雄伟胸怀阔大的形象;让学生学习用一句话品味词语,在自主探究中体味诗歌语言丰富的情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难点:

感受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1)“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3)“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4)“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

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一、认清局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二、指引战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三、预言胜利“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四、赤子之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五、文武之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六、光明之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分上下篇。

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

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

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吧。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上片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下片           评古论今,赞颂当代英雄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二

菩萨蛮·黄鹤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2、背景

《菩萨蛮·黄鹤楼》创作于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此词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1)“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

“九派引沧流。

(2)“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3)“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4)“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5)“心潮”作者自注: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①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②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

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共产党处境维艰,国民党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4、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菩萨蛮·黄鹤楼

 

黄鹤知何去

 

心潮逐浪高!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三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

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

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

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

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4、交流词的大意。

(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

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

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4、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第一首,狂飙过后——长征,一路狂奔

第二首,斗志昂扬——战斗,四渡赤水

第三首,自信满满——彼可取而代之!

刺破旧世界,改换新世界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四

念奴娇·昆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毛主席诗词——念奴娇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2、此词作于1935年。

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

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人或为鱼鳖〕人们也许要被洪水淹死。

《左传·昭公元年》:

“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

“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胃)〕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

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

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

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

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

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

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4、同学们,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下面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念奴娇·昆仑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五

浪淘沙北戴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理解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浪淘沙:

词牌名。

  北戴河:

地名,现属于河北秦皇岛市所辖的一个区,在河北秦皇岛的渤海边,是旅游胜地。

  幽燕:

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叫幽燕。

滔天:

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幽指幽州,燕指燕国。

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秦皇岛:

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汪:

指水势大,深且阔。

  谁边:

哪边,何处。

  往事:

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越:

越过。

  千年:

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

即曹操(155~120年)。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挥鞭:

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碣石:

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

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遗篇:

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萧瑟:

秋风吹拂草木的飒飒声音(或指风的阴冷狂暴)。

  人间:

指社会。

4、交流词的大意。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4、同学们,让我们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六

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

教学重难点:

毛泽东表现出在大革命最艰难时的宏伟气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2、此诗为毛泽东于一九六一年所作,虽然所描写的场面较小,但却体现出了伟人从容不迫的心态。

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这是考验国人的关键时期,而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依旧表现出在大革命最艰难时的宏伟气魄,泰然处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挑战而上。

伟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之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交流词的大意。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

4、同学们,诗人能将复杂的社会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于短短的28个字,足见其卓越的文学造诣。

“劲松”、“乱云”、“从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正是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能将前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玩弄于手掌之间,巧妙利用通过博弈所赢得的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声感受他的诗中所表达的内涵吧。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劲松

乱云

从容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七

西江月·井冈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颂军民在井冈山保卫战中英勇战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诗词表达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2、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