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07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新版经典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湖南邵东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题

语文

试题说明:

本试题卷及答案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

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

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C.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D.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

由体。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B.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C.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D.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

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通过。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派上用场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二人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①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有删改

春,汉五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②,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曰:

“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

”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⑤。

——《项羽本纪》节选

【注】①沛公,汉高祖刘邦。

②孝惠,刘邦的嫡子;鲁元,刘邦之女。

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纪》中没有写双方军队的人数,第四处省略号后的故事在《高祖本纪》中没写。

④太公,此指刘邦的父亲。

⑤本段故事在《高祖本纪》中也没写。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

王、侯、伯、子、男。

B.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如兵符、虎符等。

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弃市,是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北面,面北,

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时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称臣。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

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

小的方面。

C.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赢得了秦地人民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就节选部分而言,《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哪怕是顺手一笔写了刘邦的本性,也是淹没在刘邦能从谏如流、宽政爱民的众多信息之中,而司马

迁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的冷酷无情与无赖形象。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5分)

(2)如是者三。

曰:

“虽急

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1-12题。

(8分)

送友人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1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这座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苦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表现,“,”本是鲁迅用来赞扬青年学生在真理和正义面前具有不怕牺牲精神的句子,不过它也可以启迪我们,真正勇敢的人面对苦难时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面对和正视。

三、语言文字基础与应用(12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世界各国因为有不同而需要合作,因为有共识才可能合作。

但如果各国彼此视对方为异端,势如水火,动如参商,何来合作?

②于是,在办公楼、公园内、在小区里、报刊亭,这一份带着柠檬香味的报纸,迅速成为市民炙手可热的话题

③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④演员们的举止深受越剧表演的影响,黛玉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韵味十足,而宝玉哭灵一场戏中宝玉的三次跪拜,低声的悲泣,长歌当哭,显示出对越剧表演的成功借鉴。

⑤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

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澳大利亚新秀霍顿夺冠。

中国名将孙杨状态未及最佳,虽后程爆发,奋力追赶,但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以0.13秒之差屈居亚军。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随风生长,自然与人,和谐相依,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汉武帝既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又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形成了国富民丰的局面。

C.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是他所走过的文学创造道路的一个缩影。

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D.自“中国青少年防灾减灾素质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广大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

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群居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

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__①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②__,不破坏社会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__③_。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进入高一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1

2

3

4

7

8

9

14

15

D

D

B

D

D

A

B

C

A

1.D(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

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不符

2.D(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

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3B(B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学法大视野·必修1》P.86页有改编

4.D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综合性比较强,所设选项往往会涉及全文,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整篇文章,找到选项对应区间,仔细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总领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铁路工人做了铺垫”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5.答:

①划线的句子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试题分析:

第五段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6.答: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

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

第二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四段、第五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六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点睛: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

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思路:

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

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本题就是要答出桥的本义——交通之桥,比喻义——和谐之桥,象征义——心灵之桥

7【答案】D.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8.【答案】.A.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是:

公、候、伯、子、男。

【解析】爵位高低分别为:

王、公、候、伯、子、男等。

各朝代略有不同。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

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

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

9【答案】.B.“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错。

“欲止宫休舍”说明他还是觊觎秦宫中的财宝美色的,不是丝毫不为所动;“乃”字说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并非刘邦本意初衷,是经过樊哙、张良劝谏后才采取的举措。

10.

(1)秦地的百姓非常喜悦,争着把牛羊酒食拿来慰劳(沛公的)士兵。

沛公又推让不肯接受,说:

“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我)不想让大家破费。

(“飨”“让”“乏”“费”各一分,句意1分。

飨,用酒肉犒劳。

(2)像这样做过好几次。

滕公对汉王说:

“虽然情况紧急,车马也不能驱赶得更快些(或“车马跑不快”),但怎么可以舍弃他们呢?

”于是姐弟俩(或大家)终于得以脱险。

(“三”“虽”“奈何”各一分,补出“曰”前后省略的对象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任命沛公为砀郡太守,封为武安侯

,封项羽为长安侯。

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说:

“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

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

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

安居乐业。

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

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

向民众讲明情况。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

“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

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

项王……自己率领精兵三万人……把汉军打得大败。

汉军四处逃散……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

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

滕公对汉王说:

“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

”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

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

“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