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15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第一章  先秦

一、阶段总体特征: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即祖国历史的开篇。

二、考点梳理:

1、人文始祖

(1)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和黄帝的历史贡献:

炎帝(神农氏):

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传说他教农具,教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集市。

黄帝(轩辕氏):

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他的妻子缧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技术。

(3)炎黄子孙:

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西周疆域广大,为了加强对周边的巩固。

(2)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授民授疆土”),诸侯服从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3)影响:

①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密切了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4)缺点:

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3、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最彻底的改革(时间:

公元前356年)

(2)内容:

主要内容:

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措施----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3)影响:

经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性质:

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5)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才能实现价值。

③改革是强国之路,是除旧

布新的良药。

4、甲骨文

(1)出土地点:

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原商朝的都城))

(2)特征: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它是一种象形文字,比较成熟,与今天汉字有渊源的关系。

(3)作用: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孔子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在《论语》(孔子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而成的书)。

思想上:

“仁”和“礼”两部分。

政治上:

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成为了以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教育上:

创办私学是民间办学的开始;主张“有教无类”,当仁不让,因材施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代表作或言论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和“礼”

孟子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

战国

《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严刑苛法

 

 

 

最有用:

韩非子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一、阶段总体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

二、考点梳理:

1、秦的统一

(1)建立:

(建立者:

秦始皇嬴政;都城:

咸阳;时间:

公元前221年)

(2)意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世袭;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意义:

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而不是诸侯国)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引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经济上:

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b、统一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c、车同轨(六尺)(目的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动军队,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C、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程邈发明])

D、思想上: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李斯的建议)(除医药、种树、占卜,秦国史书)

E、民族关系上:

北御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

董仲舒;

(2)含义:

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3)影响:

从此,儒家学说被定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1)原因:

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2)提出:

主父偃;内容略;

(3)巧妙之处:

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5、张骞通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分别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2)第一次出使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3)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4)我们应向张骞学习的精神:

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6、西域都护的设置

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机构: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

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7、“丝绸之路”

①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②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等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东来。

③丝绸之路: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8、纸的发明与改进

①发明:

西汉前期

②改造:

东汉前期蔡伦改进,史称“蔡侯纸”

③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④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9、《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

传说中的黄帝——汉武帝约3000年历史。

特点:

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的精神:

有远大理想;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注意史料真实,不避君主隐讳;不以成败论英雄;注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有顽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三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阶段总体特征: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二、考点梳理

1、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曹操。

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背景:

顺应历史潮流,加快民族融合的步伐。

目的:

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

(1)迁都洛阳(494年,平城→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

将洛阳看作自己家乡;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3、祖冲之

南朝宋、齐之际的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4、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被尊为“书圣”

成就: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特点:

(1)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风格,有创新;

(2)对隶、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3)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相关故事:

“坦腹东床”;“羲之墨池”;“入木三分”;“书成换白鹅”;“题扇济贫”;“教子有方”。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一、阶段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的繁荣

二、考点梳理

1、隋的统一

隋朝建立:

时间:

581   建立者:

杨坚(隋文帝)   都城:

长安

南北统一:

589年,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隋朝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秦朝。

2、大运河的开通的影响

(1)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3、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

A虚心纳谏。

魏征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B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蓄。

(2)贞观新政:

政治上,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职能分工: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政务);经济上,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颁布《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在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3)结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

原因:

(1)历代皇帝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为其奠定了基础

(2)重用贤能,整顿吏治;(3)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结果: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5、科举制度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官员选拔主要看家世背景。

形成:

隋朝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开创殿试

特点:

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内容: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影响 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4.推动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崭新局面的出现,赋予了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6、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民族:

汉与吐蕃(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时间:

唐太宗时期

事件: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影响:

①奠定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②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7、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影响:

学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鉴真东渡日本

时间:

唐玄宗时

影响:

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招提寺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9、玄奘西行

时间: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时)

目的:

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西行佛教圣地天竺;

贡献: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作品:

《大唐西域记》。

(神话小说《西游记》素材)

10、唐朝的诗歌

千古吟咏的唐诗: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盛唐时期):

人称“诗仙”。

杜甫(唐由盛转衰):

人称“诗圣”,作品为“诗史”;充满现实主义,作品选:

“三吏”“三别”。

11、“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地点:

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内容:

内有众多的泥塑造像和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五章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辽、宋、夏、金、元

一、阶段总体特征: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考点梳理

1、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灭亡于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汉族

906年

阿保机

上京

契丹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

蒙古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

女真

蒙古

南宋

1127年

赵构

临安

汉族

 

特点: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南与宋金南北对峙。

2、交子

背景:

城市商业的繁荣 

出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影响: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为商业的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3、行省制度

A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B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将西藏、云南、岭北、辽阳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4、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元朝还设置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5、回族的形成

背景:

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形成:

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实质:

民族融合发展表现

6、活字印刷术

发明:

北宋,毕昇,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意义: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7、指南针

又称罗盘针,战国时人们已制成司南,这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朱彧《萍洲可谈》)。

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8、火药

唐代发明,宋代改进,广泛应用于军事。

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

9、宋词

两宋文学的主要体裁。

杰出词人有:

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词风豪迈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南宋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0、元曲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标志戏曲艺术成熟,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主流。

关汉卿《窦娥冤》。

第六章 繁盛与危机—明清

一、阶段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二、考点梳理

(一)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加强(1-3)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胡蓝之狱后朱元璋废除)

2、军机处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反映了君主专制已发展到顶峰。

3、八股取士

内容:

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答案按八个部分进行。

危害:

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到明清时期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二)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4-6)

4、戚继光抗倭

背景:

倭寇(日本,商人,海盗)勾结中国的奸商骚扰中国沿海;明代中期海防松弛。

过程:

明朝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         

名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意义:

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5、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经过: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并包围入侵荷军,荷兰殖民者最终投降;1662年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

A对台湾的开发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派兵屯田,帮助高山族人民发展经济)B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6、《尼布楚条约》

背景:

1685年,康熙皇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

时间:

1689    地点:

 尼布楚

内容:

从法律上肯定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都是中国的领土;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意义: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B中俄东段边境相对稳定,双方贸易得到发展

(三)加强对边疆的管辖(7)

7、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1)措施:

A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B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雍正皇帝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D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活佛转世的人选。

(2)影响:

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恩威并重

(四)明清文化(8-10)

8、长城

修建原因:

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影响(作用):

(1)明长城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还修空心敌台,提高了长城体系的防御功能。

(2)长城又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经戚继光等加固,长城沿线声势联结,“精坚雄壮”,确保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和安宁。

(3)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9、《本草纲目》

这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成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10、明清小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东汉,三国时期,“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中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

《水浒传》

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

以农民起义为题材

吴承恩

《西游记》

取材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曹雪芹

《红楼梦》

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贾府盛衰为背景,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五)对外关系(11-12)

11、郑和下西洋

条件:

A社会安定,国力雄厚B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目的:

A加强明朝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时间:

从1405——1433年。

出发点:

刘家港

经过:

 郑和率领船队曾经七下西洋。

范围:

到过亚非各国30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A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C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局限性: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造成手工工匠的逃亡。

1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原因:

A经济上没有迫切的需要。

认为是天朝上国,无须同外国贸易;B害怕国人出海聚集力量抗清;.C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的海盗活动威胁清朝的统治。

评价:

1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2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