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33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docx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20《自然选择的证明》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前,总有些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结果荒废了学业,损害了身体健康。

②初春时节的江南,已是嫩草青青,应时的花儿也悄悄绽放,真是春意阑珊,让人陶醉。

③一些股票“分析师”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回顾昨天头头是道,展望明天模棱两可,却还自调为专家、老师,真是恬不知耻。

④各级政府应该好大喜功,多为百姓谋福利,圆百姓的幸福梦。

⑤此次实战演练中,蓝军扫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⑥蔡元培校长给人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2.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下30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的。

B.在世界杯外围赛前的热身赛中,他执教的中国队连遭败绩,这一结果大大超出了中国球迷们的意料。

C.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D.特别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民族精神,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给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0个字)

中新网2011年11月20日电在科学家们再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后,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可能真的要被改写,光速并不是宇宙速度的极限。

今年9月22日,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一个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

经测算,中微子跑过这段732千米距离所用的时间,比光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这一结果给科学界带来了巨大困惑,因为这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可以超越光速的理论相悖。

10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优化了实验方案并开始复核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最终“新的测量方法没有改变最初的结论”。

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也表示,在中微子速度超越光速这一结论被驳倒或者被证实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年来,很多人都以为砍掉了树再种上,________,于是盲目地大面积植树造林,但是有时候这种举动很可能是正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破坏生态圈。

比如,台湾有一片被认为是最恐怖的森林林区,在那里听不到任何动物的声音。

据说,那里原有的森林树种多样,______,但是后来因为“造林”运动,______,上了人工林。

因为树种单一,很多动物不喜欢再在那里居住,于是整个生态圈就此崩塌。

5.某校利用宣传栏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的标题。

要求:

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在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

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

板块标题:

6.把下面的三个短句改写成长句。

要求:

可适当增删字词,但语意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定位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支撑雄安新区建设的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国际媒体排在“新世界七大奇迹”的首位。

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创造了世界最大减隔震航站楼、世界首座“双进双出”式航站楼、世界首座高铁下穿航站楼等多项:

“世界之最”。

7.下面是自然选择过程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分点概述自然选择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

(注)基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

高洪

多数的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

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

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是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

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从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

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

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

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

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

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

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

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

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

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

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

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人类这一观察者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D.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两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令人莫衷一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物在太空中“修炼”

①植物在太空中能否顺利生长呢?

②在太空失重等多种环境影响下,许多被送上天的植物,特别是种子会发生一系列神奇微妙的变化。

太空实验证明,根的生长方向取决于重力,苗的生长方向则决定于重力和阳光。

根会因没有重力丧失了向地性而旋转180°向空间伸展,而它的叶细胞分裂则大为加速,细胞核体积则变大。

向日

葵在超重情况下,其向日运动明显减慢。

相反,在失重情况下,向日运动则加快。

③在太空中曾试种过芹菜、胡萝卜、小麦、洋葱、绿豆、松苗、烟草、郁金香等多种植物,发现太空小麦的成熟比地面加快13天。

1996年12月,俄罗斯和美国经过合作,成功地在“和平”号空间站暖棚里培养并

收获了第一批太空小麦,在这只有900平方厘米的“麦田”里收获了150多穗小麦。

这批墨西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只有97天。

④失重环境还会

影响植物机体的生理功能。

地面上的植物80%的能量用于茎的生长,而在太空的植物几乎没有茎,但叶子繁茂,果实丰硕。

同时植物由于受失重影响,改变了根向地和茎背地的生长习性。

但是,这些植物返回地球后,又恢复了原有的生长习性。

这说明失重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有可逆性。

⑤更为神奇的是,植物种子受失重等因素的影响,遗传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为了探索空间条件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我国早在1987年就开始对辣椒、苹果、西瓜以及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进行太空“修炼”试验。

天上走一趟,就是不一样。

这些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逗留5~15天。

逗留时间越长,种子基因变异程度越大。

种子经过太空“修炼”返回地面,与未经“修炼”的种子相比,出现令人惊奇的增产、优质效果。

太空辣椒比一般辣椒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单个平均重量从一般种植的90克提高到160克,有的可达300~400克,成为同类产品中的“大哥大”。

亩产可达4000~5000千克,比对照组增产1倍以上;病情指数减轻55%左右,可食性物质提高25%,维生素含量提高20%。

⑥同样,太空芦笋比一般的芦笋的出笋率高31%,苹果的个体平均重量增加15%,品质也有所提高。

西红柿平均产量增加20%以上,病情指数减轻11.7%。

人参组织培养基进入太空培植实验,10天后发现人参在太空的生长量已相当于地球上1个月的生长量。

4.题目中“修炼

”一词可用哪个双音节词替换?

作者为什么不使用可替换的词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太空作物神奇微妙的变化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作者是怎样说明“植物种子受失重等因素的影响,遗传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物由于脱离地球的重力环境进入太空,导致自身的优化发展。

所谓“环境改变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

《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担任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

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

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

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

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

由此,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

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

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

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

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

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

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

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

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

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

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

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

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

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

对此,您怎么看?

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

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

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

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

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陈红兵《疫情笼罩,更显生态民俗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

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画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

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

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

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等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进程,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倡导生态价值理念。

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

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

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明确生态行为主体。

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

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行为主体的关键力量。

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只要画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亟须培养生态美德。

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要假以时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

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请梳理出材料三的行文结构,并作具体分析。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

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

“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