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1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P21-24

地球圈层构造: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1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2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3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

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4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

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P27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太阳辐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相态)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地貌)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能量流动)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异质性)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人类场所)

第二章地壳

1.矿物、岩石的概念。

P30-3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

简述其特点。

主要造岩矿物有:

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1石英: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

2长石:

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

3云母:

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4普通角闪石:

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5普通辉石:

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6橄榄石:

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6.5-7,贝壳状断口,性脆。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

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

P31-36

(1)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概念:

岩浆岩:

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

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特征:

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

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有一定的产状;

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

产状为层状产出;

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C.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

岩石重结晶明显;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4)演化过程:

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

P31

1)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

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

如橄榄岩、辉岩。

2)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

如辉长岩、玄武岩。

3)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

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如花岗岩、流纹岩。

5.沉积岩的成因类型有哪些?

简述其指示意义。

P34

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

正常碎屑岩是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形成的;

(烁岩,沙岩,粉沙)

粘土岩:

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

泥状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页岩,泥岩,粘土)生物化学沉积岩:

主要见于海像或陆像沉积物,成分较为单一。

(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6.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

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

P35-36

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角砾岩、碎裂岩、穈棱岩、

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矽卡岩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混合花岗岩

7.什么是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

P40

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8.什么是地壳运动?

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特征有哪些?

地壳运动:

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使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在地貌的表现就是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

发生在晚第三纪(N)和第四纪(Q)的构造运动。

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

特征:

1)、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2)、具有方向性;

3)、具有非均速性;

4)、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9.褶皱、断层的要素有哪些?

P39-44

1)褶皱:

翼、轴面、核、枢纽、倾状、

2)断层:

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构造地貌。

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貌。

如平原(高原):

桌状台地:

平顶山(方山):

构造阶地:

丹霞地貌

1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并说明其意义。

P38

1整合:

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

12.举例说明火山喷发的类型。

P50

(1)裂隙式喷发:

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常可造成海底扩张,陆地上如冰岛拉基火山。

(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A.夏威夷型或宁静式:

没有猛烈的火山碎屑物喷发,只有流动性的大量熔岩溢出

B.培雷型或爆炸型:

喷发时产生非常猛烈的爆炸现象

C.中间型:

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依喷发力递增次序再可分为:

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型、维苏威型。

13.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P51

(1)灰渣火山堆:

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

(2)富硅质熔岩穹丘:

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

(3)基性熔岩盾:

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

(4)次生火山堆:

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

(5)复合火山堆:

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

(6)破火山口:

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

(7)火山塞:

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

(8)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

15.简述地震的分布范围。

P50-51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大洋中脊带(浅源地震,多为小震,较大的地震多分布于转换断层处)、东非裂谷带: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主要成分有那些?

P59

干洁空气【氮(N2)、氧(O2)、氩(Ar)、二氧化碳(CO2)、O3)】,水汽,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2、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况?

P63-65

大气的分层据气温和气流运动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1对流层,特征:

(1)厚度时空分布:

夏季>冬季;

低纬度到高纬度厚度减小。

(2)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公里范围。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

水汽含量极少。

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160—190K;

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水汽很少。

4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空。

大气密度很小。

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

散逸层(外层),暖层顶之上,800km以上的大气层,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

3、解释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

P66-68

大气逆辐射: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

(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

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地面有效辐射:

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

4、什么是气温垂直减率?

P72

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即℃/100米(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

5、分析全球等温线图可获得那些信息?

P71-72

全球等温线图不仅可以反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情况,也可表示海陆、地形、洋流等对热力分布的影响,从而显现地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真实情况。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路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④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

⑤7月份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20°

—30°

N一带。

6、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

①永久性活动中心:

太平洋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高压,或称亚速尔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②季节性活动中心(半永久性气压系统):

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北美高压;

亚洲低压,或称印度低压;

北美低压。

7、简述全球环流图式。

P91-95

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赤道低压带);

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极地高压带);

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空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着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气压(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间形成相对低压带(极地低压带)。

8、气候形成及变化的因子有哪些?

解释厄尔尼诺现象。

P106-113

(1)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大气环流、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大气环流变异,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向南扩张,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降雨量大增,出现洪涝灾害

9、全球可划分为那几个气候带?

简述其特征。

P114-118

低纬度气候带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15~18°

C以上。

中纬度气候带:

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最冷月均温低于15~18°

C,有4~12个月的平均气温大于10°

C,四季较分明。

高纬度气候带:

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降水少蒸散弱,自然景观为无干旱型,有大片沼泽。

高地气候:

出现在55°

S~70°

N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至山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10、什么是气压梯度力?

P85-86

存在水平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阻力

11、简述大气环流及其类型P91-97

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分为:

环球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12、什么是焚风效应?

P97

答案1: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3、简述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降水变率的意义。

P81-83

对流雨(热雷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

常见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地形雨:

暖湿空气遇高山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

迎风坡多余,背风坡少雨。

锋面(气旋)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环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

雨区广,持续时间长,主要在温带地区。

台风雨:

台风中有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剧烈且范围很大,限于夏秋两季。

降水变率:

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4、如何表示大气湿度?

P

(1)饱和水汽压: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可容纳的最大水汽量

(2)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

大气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3)露点温度: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

15、简述气团类型及其特征。

P98-99

1)气团的热力分类:

i.暖气团:

气团气温高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

ii.冷气团:

气团气温低于其所经下垫面,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

2)气团的地理分类:

依据气团源地特点划分:

冰洋气团A:

形成于北极区域和南极的高压系统,特点:

气温低,水汽含量极少,气层稳定。

中纬气团或称极地气团P:

根据源地性质不同,分中纬大陆气团cP与中纬海洋气团mP。

中纬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

—70°

,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

中纬海洋气团,多数由中纬大陆气团移至海洋变性而成。

热带气团T:

按源地性质分热带大陆气团cT和热带海洋气团mT

热带大陆气团:

副热带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北美西南部,冬季见于北非

特点:

气温高,湿度低,气温直减率较大,气层不稳定。

在该气团控制下的天气多晴朗。

热带海洋气团:

副热带海洋上。

低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层不大稳定。

但在它的中层常常有一下沉逆温层存在,气层稳定,阻碍了对流的发展。

赤道气团E:

赤道地带

温度高,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气层不稳定。

它控制下的天气闷热、多雷阵雨。

16、简述锋的类型及天气状况。

P99-101

类型:

(1)根据锋的移动情况,锋分为暖锋、准静止锋、冷锋三种基本类型。

暖锋:

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

指很少移动或速度非常缓慢移动的锋;

冷锋:

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又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类。

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中纬气团的分界面;

极锋是极地气团与副热带或热带气团的分界面;

赤道锋是热带或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天气状况:

(1)近地面锋线处,云层最厚,云的高度也最低;

离锋线愈远,云层愈薄,高度也愈高。

(2)暖锋雨区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雨区范围较广。

(3)若暖气团温度高,水汽含量很少,则暖锋上可能出现高云,甚至无云的好天气。

(4)在锋线前约150—200km区域内,由于空中降水,雨滴蒸发,使近地面层湿度增大,可以形成锋面雾。

(1)缓型冷锋:

云雨天气主要在锋后,离锋越远,冷空气越厚,云层由雨层云抬高为高层云、高积云、卷云,最后不再受锋面影响,转为晴朗少云天气。

(2)急行冷风:

夏季地面锋附近常发生旺盛的积雨云、雷雨天气,范围窄;

冬季地面锋前出现层状云,锋面移近时有较厚云层,锋面过后天气很快好转。

(1)准静止锋的云区,降水区比暖锋更广,降水强度比暖锋更小,降水历时比暖锋更长。

(2)如果暖空气的湿度较大,又不稳定,锋上可能形成积状云和雷阵雨。

锢囚锋:

锋面两侧有降雨,且强度较大。

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

1、什么是水分循环?

区分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差异。

P128-129

水分循环:

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它地方。

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产生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差异:

水分的内循环是指大陆上(或海洋上)水分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经凝结成云,产生降水,降落到原大陆上(或原海洋上)所完成的循环。

水分的外循环是指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中一部分随着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与大陆上蒸发的水汽汇合,凝结成云,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除部分被蒸发外,其余均经江河等径流流回海洋,补偿海洋蒸发失去的水分,这样的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循环。

2、水分循环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P128

蒸发:

指太阳辐射使水分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从植物表面散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

径流:

指进入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在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雹等形态降落;

降水:

指降水除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外,另一部分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及地面滞留水,并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地面径流、表层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江河,流入湖海。

3、潮汐有哪些类型?

P136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1)半日潮:

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低潮,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相差不多;

高潮和低潮间隔时间:

6时。

(2)混合潮:

一天虽有两次高潮和低潮,但这两次高潮或低潮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有很大差别;

(3)全日潮:

大多数日期一天有一次高潮和低潮。

4、了解各大洋主要洋流和水团运动状况。

P139-144

主要洋流:

北太平洋: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亲潮)

南太平洋: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加纳利寒流,

北大西洋: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南大西洋:

南赤道暖流,本格拉寒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

印度洋:

季风洋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阿古拉斯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

其他:

南极环流,

大洋水团:

(1)南极深层水团沿洋底流向赤道,也绕南极大陆东流影响西风漂流,同时为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提供深层水团;

南极中层水团在南纬60°

季节性冷却下沉形成南极辐合区;

(2)北大西洋深层水团跨越南极底层水团之上流向南大西洋并直抵南纬60°

南北大西洋中心水团形成于南北亚热带辐合区,流向赤道;

从北极辐合区难流的北大西洋中层水团约在北纬20°

和南极中层水团混合;

地中海水团对大西洋深层水团上部影响强烈(3)太平洋水团普遍流动缓慢,南极底层水团不断流进南太平洋,部分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水体混合的环南极水团缓慢连续地进入深水层;

太平洋中层水团和中心水团由于扩散不易区分;

几个远距离水团在赤道形成太平洋赤道水团(4)南极底层水团在印度洋南部范围清楚,红海底层水团同印度洋水团相混合;

印度洋浅层水团不清晰。

5、简述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149

1)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2)海洋是太阳能的主要收集者和储积者,其通过与大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3)海洋热容量和比重远大于空气,使它成为气温重要调节者;

4)洋流与气候关系密切,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叫同纬度地区低;

而接近暖流的海岸则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

从低纬度区输送到高纬度的热量,约有一半使洋流完成的。

5)洋流还影响水的地理分布。

暖流影响区气旋发育,降水较多;

寒流影响反气旋发育,降水较少。

6、解释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

P150

河流(stream):

: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drainagesystem):

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 

(watershed,drainagebasin):

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7、简述水系的类型及其特点。

(1)水系通常可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树枝状:

发育在抗侵蚀能力较一致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区;

格状:

常出现在岩层软硬相间、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平行褶皱构造区;

长方形:

和巨大的断裂构造相联系。

(2)水系按其构成的几何形态划分:

扇状水系:

众多支流集中汇入干流;

羽状水系:

支流比较均匀地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