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182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滨州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及一期全案策划营销报告Word格式.doc

1.1.3滨州市的交通状况

滨州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

宽敞繁忙的205线纵贯境内南北达17.5公里;

省道滨孤路纵贯南北境内长达15公里;

省道永莘路横穿境内东西长达16公里,并与205国道在镇城区交汇;

镇域所处位置非常重要,是京津塘通往南方各省的咽喉要道,南至淄博市50公里,东至东营市20公里,西南至省会济南市近百公里。

镇辖154个行政村,村村通上了柏油路。

公路密度65公里/百平方公里。

即将修建的滨博高速公路穿越镇域境内,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滨州地区交通示意图

黄河大桥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交通枢纽,205国道纵贯南北,220国道横穿东西,地方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

济青高速公路横穿本区南部,与即将完工的滨博高速公路构成了高等级公路框架;

胶济铁路干线自滨州南部穿过,支线深入本区腹地。

即将开工的德烟铁路横穿中部,是山东北翼的铁路大动脉;

滨州沿海已形成中小型港口群,现有500至3000吨级泊位10个,万吨级滨州港已经国家立项。

国家特大工程---“神骅工程”的黄骅港、朔黄铁路与滨州仅隔河之遥。

滨州至大家洼铁路即将开工,“十五”初滨州将形成一条内连国内东部沿海和西部能源基地,外通亚太各大港口的经济新通道。

“经济发展,道路先行”交通对于经济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房地产业影响也非常大。

随着滨州市的经济不断发展,滨州市的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由滨州市的城区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老城区,作为滨州最早的城市中心经济区,是现在城区的东部区域。

因为当时的滨城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其经济、政治等都集中在同一个区域。

后来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滨州市的老城区已经不能支持,所以滨州西区应运而生。

本项目地块周边道路交错,而项目南侧即使未来贯穿滨州市东西的主干道——黄河十二路。

黄河十二路东达滨州未来规划中的滨州火车站,西通直达济南的220国道,并且可以南北的支路,可以很快到达滨博高速公路,滨博高速南通济青高速,北部可以直通大高,在近期的规划中北部可以直通到京津唐的高速公路网,所以交通条件的影响非常大。

根据滨州市新的城市规划,西区开发必然将使滨州西部的开发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扶摇直上。

作为贯穿城市城市的交通要道——黄河十二路,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项目恰好位于缓和十二路的西段,因此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升值潜力必然非同一般。

1.2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滨州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而雄厚的自然资源,旖旎而独特的自然风光值得欣赏。

而且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是镶嵌在共和国万里黄金海岸上的金角明珠,是蜿蜒五千里渤海湾的地理轴心,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

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看,与珠江、长江三角洲齐名的黄河三角洲,无论是从自然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发展格局看,对中国、亚太经济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与珠江、长江三角洲,组成了通向世界的三大门户。

随着珠江、长江三角洲的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渐次北移,黄河三角洲必将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成为东北亚、大东亚经济圈最富有潜力的开发区域。

为滨州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就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状况,滨州市的经济水平在全省来说还比较低,城市化率相对较低,随着滨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州房地产业必将高速发展。

即使相比周边经济水平比其低的几个城市,比如东营、德州,滨州的城市建设也比较落后,有很大提升空间。

1.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3.1滨州宏观经济运行及发展趋势

滨州市GDP及增长比例图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GDP(亿元)

238.12

270.02

306.5

340.6

406

增长(%)

6.73%

13.40%

13.51%

13.0%

16.7%

人均GDP

6650

7498

8466

9361

11109

6.13%

12.75%

12.91%

12.4%

16.3%

(以上数据来源滨州统计年鉴(手册)2003,作者单位:

滨州市统计局)

从以上根据市统计局提供资料制成的图中可以看出,滨州经济持续增长,且增幅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6.73%增加至2001年的13.51%。

虽然在2002年的增幅稍有下降,但是在2003年又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增长达到到16.70%,高于全国9%的经济增长,也高于全省14%的经济增长。

以上都表明滨州市宏观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稳定增长速度。

2002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361元,2003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09元,突破一万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

2003年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93元,比2002年增长9.77%。

基本处于山东省的平均发展水平。

总体来说近年来滨州市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目前滨州经济的态势,预计在2004年GDP的增幅继续保持在17%左右,再结合内部外部环境的影响,预计在2005年GDP的增长会保持在16%左右

应该看到,由于滨州的GDP总值基数较小,虽然保持较高增长率,仍与省内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

1.3.2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2003年滨州全市全年城镇居民消费对比表

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4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77%

人均消费性支出5695.38元,增长8.55%

食品消费性支出

1982.03元

增长10.74%

衣着消费性支出

684.16元

增长3.2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403.14元

下降10.30%

交通和通讯支出

665.49元

增长32.72%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1012.68元

增长8.68%

滨州居民的消费依然停留在以物质消费为主的层面,消费心理倾向于表面物质的虚荣。

增长速度最快的依次为交通通讯支出、食品消费性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说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资金、人口的大量涌入,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旺盛。

滨州市人口多年保持稳定,外来人口增加量不大,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滨州市家庭户人口为3478581人,家庭户规模为3.28人,其中本项目所在地滨城区共计567586人,家庭户规模为3.10人。

滨州市消费品市场基本靠滨州市内部消耗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滨州市消费市场逐步走向繁荣稳定。

2003年滨州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2.87亿元,增长16.1%。

2002、2003年滨州市消费支出分析

指标

2002年(万元)

2003年(万元)

按行业分组

批发零售贸易业

799639

655078

928685

750483

餐饮业

116934

140677

其他

27627

37525

按经济类型分组

国有及国有控股

119499

141298

个体经济

465599

535935

私营经济

132318

158574

其他经济

82223

92878

2003年滨州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对2002增加16.1%,其中餐饮业的增长速度更是增长20.3%,而在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据了绝对地位,以2003年为例,滨州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整个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8%,这些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业主为本项目的商业销售提供了大量的潜在人群。

滨州市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都会带来大量的外来资金和外来人口,而他们对餐饮和娱乐等服务行业都会有很大的需求。

餐饮和娱乐也将成为商家重要的利润点。

1.3.32004年滨州市一季度经济情况

据滨州市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实现90.30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增幅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季度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5.8%;

第二产业增加值49.94亿元,增长26.2%;

第三产业增加值30.04亿元,增长13.0%。

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同步提高。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39亿元,增长41.4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4.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同比前移3个位次。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6.52亿元,同比增长49.68%;

实现利润6.86亿元,同比增长31.99%;

实现利税12.02亿元,同比增长42.23%。

反映工业总体经济运行质量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80,同比提高12.0。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6亿元,增长85.1%。

其中,基建投资10.21亿元,同比增长11.9%。

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利用外资形势良好。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53816万美元,增长122.0%,总量列全省第7位,增幅列全省第3位。

其中进口35854万美元,增长2.36倍;

出口17962万美元,增长32.2%。

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3个,其中合同利用外资9334万美元,增长3.96倍,总量列全省第8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

实际利用外资4498万美元,增长2.96倍,总量列全省第9位,增速列全省第1位。

财政、税收较快增长,金融平稳运行。

一季度,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7亿元,增长45.1%,总量列全省第13位,增幅列全省第1位;

地方财政支出6.34亿元,增长28.4%。

一季度,全市国家税收收入实现6.13亿元,同比增长38.5%;

地方税收收入实现3.83亿元,同比增长52.4%。

通过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滨州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导致人们的需求不断发生改变。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满足在不同的条件和阶段是完全不同的。

当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需求就会发生改变,不再完全是物质上的要求,而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人们希望获得充分的生活享受,以满足高层次精神需要。

这时人们对能够提高生活品质的高消费品会产生迫切的需求。

因此,莱钢项目应该抓住这一时机,通过营造项目高品质的居住质量,高层次的生活享受来吸引高端的客户。

1.3.4滨州市经济发展预测

区情和环境的分析表明,滨州市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进一步打牢基础,为更高层次的竞争积累强大的发展后劲。

由此,滨州确立了今后几年内的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发展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为主旋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和产品结构,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全面发展,把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新滨州带入21世纪。

这个指导思想的要点是:

创造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以发展项目、加大投入为重点,迅速膨胀经济总量,奋力开拓市场,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在以个体私营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对外开放、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搞突破。

坚持改革、开放、开发、调整、提高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充分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劣势,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积累强大的后劲,。

滨州市跨世纪的发展目标被确定为:

(一)速度目标。

确保用3年左右的时间刹住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继续拉大的局面,再用7年左右的时间,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7个市地中总量进入中游,人均指标进入中上游,继而向发达地区迈进。

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必须努力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GDP年均增长速度在13%以上;

二是确保GDP增长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以上。

(二)产业结构。

巩固提高第一产业,迅速膨胀第二产业,繁荣发展第三产业。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72.29%调整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形成主导鲜明、技术先进、相互协调、运转高效、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

(三)支撑条件。

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其综合功能和社会效益达到一个新水平。

交通实现海陆并举,四通八达;

通讯做到传递方便、快捷高效;

电力确保设施配套、供应充裕;

水利达到引、蓄、排设施完善,调节有度;

城市功能完善,载体辐射作用强劲。

力争到2010年,具有较高质量的城市环境,较高效能的技术设施,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比较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

(四)环境人口。

工业污染治理良好;

工业的主体工程和环境保护设施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水、河流系统、风景区、海洋等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

环境管理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3.17‰左右。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人口的协调统一.

依据指导思想的要求,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必须实施好五大战略:

第一,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衡量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滨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放在首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要坚持“工业兴区”的方略,围绕膨胀总量、提高质量下功夫、搞突破。

要坚持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的方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的步伐。

通过对大中小各类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上水平,从而加快滨州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借海兴滨战略。

滨州地处沿海,具有丰厚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对外开放条件,这是其它内陆地区所不具备的。

滨州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海洋的文章做实、做足。

要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把海洋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作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使化工成为本市最突出的工业特色。

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好沿海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使之成为本市农业的重要特色。

要搞好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旅游景点建设,使本市成为一个服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胜地。

通过努力,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海上滨州”。

第三,科教立市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在21世纪将得到更为深刻的验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和教育将会从资源经济时代的助推位置跃升为主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实施好科教立区战略,就能赢得下世纪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因此,必须把科技和教育作为立市之本,作为滨州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技、教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为此,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

采取多种方式大规模聚积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争取尽快选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

同时,重视劳动者的岗前和在岗培训,采取岗前培养、岗位练兵及“绿色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四,经济国际化战略。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对于滨州市来说更紧迫、更重要。

从加快发展看,需要借鉴利用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成果,采取“拿来主义”,充实、丰富、发展自己,弥补自身不足;

需要广占国际市场和空间,广借国际资本和资源,广引国际技术和人才。

可以说无论眼前还是长远,经济国际化战略是滨州市走向繁荣、加快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第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只顾当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抛弃。

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以对未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资源,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滨州市自2002年以来,经济建设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鼓励投资的政策,这将有效地刺激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滨州福利分房的制度的取消,加上滨州市住房制度改革已基本到位,住房分配已开始走向货币化和商品化的道路,使得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

目前虽然滨州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初期,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趋好,滨州的房地产业今后会呈现出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

房地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点,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集中展示了城市文明和现代生活。

1.4当地房地产投资方面的政策、法规分析

滨州市市场导向是按照“市场导向、总量控制、以销定建”的原则,大力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稳步发展商品房,搞好危旧住房改造。

建立健全住房规划设计审批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理监督制度。

虽然目前滨州市房地产业还很不成熟,但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房地产投资仅占GDP的1%左右,与其他较发达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滨州市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滨州市未来经济预期良好,城市房地产开发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随着购房者需求档次的提高、发达城市开发和营销经验的引入,也会使滨州市的房地产开发水平逐步提高。

二、城市重点产业发展分析

2.1 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2.1.1滨州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滨州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一产比例

第二产业

二产比例

第三产业

三产比例

1996

170.59

51.39

30.1%

76.25

44.7%

42.95

25.2%

1997

198.84

53.81

27.1%

92.43

46.5%

52.6

26.5%

1998

223.11

61.84

27.7%

102.03

45.7%

59.24

26.6%

1999

59.9

109.73

46.1%

68.49

28.8%

2000

61.37

22.7%

130.5

48.3%

78.15

28.9%

2001

62.91

20.5%

152.09

49.6%

91.5

29.9%

2002

62.72

18.4%

173.1

50.8%

104.78

30.8%

2003

72.07

17.8%

211.43

52.1%

122.5

30.2%

滨州市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色,以市统计局2003资料为例,GDP中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占到了52.10%,第三产业占到30.20%,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小,为17.8%;

从中可以看出,滨州市的经济机构是以工业为主,以服务性行业和农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滨州作为工业型产业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上涨;

而第一产业则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升,反映出滨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总体来说,滨州市的工业经济基础较高,企业宏观景气良好。

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低;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但近几年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未来经济形势依然看好。

2.1.2滨州重点产业现状分析

2.1.2.1旅游业

滨州旅游资源丰富,素有"

鲁北黄山"

之称的邹平县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是良好的避暑、渡假圣地。

北部沿海有可供直接观海的百里贝壳长堤、旺子岛,有广阔的天然狩猎场和跑马场,雄奇壮观。

兵圣故里惠民县有玲珑别致的“孙子故园”,邹平范仲淹的读书洞,滨州唐赛儿纪念馆,无棣的海丰塔,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全国仅存的城堡式等名胜,还有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自然景观令人留恋忘返。

阳信梨花节、无棣小枣节、沾化冬枣节、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滨州市是一座新兴旅游城市,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为首批国家级卫生城市,被誉为黄河下游的一颗明珠。

滨州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商贸、金融、饮食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