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236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

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

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

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

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

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

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

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

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

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详见附件四:

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

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

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

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

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

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

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

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

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

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

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

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

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

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素质教育不断线;

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

(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

(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

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

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

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

在第—、二、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

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

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

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

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

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

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 

课程设置“三接轨”。

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

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

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整合课程内容。

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

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

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

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

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 

修订教学计划。

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完善教学大纲。

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

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

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

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

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

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

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

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

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

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

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

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

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

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

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

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

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

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

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

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

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

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

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水平高超、学生满意、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专业培养出1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率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以促进课程建设。

综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

我们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