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242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doc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4、常用勾股数:

3、4、56、8、109、12、1515、20、257、24、255、12、138、15、179、40、41

5、解立体图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

(1)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图形

(2)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

(3)最后以上面的最短路线为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圆柱表面蚂蚁吃面包:

勾股定理:

圆柱高的平方+地面周长一半的平方=最短距离的平方

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两直角边乘积/斜边

7、折叠问题的常用方法:

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

然后一边是x另一边是关于x的代数式

第二章实数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

(2)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3)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4)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5)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3、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X=aX=aX=a

(x一个值,取正)(x两个值,一正一负)(x一个值,可正可负)

记做X=x=x=

平方根性质: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零的平方根是零;

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性质: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4、二次根号下有意义的条件:

根号下是非负数,即≥0

5、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a叫做被开方数。

6、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与有理数的意义是一致的

7、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

设a、b是实数,

(2)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

8、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

(2)()

9、最简二次根式:

运算结果若含有“”形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10、非负数的情况:

根号下,平方,绝对值。

例如

11、常用的平方与立方

11²=121,12²=144,13²=169,14²=196,15²=225,16²=256,17²=289,18²=324,19²=361,20²=400,21²=441,25²=625

2的立方83的立方274的立方645的立方1256的立方216

12、常用的开二次根式(自己填好)

=======

====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

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3、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

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4、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5、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第一象限(++)点P(x,y)第二象限(-+)

点P(x,y)第三象限(--)点P(x,y)第四象限(+-)

6、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点P(x,y)在y轴上(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7、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相等(直线y=x)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直线y=-x)

8、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9、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总述,关于哪个轴对称哪个坐标不变,另一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10、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11、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a或y×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

x×a,y×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

x×(-1)或y×(-1)

关于y轴或x轴对称

x×(-1),y×(-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a或y+a

沿x轴或y轴平移a个单位

x+a,y+a

沿x轴平移a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a个单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3、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

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

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

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的形式(k,b为常数,k0),

正比例函数的形式(k为常数,k0)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5、一次函数的性质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的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k/越大直线越陡,/k/越小直线越缓

b代表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

当b>0直线交y轴正半轴b<0直线交y轴负半轴

6、一次函数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b);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另y等于0,求出x的值.即(—,0)

7、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

8、两个一次函数k=k,b≠b两直线平行

k≠k,b=b两直线相交于y轴上的点(0,b)

k×k=-1.两直线垂直

9、直线y=2x向上平移三个单位得到y=2x+3,向下平移三个单位得到y=2x-3

10、在实际问题的图像常取在第一象限,读图时注意x轴y轴代表的信息,若图中有两条直线应标注各个直线的名称。

1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

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x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1-5都为理解内容)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

(2)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坐标。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7、个位数字为x十位数字为y的两位数为10y+x

较大的两位数为x较小的两位数y,将较大的写在左边的四位数是100x+y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

(1)平均数:

=。

(2)加权平均数:

=(xf+xf+…….+xf)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众数。

注意:

(1)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而不是次数

4、中位数

(1)先排列

(2)中间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注意:

奇数个数的中位数,可以把数字加1,再除以2.这个位置就是中位数。

如101个数字,是101+1为102除以2.第51位的数字,就是

偶数个,直接除以2的那位,和它后一位数字的平均数。

如100个数字,就是100除以2为50,和51位上数字的平均数

5、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如数据有单位那么要加单位。

6、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极差,方差,标准差。

他们越小数据越稳定。

7、极差:

一组数据最大值-最小值

8、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步骤:

(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个数与平均数的差

(3)差的平方(4)再求平均数

9、标准差: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 定义与命题 (理解不用记忆)

(1). 定义

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 命题

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 公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定理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 证明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2. 为什么它们平行 

1. 平行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由此得到平行的判定定理) 

2. 平行判定定理:

 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平行判定定理:

 同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1.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 三角形和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5.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6、不是命题的情况:

疑问句,短语,图的做法。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