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270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siliconcontent;

determinationmethod

摘 要:

介绍了一种简易的测量水稻硅含量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准确、方便、能批量化测定水稻硅含量。

以珍汕97B/

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两次重复,共498个株系的谷壳、剑叶和茎秆为材料,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每份材料测定2份

样品,两次测定结果达极显著正相关(P<

0.0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54、0.97026和0.98848。

取10份代表性样品

进行了高温碱熔解法的测定,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高度一致,r=0.9993。

关键词:

水稻;

硅含量;

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Q945.12;

Q942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27216(2005)0520460203

  硅在地壳中含量达28%,是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仅次于

氧居第二位[1]。

水稻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

粮,又是单子叶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

同时,水稻是

一个典型的硅吸收植物,能代谢性地吸收硅,而许多其他陆

生植物缺乏此种能力[2]。

硅又是水稻生命活动中大量需要

的主要元素,在水稻高产、稳产、抗病、抗虫、抗倒性等方面都

具有有利作用[3~5]。

目前,虽然硅还没有被证明是水稻的一

种必需元素,但至少是一种有益元素[6,7]。

随着世界上硅学研究的不断兴起,硅含量的测定方法也

在不断更新,如重量法[8]、高温碱熔解法[9~12]、氟化氢溶解

法[13,14]和碱氧化消化法[15]等。

但目前的测定方法还是比较

烦琐,大样本量分析操作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

稻硅生理、生化以及其遗传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本文介绍

一种简易、可靠的测定水稻硅含量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准

确、方便、能批量化测定水稻硅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水稻材料为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的249个

株系。

2003年夏种植于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两次

重复。

1.2 操作步骤

1.2.1 配制二氧化硅标准溶液

称取0.1000g预先经1000℃烧1h的高纯石英

(99199%)于镍坩埚中,加2g无水碳酸钠,混匀。

先低温加

热,逐渐升高温度至1000℃,形成透明熔体,冷却;

热水浸取

熔块,转入300mL塑料杯,加入150mL沸水,搅拌使其溶解

(溶解完全后溶液应是澄清的),冷却。

转入1L容量瓶,用

蒸馏水定容,摇匀后立即转移到塑料瓶中,贮存于室温下。

此溶液每1mL含0.1mg二氧化硅。

1.2.2 标准曲线绘制

(1)所用试剂的配制。

还原试剂的配制方法为:

先分别

配制溶液A(溶解2gNa2SO3和0.4g12氨基222萘酚242磺酸

于25mL蒸馏水中)和溶液B(溶解25gNaHSO3于200mL

蒸馏水中),再混合溶液A和B,并定容至250mL,装于聚乙

烯瓶(外套黑罩),放于暗处保存(最多2周)。

钼酸铵溶液的

配制方法:

将54g(NH4)6Mo7O24·

4H2O溶解于800mL蒸

馏水中,用50%NaOH将pH值调至710(约需27mL),加

入蒸馏水定容至1L。

(2)比色测定。

分别取0、0.5、1.0、1.5、2.0、2.5、3.0、

315、4.0、4.5mL的二氧化硅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

依次加入30mL冰醋酸(20%),10mL钼酸铵溶液(54g/L,

pH7.0),摇匀。

5min后,快速加入5mL20%的酒石酸,接

着快速加入1mL还原试剂,最后用20%的冰醋酸定容至50

mL。

30min后,于650nm处比色读取OD值。

收稿日期:

2004210220;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5201205。

基金项目:

浙江省重点项目(2003G10028);

国家863计划资助

项目(2003AA207030)。

第一作者简介:

戴伟民(1976-),男,在读博士研究生。

460

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JRiceSci),2005,19(5):

460~462

http:

//www.ricescience.org

1.2.3 样品准备

从田间收获的水稻材料于70℃下烘7d以上,磨粉,过

60目筛,再60℃下烘2d,冷却后混匀,迅速称取样品。

壳、剑叶、茎秆材料各498份,每份材料各取2份,每份100

mg。

1.2.4 样品预处理

将100mg样品放入100mL耐高压塑料管中,加入3

mL50%的NaOH溶液,松松盖上盖子,振荡器上摇匀,于高

压灭菌锅中121℃下灭菌20min后,用漏斗转移至50mL容

量瓶中,蒸馏水定容,颠倒摇匀10次。

1.2.5 样品测定

吸取1mL样品至50mL容量瓶中,加入30mL20%的

冰醋酸,接着加入10mL钼酸铵溶液(54g/L,pH7.0),摇

匀;

5min后,快速加入5mL20%的酒石酸,接着快速加入1

mL还原试剂,最后用20%的冰醋酸定容至50mL。

30min

以后,于650nm处比色,读取OD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获得硅含量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0.0824x+

010038,R2=0.9998(图1),式中,y为OD值;

x为标准溶

液硅含量,单位为mg/L。

2.2 水稻硅含量群体测定结果

测定了水稻的谷壳、剑叶和茎秆各498份材料的硅含

量,每材料2份样品,两次测定结果达极显著正相关(P<

010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54、0.97026和0.98848

(图2)。

2.3 与高温碱熔解法测定结果比较

目前,世界上测定硅元素含量时常用高温碱熔解法来评

估其他测定方法的准确性[9~12]。

根据上述水稻群体的测定

结果,按照含量从高到低选取10个样品进行了高温碱熔解

法的测定。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高度一致,r=

019993(图3)。

由此表明,应用本方法检测水稻硅含量具有

高可靠性。

在实验中,为操作快速、准确,建议用1mL和5mL移液

枪吸取溶液、用漏斗进行样品转移。

1个熟练工1d可测定

近百份样品,如果有自动比色仪,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图1 水稻硅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Fig.1.Standardcurveofdeterminationofsiliconcontentin

rice.

图2 498份水稻材料谷壳、剑叶、茎秆硅含量2次测定结果的线

性相关分析

Fig.2.Simplecorrelationonthesiliconcontentinthehull,flag

leaveandculminricebetweenduplicatesamplesof498

ricematerials.

图3 本方法与高温碱溶解法硅含量测定结果的线性相关分析

Fig.3.Simplecorrelationbetweenthesiliconcontentdetermined

bythehigh2temperaturealkalinefusionmethodandbythe

presentmethod.

戴伟民等:

测定水稻硅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461

参考文献:

1 DatnoffLE,SnyderGH.SiliconinAgriculture.Amsterdam:

ElsevierPublisher,2001.

2 OkudaA,TakahashiE.Theroleofsilicon.In:

Proceedingsof

SymposiumonMineralNutritionofRicePlant.Manila:

IRRI,

1964.123-146.

3 IdrisM,HossainMM,ChoudhuryFA.Theeffectofsiliconon

lodgingofriceinpresenceofaddednitrogen.PlantSoil,1975,

43:

691-695.

4 LeeEW,KwonYW,SohCH.Lodgingliabilityandresponse

toPaclobutrazolapplicationofhigheatingqualityjaponicarice

varieties.KoreanJCropSci,1987,32:

224-233.

5 BalastaMLFC,PerezCM.Effectsofsilicalevelonsome

propertiesofOryzasativaL.strawandhull.CanJBot,1989,

67:

2356-2363.

6 SuzukiA.FertilizationofRiceinJapan.Tokyo:

JapanFAO

Association,1997.

7 MaJF,ShokoG,KazunoriT,etal.Roleofroothairsandlat2

eralrootsinsiliconuptakebyrice.PlantPhysiol,2001,127:

1773-1780.

8 YoshidaS,FornoDA,CockJH,etal.LaboratoryManualfor

PhysiologicalStudiesofRice.3rded.LosBanos,Laguna:

Inter2

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1976.17-22.

9 KilmerVJ.Silicon.In:

MethodsofSoilAnalysis.Part2.Madi2

son,WI:

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1965.959-962.

10FoxRL,SilvaJA,PlucknettDL,etal.Solubleandtotalsili2

coninsugarcane.Plant&

Soil,1969,30:

81-92.

11VolkRJ,WeintraubR.Microdeterminationofsiliconinplant.

AnalChem,1958,30:

1011-1014.

12MeyerML,BloomPR.Lithiummetaboratefusionforsilicon,

calcium,magnesium,andpotassiumanalysisofwildrice.Plant

&

Soil,1993,153:

281-285.

13NovozamskyR,HoubaVJG.Arapiddeterminationofsilicon

inplantmaterial.CommSoilSciPlantAnal,1984,15:

205-

211.

14vanderVormPDJ.Dryashingofplantmaterialanddissolution

oftheashinHFforthecolorimetricdeterminationofsilicon.

CommSoilSciPlantAnal,1987,18:

1181-1189.

15朱智伟,林榕辉.碱氧化消化法快速测定谷壳中的硅.中国水稻

科学,1990,4

(2):

89-91.

欢迎订阅2006年《作物学报》

《作物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全国性学术刊物。

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

谷物化学、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

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以及专题综述、评述等。

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

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

《作物学报》为月刊,2006年160页/期,定价:

30元/册,全年360元。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刊号:

ISSN

0496-3490,CN11-1809/S,邮发代号:

82-336。

也可向编辑部直接订购。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学报》编辑部(邮编

100081);

联系电话:

010268918548;

传真:

010268918747;

银行汇款: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农科院分理处,户名:

中国

作物学会,帐号:

060435018001069607;

网址:

//www.chinacrops.org;

http:

//xbzw.chinajournal.net.cn;

ht2

tp:

//zuowxb.periodicals.net.cn;

E2mail:

xbzw@chinajournal.net.cn;

zwxb301@mail.caas.net.c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