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275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现代文阅读自然科技文阅读专题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

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

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

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

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

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

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青

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C.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维护和优化青藏高原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对我国整个生态系统极为重要。

B.如果雪线继续退缩,将导致湖泊、湿地干涸,有可能使水中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C.推行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可维护地下水系,支撑青藏、云贵高原的生态系统。

D.保护热带雨林,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既有经济效益,又很好地维护了生态系统。

(二)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

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

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

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

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

乔和弗里茨·

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

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

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

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

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

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

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

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一氧化碳虽然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2、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于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3、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三)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

华莱士说:

“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

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

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

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

”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四)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

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

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

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

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汥等。

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

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

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病菌表皮受损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D.病菌失去细胞壁

2.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在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病菌死亡。

C.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4.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既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又可能引发L型疾患。

B.对于细菌性L型疾病患者来说,单用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肯定不会把病治好。

C.抗生素抑杀病菌繁殖,有破坏细胞壁和破坏细胞质两种形式。

D.鉴于L型菌有不容易诊断等特性,所以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五)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

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

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

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

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

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

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

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

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

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

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1、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微。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迷。

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经专业训练。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六)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

厄尔尼诺(ELNINO)。

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于此,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

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一名最早来自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指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两侧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将南美沿岸温暖的表层海水吹送至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东侧高30—40厘米;

同时在南美赤道沿岸则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

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温度较低,故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格局。

而对大气来说,海水就像一台发热机,西部海温高,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

而东部海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

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

而在西侧菲律宾、印尼一带则恰好相反。

然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从而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

这股悄然而至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俗称赤潮)。

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破坏,赤道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海温的异常最终影响了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进而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

通常始于冬春,终于翌年冬春,平均每2—7年一次。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14次,尤以1997年为最强,直接导致了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

关于厄尔尼诺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使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所致;

也有人推断,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主要原因。

有科学家则从其发生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它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

1.下列对“厄尔尼诺”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厄尔尼诺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南美洲的秘鲁沿岸,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年,相对于以往,如今它发生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危害也越来越大。

B.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较往年持续半年增温幅度高于0.5℃后,破坏这一地区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

C.太平洋赤道地区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最终原因。

由于信风的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并且驱使赤道逆流逆秘鲁寒流南下,使之变为暖流,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是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它会改变这一地区的水温格局和海平面高度,使原本正常年份的西暖东冷、西高东低变成西冷东暖、西低东高。

2.根据原文,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中,海水易受太阳热量,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只接受海水辐射传递的热量,因此,温度高的海水上空,大气受热后,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

反之,则盛行下沉气流,气候

干旱少雨。

B.南美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表层温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大气变化进而给全球各地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

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它可以破坏太平洋赤道地区正常的海温分布格局,使得西侧海温下降,中、东侧海温上升,进而产生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地球自转减速、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3.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温的异常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其间首先必然要经历的中间一环是使瓦克环流异常。

B.当南美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增高后,原本瓦克环流圈西部盛行的上升气流最终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