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286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感知文意;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17奇妙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交流查找的资料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

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

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问:

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据)

问:

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

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

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问: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奇妙的克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1979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1962

黑斑蛙1978

哺乳类鼠

多利羊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附:

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教学后记:

学生对克隆的事情较有兴趣,但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有难度。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二、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四、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为:

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三、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

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

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对文中的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谈谈月蚀(或日蚀)

提示:

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

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

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

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

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

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

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答题。

19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

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

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

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