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317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X 页数:195 大小:6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5页
亲,该文档总共1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1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全套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关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问题,每一位心理学家、精神卫生专家都可能提出一套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智力正常3、情绪稳定乐观4、意志坚定能够自制5、人际关系和谐6、自我意识完善7、反映适度8、人格完整和谐三、心理健康的特点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四、心理健康的意义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固然都很重要,但比较起来,心理健康则对人的生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三)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四)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心理不健康的机理与影响因素一、心理不健康的机理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人的心理疾病?

怎样认识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和机理?

目前,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观点,都企图从各自的哲学观点、行为学观点、社会学观点去观察和解释影响心理健康的机理。

其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是: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精神分析关于心理健康的机理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医学实践中发现精神创伤是引起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心理不健康的人被压抑到潜意识的心理矛盾,以此来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潜意识决定论2、幼年情结决定论3、人格内在冲突论,

(二)行为主义关于心理健康的机理行为主义者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对心理健康的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条件反射作用行为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异常行为或病态人格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经学习强化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2、社会模仿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指出,人们大量的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因此提出了社会学习的理论。

(三)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健康的机理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出生后就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只要环境适宜,这些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反之,这些自我实现的趋势、潜能得不到发展或向歪曲的方面发展,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人格异常等。

心理失去平衡的人,往往是由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趋势受到冲击和压制,使自我发展受到阻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危机感。

(四)认知理论关于心理健康的机理认知理论流派对心理健康问题卓有研究的心理学家,首推贝克和艾利斯。

认知理论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在于人的非理性观念,非理性信念是指会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的认知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甚至会导致神经症。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包括:

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人体素质、内分泌腺体活动、生理病变等;

母体怀孕期间的情绪、药物、营养等因素;

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早产、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决定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主观因素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以及人的主观努力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章大学生与心理健康,第一节大学生心理概述,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形态的变化

(二)身体机能的发展(三)生理素质的发展(四)神经系统的发育二、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如前所述,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生理发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全面的影响。

(一)体型对自我观念的影响

(二)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大学生心理的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认识心理有了飞速发展2、感情丰富而欠稳定3、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4、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5、个性基本形成

(二)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4、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5、情绪冲突,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条:

(一)身心感觉良好。

(二)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情绪积极,稳定协调(四)健康的自我意识(五)人格和谐健全(六)人际关系良好(七)热爱生活和学习,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五)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异常的类型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暂时心理紊乱。

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反映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3、心理疾病边缘这种类型的心理紊乱比较严重,已接近精神疾病的边缘,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适应不良2、学业问题3、人际交往障碍4、情绪问题5、与性有关的问题6、心身疾病7、人格缺陷与人格异常8、精神疾病,第三节中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况,一、欧美、港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欧美、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以及从事心理行为发展指导等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它们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举例:

略,

(二)日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咨询为例,1953年东京大学建立了日本高校第一家心理咨询机构,之后不断得到发展。

(三)港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香港各大学均设有学生事务处或学生辅导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学生辅导处的重要工作。

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学识辅导和就业辅导等。

台湾各大专院校均已设立学生辅导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从行政制度上保证了各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三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第一节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一、轻度情绪障碍及其调节对大学生来说,轻度的情绪障碍主要有:

心境恶劣、情绪易激怒、情绪不稳定、寂寞等。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适: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维持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3、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4、培养独立谋生的意愿与能力5、理想追求不能脱离现实,二、重度情绪障碍及防治重度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

(一)焦虑症的防治焦虑症是以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惧和焦虑不安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

本症状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为反复出现惊恐发作;

另一种为慢性持续性的焦虑状态,一般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防治焦虑症的方法

(1)正视现实,分析引起焦虑的因素,认识自己,宽容自己。

(2)强化自我调节作用,排除情绪障碍。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交流思想感情(4)默想法。

(5)注意转移法。

(二)抑郁症的防治抑郁症或称神经性抑郁症是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抑郁反应,其抑郁程度与经历不相符,但无精神病象征。

抑郁症的防治

(1)改变生活习惯,早晨早点起床,进行稍稍出汗的慢跑锻炼。

(2)可能的话,暂时地脱离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修养一阵子,恢复元气,调节好运动和修养的平衡,看些有益的图书。

(3)保持满足感,想想境遇不如自己的人,这样能使心情舒坦。

(三)恐怖症及防治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的一种特定的神经症。

该症与正常人对真实的威胁产生的恐惧是不同的。

患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不可克制。

心理因素是重要的病因。

恐怖症的防治

(1)自我脱敏法。

(2)自我暗示法。

(3)系统脱敏法。

(4)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大胆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改变过度内向、依赖、胆小怕事等不良性格特征,促使该疾患彻底痊愈。

(5)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第二节大学生神经症的表现及调适,大学生中常见的有神经衰弱、强迫症和疑病症等。

一、神经衰弱及其防治神经衰弱表现为慢性疲劳、情绪不稳、神经功能紊乱,并突出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或衰竭的特点,还伴有许多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自我调适神经衰弱的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必要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同时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以及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1)摆脱和消除心理冲突。

(2)增加生活情趣。

(3)克服有害的自我暗示。

(4)坚持锻炼,积极休息,作息规律。

二、强迫症及其防治强迫症以反复、顽固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

患者内心清楚这些强迫观念和行为是荒谬的、可笑的,但仍然无法控制这些观念和行动的出现。

强迫症的防治

(1)认知领悟疗法。

(2)森田疗法:

(3)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安排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

(4)参加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和一定量紧张的体力劳动。

三、疑病症及其防治疑病症是以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切实际地解释躯体症状或感觉异常等,并深信患有严重疾病,而以恐惧不安为特点。

疑病症的防治对疑病症可以心理治疗为主,使患者认识到清闲无事和长期休养对该病有害无益。

要安排一定的学习、工作和文体活动,将注意力从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转向对外界的兴趣,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也可辅以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对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一定帮助。

第三节大学生人格障碍及调节,一、人格障碍的概念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二、人格障碍的类型及其特点1、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反省自己有何缺点与过失,而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与他作对所致。

他们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对他不忠实。

为了个人利益,他们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2、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以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和多疑为特征。

这种人行为怪僻而偏执,为人孤独,不合群。

对人缺乏起码的温和与爱心,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别人对他的评价毫无感触。

他们沉默好静,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均兴味索然。

但一般尚能认知现实。

有繁多的白日梦或幻想,但一般未脱离现实。

他们在表达攻击或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情况或灾难时,显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3、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

1998年上海对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

这种人格障碍的最大危害是发展成为强迫性神经症。

4、情感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是指生活中所见的情绪高涨与忧郁低落极端波动的人格类型。

情感型人格的特点是,某种突出的情绪状态在患者一生中占着优势,可以是持续的情绪低落、抑郁,或者是持续的情感高涨,也可以是两者交替出现,且其情绪变化与外界环境没有关系。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为:

情绪不稳定,常常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痛苦与社会的损失,易发生违纪行为和不正当的意向活动。

反社会人格者在童年、少年时期即有明显的越轨倾向,有品行问题如偷窃、斗殴、吸毒、逃学、性罪错的记录,6、冲动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且自己完全不能克制。

事情过后,对发作时的所做所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次发生。

7、癔病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癔病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表演型、戏剧化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性格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都可能发生,但是以青少年和中年女性多见。

男性患者较为少见,并且常在25岁以下。

主要特点是过分做作,通过戏剧性的行为而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强,高度自我中心,情感易变化,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有高度的幻想性。

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过分敏感。

在应激状态下易于发生癔病症状。

8、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以妄自尊大的夸大观念和全神贯注于无限成功、权力和智慧光辉的幻想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第四章学习与心理健康,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从狭义上说,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二)学习的特点1、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中,人通过学习除了以个体直接经验的方式取得个体经验外,主要的是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借助语言的中介作用,以间接经验的方式去获取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从而来充实个体经验。

这种社会历史经验有助于人去适应、改善和发展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日益美好。

2、意识性动物没有意识,因而动物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和计划。

人是有意识的,而意识使人的活动能够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

这就赋予了人的学习以自觉性、目的性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了积极主动性的特点。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学习的意义如果有哪句话可以高度地概括学习的意义,那就是学习与生命并存。

1、学习与发展:

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的需要。

庄子云“吾生有涯,学也无涯”。

2、学习与教育:

终身教育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决定了教育应是终身的。

二、学习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

(一)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学习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学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根本途径。

学生以学习为本,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这种积极影响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

2、学习能带来满足和愉快。

3、学习使心理健康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学习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通过学习去认识世界,就必须遵循学习活动的心理规律。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不遵循学习心理过程的规律,则学习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三)心理健康对学习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象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适当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

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则会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影响小者,考试不及格;

影响大者,甚至无法学习以至被迫休学、退学。

三、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因素人类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智慧活动,包括学习在内,都需要多种心理因素参与。

这些心理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智力因素;

二是非智力因素。

(一)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的含义智力因素即指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等具体操作认知性心理机能。

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能力。

2、智力发展的趋势人的智力发展趋势不是单调递增的:

婴儿从出生到5岁智力发展得最快;

510岁智力发展速度不如5岁之前,但仍有很大的增长;

1013岁智力发展速度减慢,1416岁以后智力发展渐趋成熟;

2034岁是智力发展的高峰,以后缓慢下降。

3、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智力因素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

一般来说,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许多研究都证实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二)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的含义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广义的理解是指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狭义的理解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以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

其中个性是核心,心理学中所讲的非智力因素,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到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功能的发挥有促进、激发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功能的发挥有抑制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又缺少刻苦、勤奋学习精神的人,智力水平再高,学习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第二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策略,一、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专业性

(二)自主性(三)多样性(四)创造性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

(一)MURDER策略MURDER是六种策略的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

由丹瑟洛(D.F.Dansereau)于1985年提出。

(二)复习策略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根据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三)阅读策略1、SQ3R法

(1)浏览(Survey)

(2)提问(Question)(3)阅读(Read)(4)背诵(Recite)(5)复习(Review)2、PQ4R法它是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PQ4R分别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PQ4R程序的进行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意义地组织信息、使用其他有效的策略,诸如产生:

疑问、精细加工、过一段时间后复习等。

(四)问题解决的IDEAL方法IDEAL是布兰斯福德等(J.D.Bransford&

B.S.Stein)于1984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她所划分的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命名。

其五个步骤如下:

1、识别(identify)2、界定(define)3、探索(explore)4、实施(act)5、审查(look),第三节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困扰及调适,一、学习动机障碍

(一)学习动机缺乏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表现学习动机缺乏是指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上无压力和动力,从而导致对学习无兴趣,即对学习“没劲头”。

学习动机缺乏的调适。

克服学习动机缺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2)增强成就动机。

(二)学习动机过强学习动机过强的表现

(1)精神紧张。

(2)过于刻苦勤奋。

(3)对自我要求过严,容易产生自责。

学习动机过强的调适

(1)客观地认识自己,提出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抱负和期望。

(2)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履行。

(3)淡化名利得失,把关注点聚集在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关注成败后果,从而使学习效率提高,更能发挥水平,更有利于成功。

二、学习方法和习惯问题同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的任务要求更高,内容更丰富,学习深度和难度加大,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增强,这些方面的变化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更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要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有些同学仍沿袭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疲劳的调适

(一)学习疲劳的表现学习疲劳,是指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造成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二)学习疲劳的调试学习疲劳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对学习疲劳现象的防治,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2、遵循人体生物节律3、善于科学用脑4、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四、考试心理障碍及调适

(一)过度考试焦虑及其危害1、考试焦虑的概念考试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在一定的应试情况下,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引起适度的焦虑。

2、过度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过度的焦虑会影响考试中正常水平的发挥。

(2)过度的考试焦虑易发心理问题。

(3)过度考试焦虑会危害身体健康。

(二)如何防治过度考试焦虑1、改变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

2、认真复习,充分准备。

3、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个体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人对自己的身体面貌、个性品质、自身社会价值与周围世界关系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二)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