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324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档格式.docx

主观: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

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态度与品德

25|人气:

89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实质: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结构:

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

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

况下,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执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实质:

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

第二,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

第三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

2.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

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填空、选择

(1)道德认知。

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指向意义,是行

为的调节机制。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

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学习迁移

未知|日期:

94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

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习迁移概述

(一)含义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

也称“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也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垂直迁移。

前者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前者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影响。

后者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不同,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

学生的个别差异

24|人气:

75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和性别差异等方面。

……填空题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性格特征差异: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指在一类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

向性说&

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倾型&

内倾型。

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

式。

……名词解释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二)冲动型与沉思型

(三)具体型与抽象型

(四)发散型与辐合型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习概述

23|人气:

70

一、内涵

(一)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

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83

核心观点认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

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形成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

的原理;

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

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

需要中介作用。

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

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

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

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

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

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填空题)前者是

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

他强调程序

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

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位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

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

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

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

子过程。

……填空题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自己已习得的行为,会收强化的影响。

强化分三种: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

受到的强化;

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对

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

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但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

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师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示

范教学还不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