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302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0 大小:1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0页
亲,该文档总共2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2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例题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2、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3、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4、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汇报:

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有哪些发现?

引入新课:

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

板书:

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出示例题中的方块图,引导生观察并数一数。

提问:

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

10个一百是一千。

说明:

“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

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

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谁来数数看?

师生一起数一数。

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

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

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三、教学例4。

1、教师出示例图:

一堆97根,另一堆5根。

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2、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

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

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

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3、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

(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4、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

(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

(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

(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四、教学例5。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

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

怎么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

(十位)拨几个?

(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同桌互动:

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

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

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五、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

数数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写数  读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6页例题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写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

2、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读的方法。

3、会正确地用写、读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

4、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写、读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写、读中间、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数的方法

教师:

你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数位呢?

学生列举出计数器。

教师:

计数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

帮助我们写数、读数。

1写没有零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学生写:

85。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面板书:

85。

请一学生拨珠,可以拨三位数(285)、四位数(3247),教师出示相应的算珠图。

其余学生试着写数。

(填写例1的空)

讨论:

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么写?

启发学生逐步说出怎样写数。

2写末尾或中间有0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教师:

这两个数与刚才(例1)的数有什么不同?

刚才(例1)的3个数从个位起,每一位上都有算珠,每一位上都是0以外的数,写数时不会出现0。

而这两个数中,第1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第2个数的百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

讨论:

没有算珠的这一位怎么写?

归纳:

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3写文字表示的数

出示例3四千八百三千零七十五

(1)先让学生尝试写。

(2)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这两个数,全班交流写法。

(3)归纳:

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写几,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

4  课堂活动

二、学习读数的方法

1读没有零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315,并在黑板上板书算珠图。

学生写:

315 读作:

三百一十五。

讨论:

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样读?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

读数时,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往下读,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读作几十……

教师:

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数吗?

怎样读呢?

(同桌练习)

2读末尾、中间有0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1)先让学生试读这些数,并与刚才读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同?

(2)教师:

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读法)

(3)讨论:

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读?

引导归纳出:

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3出示例67318,1090,5800,7004

(1)让学生试读。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读的。

(全班交流)

(3)最后引导归纳:

怎样读万以内的数?

(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小结

你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吗?

读、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

 

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例1、例2,第18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数据,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归纳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的线段图。

先引导学生把4只海龟的年龄在图中表示出来,并说一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比较:

200与800的大小。

(小组合作,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2个百小于8个百,所以200<800……

比较:

800与1000的大小。

(相互交流,说比较的方法)

8个百比10个百小,所以800<1000。

……

比较:

1000与1100的大小。

教师:

请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情况,重点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讲解。

二、教学例2

(1)出示3200○514,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

小组汇报结果3200大于514,因为3200是四位数,而514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让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全班汇报交流,着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比的。

三、教学例3

(1)出示4850○5200和3300○3250,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重点讨论怎样比较3300与3250的大小。

(2)全班汇报得出:

3300>3250,先比较千位一样大,再比较百位,3300的百位3比3250的百位2大,所以3300>3250。

(3)归纳总结: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比……

四、师生总结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

数位一样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下一位……

课后反思:

 

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4页例1~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

2、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估一估 教学例1

(1)出示例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懂图意。

(2)议一议:

这3堆水果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请大家具体估计橘子与柚子的个数。

橘子大约有多少个?

(950个、1000个、1100个……)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估计的理由。

(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

柚子大约有多少个?

请大家估计。

学生可能估:

大约是100个、200个、80个、50个……请学生说出估计的理由。

(因为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

二、猜支数 教学例2

教师:

现在你们估一估图中各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好吗?

教师:

要估计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应先知道什么条件呢?

学生:

我想先知道1筒铅笔有多少支。

教师:

1筒大约有50支铅笔。

3筒呢?

4筒呢?

学生纷纷猜支数。

学生1:

我已经知道了1个笔筒里大约有50支笔,3个笔筒里就有3个50,所以大约有150支铅笔。

学生2:

也可以是50加50再加上50,一共是150支铅笔。

学生3:

3筒铅笔大约有150支,那么4筒铅笔多少支就在150的基础上再加1个50就是200支了。

学生4:

我是这样想的,1筒铅笔有50支,那么4筒笔就有4个50,大约就是200支了。

教师: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各有各的想法,那么你们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想法呢?

多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方法:

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可以先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看看要估计的是这样的几份,得出几份一共是多少。

三、量一量,估一估教学例3

教师:

现在一起来研究我们的数学书。

(出示书上例3中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教师:

现在请大家用尺子量出你们的数学书的厚度,并填在书上。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数学书一共有多少张纸。

教师:

刚才大家量出了1本数学书的厚度接近1cm,那么大家再猜猜到底要多少张纸才最接近1cm呢?

学生纷纷猜想,师生一起得出最佳答案:

1本书有(70)张纸——厚

(1)cm。

学生自由活动,可以用笔算一算,也可两两商量,猜一猜。

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1:

70页为1本书,700张纸里我估计有这样的10本书。

那么700张纸有(10)本书厚,大约厚(10)cm吧。

多请几位学生回答,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师小结:

大家说得很好。

其实和刚才一样,我们首先应该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来推测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用这种方法,比较大的数都能估计出来。

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

四、做一做,估一估 教学例4。

教师:

大家初步掌握了估算的方法,老师这儿真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出示例图,请大家小组内商量、讨论,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得出这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巡视、察看各组情况。

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看书,先说说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探讨出各种可行的方法,完成此项推理方法。

学生汇报讨论得出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

小朋友,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把你的收获给同学们讲讲,好吗?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

 

二、认识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31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

哪些地方有正方形?

学生找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

好!

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三、小组汇报

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较长的边,它们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边。

同样,两条较短的边也是相对的边。

从而得出: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是通过折纸得出的。

学生这样折:

正方形的4条边全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学生这样折:

正方形4个角完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相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

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一说。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1、例2及第33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

同学们,你们以前认识过哪些图形?

学生: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师:

其实在图形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

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1、认识平行四边形

出示例1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可能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等,但估计大多数同学会感受到有很多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教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

教师:

看一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这些角是什么角?

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举例。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师出示一个用木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

学生分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

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

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

学生再次分组活动。

教师:

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

(容易变形)

三、反思小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课后反思:

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1、例2及第36页、第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

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

(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

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

拼组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

这些你们都认识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有的说是这样形状,有的说是那样形状,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

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

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交流时注意:

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

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

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

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教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课后反思: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4页例1-4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

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

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

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

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

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学生: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可用80+50=130。

教师:

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

90,100,110,120,130。

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

80-50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

提问:

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

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

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

学生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从300开始,一十一十地往后数,数5个十,即350。

3个百加5个十,即三百五十,也就是350。

……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

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

(方法过程基本同上,略)

3小结

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学例3

教师:

出示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

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

我们有的同学在计算中经常出错,请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对了吗?

教师:

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是算对了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可以把400+500再算一遍,看能否得到900,如果两次加起来都得900,说明我算对了。

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说明我算对了。

……

小结:

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检验。

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教学例4

出示例4的情景图和统计表。

教师:

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教师:

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合计在这里就是指科技读物和文学读物一共的册数)

教师:

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

教师:

600-400=200算得对不对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学生:

把600-400再算一遍,如果两次都算出来是200,就说明算对了。

学生:

可以算200+400,如果得600就说明算对了。

小结:

要检验600-400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把600-400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这些方法都可以检验减法算得对不对。

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50页例1—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3、认识约等号,并学会正确读写。

4、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