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39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安徽省阜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

安徽省阜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

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

“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

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

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

”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

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

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

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

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

”“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

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

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D.“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B.“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答案】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

B项强加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

A“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错,原文说身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3.试题分析:

D“大鹏仍然值得小鸟羡慕”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萨布素的信使

安石榴

杨阿福接过公文套封,上面赫然写着“马上飞递,600里加急”。

杨阿福从上司的眼睛里读到了不容置疑的肃穆,他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肩膀。

这正是北中国最寒冷的时候。

“大烟炮”轰隆隆一阵紧似一阵地冲撞着驿站的窗户,它们从西伯利亚来,裹挟着野蛮霸气的寒流,一路横扫贝加尔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可以在不到一个时辰里把人畜冻成冰坨。

而且……这些都不算什么。

杨阿福两只穿着厚重靰鞡的脚摆成八字,皮腰带深深煞进腰间,把臃肿的驿服整饬得威武,公文套封扎实地捆在背上,他目光沉静地望着等待他的马。

这时候,“大烟炮”骤然停止。

那是一匹蒙古马,通体闪着枣红色缎子般光泽的儿马。

它鼻孔喷出两股白气,忧郁的眸子对视杨阿福黑亮的眼睛。

杨阿福一边的嘴角挑了一下,轻声说:

“伙计,这一次是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

我阿福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了,第一程怎么跑,你看着办吧。

”枣红马立刻嘶鸣起来,健硕的肌肉水波纹般涌动。

杨阿福飞身而上,高喊一声,马像离弦之箭飞出。

“大烟炮”重新刮起,四只矫健的马蹄在暴虐的疾风中酝酿一股神奇的铁流,滚涌着向南,一直向南。

官道上没有人车的影子,杨阿福在沉寂的莽林中疾驰。

孤寂和恐惧随着耳边的风纷纷退去,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他不断地策马,奔向下一个驿站。

远远的,驿站的屋檐在杨阿福的眼睛里起伏摇曳,杨阿福吞了一口唾沫,把前倾的身子挺直,声嘶力竭的喊声震颤着在寒冷的空气里传播:

“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

”立刻,驿站里跑出几个人,一名高大的驿卒挺身迎上,双手牢牢攥住缰绳,整个身体倾斜着向后压下去,枣红马蹄下拖起一团雪雾,驯服地停下来,稳稳站住。

四名驿卒迅速站到枣红马两侧,麻利地解开马鞍的种种绊扣,连同杨阿福一起高高举起,枣红马立即被牵走,一匹驿马随后补上,杨阿福重新落座马背。

此时,他刚好吃完驿站送上的两块酱牛肉、一壶滚烫的烧酒。

杨阿福心中的血气重新燃烧起来,他紧紧腰带,双腿猛的一夹,马儿飞奔而去。

杨阿福继续在沉寂的莽林中、险峻的高岗上疾驰。

对于他,黑夜和白昼没有分别,虎狼的吼声和暴躁的风声没有分别,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

过几个驿站,喝几壶烧酒,杨阿福没有记忆,他只牢记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现在,他的眉毛结了厚厚的霜花,脸上一层透明的冰晶,驿服成了冰雪的铠甲。

他的双脚铁钎般插在马镫里,两条腿没有任何知觉,持着缰绳的左手一点一点僵硬,右臂却异常灵活,他目视前方,不断地扬鞭策马。

第七天。

天际呈现一片雄伟的红云,浩瀚而庄重的紫气弥漫了整个东方。

杨阿福长叹一声:

“到了!

”北京城已然在望,最后一个驿站映入杨阿福的眼帘,他看着驿卒奔向自己。

在驿卒的眼里,杨阿福像一座大理石雕像凝固在高高的马背上,顷刻之后,又像一座冰山一样轰然倒塌下去。

史料:

康熙25年(1686年)3月6日康熙下旨,命萨布素迅速攻取雅克萨城,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清朝取得雅克萨之战最后胜利。

康熙28年(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字仪式,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

他没有留下名字。

“杨阿福”是我杜撰的。

他可能是云南人。

他一定是吴三桂的兵。

“三藩之乱”失败后,吴三桂的部下全部流徙到黑龙江驿站充当“站人”。

他可能很年轻、很强壮。

他一定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和他的细妹子。

他是萨布素的信使。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送信”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向我们讲述萨布素信使的英雄事迹,塑造出一个崇高的英雄形象。

B.面对寒流的肆虐、路途的孤寂漫长以及虎狼嚎叫,杨阿福毫无畏惧,一往无前,内心充满着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C.从结尾作者的猜测来看,杨阿福拼死完成送信任务,既是出于一名信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为了将功赎罪,希望尽早回到家乡与父母亲人团聚。

D.作者在小说结尾承认杨阿福是作者杜撰的,实际上是在提醒读者小说只是艺术的虚构,历史上并无杨阿福其人。

5.小说开头三次写“大烟炮”,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处描写的艺术效果。

6.小说最后插叙史料,补叙自己对人物身份的猜测,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4.A   5.①第一处对“大烟炮”肆虐的描写,渲染中国北部气候的苦寒、恶劣,预示着杨阿福此次任务的艰苦凶险。

②第二处写“大烟炮”骤然停止,与蒙古马的出场相映衬,烘托蒙古马威武刚健的形象。

③第三处写“大烟炮”重新刮起,衬托蒙古马载着主人公疾步飞奔,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

   

6.①插叙的史料,交代出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使故事更真实感人;②作者对人物身份的猜测,突出了“杨阿福”的平凡普通、身份卑微,命运悲惨,使其恪尽职守、忠明坚韧的品格更加悲壮感人;③升华了小说的主旨,照应标题,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同情。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与概括。

分析开头三次写“大烟炮”的描写及艺术效果,立足文本内容,分别分析即可。

如第二处描写“大烟炮”骤然停止,与蒙古马的出场相映衬,烘托蒙古马威武刚健的形象。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最后插叙史料,补叙自己对人物身份的猜测的作用,插叙的史料,交代出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使故事更真实感人;作者对人物身份的猜测,突出了“杨阿福”的人物形象,更加悲壮感人;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

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

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

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

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

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

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

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

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

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

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

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

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

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

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

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8.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9.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

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答案】7.C   8.BC   

9.一问:

材料一认为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

二问:

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7.试题分析:

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选项“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

8.试题分析:

A项,原文只是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选项“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文中没有依据。

C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无中生有。

9.试题分析:

注意答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然后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

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

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谒归,迎妻子置洛阳。

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

建武二年,封亢父侯。

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

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

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

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帝怒。

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

“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

”帝曰:

“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

”对曰: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

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三十年,定封慎侯。

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B.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C.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D.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在文中的意思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

它还有表示敬意的礼节,行礼祝贺等意思。

B.“屯田”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民屯为主。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隆出身皇室,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致使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都被杀,而刘隆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子和儿女追随世祖,结果其妻子和儿女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天下垦田和户口年纪不符合实际,朝廷要求重新上报,但很多官员偏袒豪强、盘剥平民。

D.建武十七年,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在大司马吴汉死后,行使大司马的职权;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

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

(2)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

【答案】10.B   11.B   12.A   

13.

(1)建武十一年,代理南都太守,一年多,交上将军印。

十三年,增加封邑,改封竞陵侯。

(2)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将攻打交趾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的将领征贰。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需要注意人名字“王莽”,“隆父礼”指刘隆的父亲刘礼,“崇”指刘崇;职务名“安众侯”等,“年未七岁”“故得免”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隆父礼与安众侯崇”应该是一起准备起兵的,排除C项。

参考句意:

王莽代国君处理国政的时候,刘隆的父亲刘礼和安众侯刘崇起兵诛杀王莽,事情泄露,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所以得以免死。

等长大后,到长安求学,更始帝任命他为骑都尉。

1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B项,“以民屯为主”错误,应是以军屯为主。

屯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击败匈奴后,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分析可知,“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致使……”锖误,刘礼和刘崇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后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