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45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docx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

创业女性事迹访谈

导读:

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创业女性事迹访谈》的内容,具体内容: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女性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找到成功的道路。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女性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找到成功的道路。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励志的创业故事,失业女生坚强创业年营业额40多万

曾经是干了5年的电脑培训老师,一朝失业,只能靠着每月800元的失业保险金度日。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但是肖慧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坚强创业,靠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她与好友一起创业,如今她已是海口一家电脑培训学校的老板,在她的帮助下,10名失业人员也实现了就业。

而这个失业女老师也开始年年入账40万!

现在肖慧有自己热爱的工作,稳定的家庭,这都是靠自己两年打拼来的。

工作近5年后下岗靠失业保险金度日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女孩肖慧带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海口一家电脑培训学校当一名电脑培训老师。

在近5年的工作时间里,肖慧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还负责学校行政、市场宣传、学生就业等多项工作,同时也熟练掌握了电脑培训学校运作的一系列流程。

2009年,学校由于内部各方面原因停办。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不到30岁的肖慧成了众多下岗人员中的一员。

当时正是年底,加上肖慧只有当电脑培训教师的工作经验,所以工作更不好找了。

"没有了生活来源,还要支付房租,当时的压力真的很大。

"那一段日子,对肖慧可以说是难忘的。

好在当时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每个月有800多元,解决了住房问题,让她渡过了难关。

她选择坚强与两位好友一起白手创业

2020年,肖慧和两个之前一起工作的同事商量,一起创业当老板。

当时,电脑培训业处于黄金期,加上自身又是电脑培训师出身,几番合计,肖慧和两名好友选择了继续走电脑培训这条路。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三个女人都是初次开培训学校,用肖慧的话来说,她们进入的是一个"三无产业":

无资金,无经验,无客源。

电脑学校的设备需要一大笔资金,为了筹措资金,三个人到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凑来凑去还是差10多万,正当三个人打算要放弃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国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创业免息两年贷款政策,于是三个人决定去办贷款,通过海南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创业课程培训,并向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创业小额贷款中心贷款,电脑培训学校就这样顺利地办起来了。

两间教室、一间练习机房、25台电脑、2架投影仪、三名老师......2020年8月,肖慧的电脑培训学校开张了。

肖慧笑着对记者说,当初自己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但就是这个柔弱的"光杆司令",却以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所有的电脑培训同行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肖慧现在的培训学校生意比较红火,但创业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

"创业之初的艰难,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肖慧告诉记者。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由于没有宣传,他们只能靠原来的学生介绍朋友过来学习,价格也是非常低,基本上毫无盈利。

"在业务极少的日子,我们就不停地在亲朋好友和网络上广泛宣传,盼着有更多学生来上课。

刚开始培训学校不仅没有盈利,还有少许亏损。

"一连几十天下来,肖慧有些支撑不住了,想到家人,她将眼泪吞进肚里。

年营业额40多万解决10人就业

"只要有付出,总会有回报。

"肖慧一直坚信这句话。

到了2020年,电脑培训学校年营业额近40多万元,培训学员达1000多人,学员就业率达以上,并带动了10人再就业。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肖慧的业务不断拓展,由以前的单一电脑培训发展到团体电脑培训、网络安全培训、国际国内考试认证等项目。

目前,她的培训学校经营渐入佳境,发展势头良好。

肖慧在创业中也收获了很多。

她说,很多下岗失业人员都有创业梦想,但往往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她提醒想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前要明确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实用技能,同时,在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气馁,要增强信心,"对症下药"加以解决,只要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下去,创业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电脑培训学校从小到大,肖慧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终于体会到风雨过后的那抹彩虹才是人生最动人的风景。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她明白,如果不增强自身的实力,谋求新的发展,就会坐吃山空。

肖慧告诉记者,她正在筹划扩大公司规模,准备再购进10台电脑,新开1个摄影棚,一家广告公司,开辟一些新的线路。

她坚信"只有规模扩大了,才能有实力、有资本去进行竞争"。

肖慧身上充满着的自信、自强的个性,让每个走近她的人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

在完成了由"依附"到"自主创业"的"心理历程"之后,肖慧觉得自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感觉。

当初和肖慧一起下岗的那些姐妹,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靠领取政府最低生活补助度日。

做点什么小生意好呢?

肖慧却没有自暴自弃,凭借自己坚韧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想用她的经历、感悟,告诉那些抱怨命运不公的下岗失业姐妹们:

"遇到困难时,不能只依赖于外力,更主要的是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信念,学会掌握和开发自己,才能摆脱困境,获得幸福,也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可。

"

二:

一个50岁创业的女人故事

两次创业,杜莹亲历了中国新药研发环境的改变,而50岁的她也正是推动这一变化的力量之一。

"有必要再创业吗?

"杜莹问自己。

不是没有成功过。

2002年,50岁的她创建了和记黄埔医药(HutchisonMediPharma),2020年50岁的她离开时,这家新药公司已有5个在研药物,并创造了本土多个第一:

第一个把化学药拿到国外做二期;

第一个把植物药做到了全球三期临床;

第一个去澳大利亚做一期临床;

第一个把早期研发成果转让给全球大药厂;

第一个向全球大药厂转让候选药物,总金额1亿多美元,创本土当时最高纪录......

在男性主导的医药创业圈里,这位女性创业家几乎赢得了所有同行的尊重,"能干"、"有本事"是50岁的她经常被贴上的标签。

不是没有诱惑,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50岁的她已50岁,这是大部分女性准备退休的年纪。

50岁的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的那个才10岁,50岁的她也希望多些时间给孩子。

在50岁的她的成长中,父亲曾为了50岁的她们放弃某段仕途。

孩子们的照片摆放在50岁的她办公桌后的书架上,并排的是和黄时期的一些照片及荣誉证书。

"你还想要什么?

你最想要什么?

"杜莹接着问自己。

"中国非常需要好的企业家和创业家,而我的热情以及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于做企业,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回来。

"

2020年1月,再鼎医药(ZaiLab)正式成立。

顾名思义,再来一次,再次问鼎。

两次创业大不同

"第二次创业和第一次创业还是有蛮大区别的。

"杜莹说。

成立一年多时间,再鼎医药用于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创新药物ZL-2102已在澳大利亚开始一期临床,同时在国内也开始申请一期临床。

中国是呼吸道疾病大国,目前尚无好的药物可以治疗。

这一药物是再鼎医药从赛诺菲公司引进的,同时引进的还有另一个呼吸道药物,再鼎拥有它们的全球专利。

再鼎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性的新药研发企业,成立初期,采用了对外合作的模式。

之前,再鼎还与百时施贵宝开展了合作,引进了一个用于治疗肝癌的药物,该药物已在三期临床中,再鼎拥有亚太地区专利。

"第二次创业,基点不一样了。

"杜莹说。

相较第一次创业,全球医药研发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医药研发环境、人才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鼎采用了不同于第一次创业时的模式。

"不像以前那样大部分都要自建,过去十年,中国建立了CRO资源。

以前如果哪部分没有的话,在外面找都觉得不可靠。

"杜莹说。

和黄成立时,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CRO产业才刚起步,现在再鼎与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多家CRO公司合作。

利用CRO资源,使公司的运营更为高效、灵活。

"一个看起来很小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

不想进行一个项目,只要裁减对外服务需求,而不用裁员,这对员工也比较好。

"杜说。

再鼎医药现有20多名员工,办公地点在上海张江的一栋别墅里。

隔壁那栋别墅里是一家生物医药风投基金。

创办再鼎前,杜莹曾做过两年风投,是红杉资本的合伙人,投资医疗健康行业。

创办再鼎后,50岁的她接受了启明创投、凯鹏华盈、红杉资本和泰福资本等基金的投资。

拿到投资,再鼎团队很快组建完毕。

而第一次创业时,"招人是很大的瓶颈,那时候大家还没有看到中国的发展方向"。

杜莹为和黄招来的第一个人是曾为50岁的她工作过的人,第一批人也大多出于辉瑞。

一年一年,人才吸引逐渐变得容易,和黄在成长,中国新药生态也在变好,引来了更多的海归。

那些年间,杜莹等人也常作为国内创新药的代表活跃在海外相关的行业会议中,为50岁的她赢来了更多朋友及信任。

再鼎医药首席运营官巫荟博士就是2005年时在美国认识杜莹的,当时做风投的巫荟在台下听杜莹做创业报告,被杜感染。

后来,巫一直很关注杜,巫的一些朋友也加入到杜的公司中,杜巫两人的生活、事业开始有了交集。

"50岁的她的个性是希望开创些什么,大家走到一起,是因为50岁的她能给大家一个梦想。

"巫荟说,"还有50岁的她很大度,愿意跟大家分享,认可每个人在专业领域的优点,给一定的自主权。

小事放手,大事掌舵,沿着蓝图带大家向目标驶去。

"

"我在制药领域至少做了二十五年了。

"杜莹说,"有很多经验,国内国外大家也都知道,有这个信任。

大家愿意一起奋斗,一起打造中国最好的企业。

"

杜莹的领导力

不同于李革、鲁先平等人,杜莹回国的最初目的不是创业,而是帮助李嘉诚旗下的和黄集团寻找一个并购标的。

猎头找到50岁的她时,50岁的她正在美国辉瑞公司全球战略收购部工作,主管全球代谢类疾病项目转让及相关兼并收购。

一番调研后,杜莹认为和黄的原计划并不可行,以当时的国内水平,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化是很困难的。

50岁的她写了一个建议:

自建研发中心,成立公司。

由此,杜开始了有和黄支持的创业路,是和黄唯一的创始人。

从职业生涯第一天起,杜莹就展现出一种主动的特质。

这种特质不仅帮助了和黄的创建,也使得和黄在成长中不断影响新药产业政策,让后来者受益。

第一次去辉瑞面试,50岁的她被责问:

"谁叫你来的?

"杜莹博士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而当时辉瑞只招聘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

加入辉瑞后,杜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人力资源这种招聘不合理:

以来自中国的学生为例,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并没有机会进入盟校......50岁的她的建议最终被采纳,50岁的她也因此参与了一些招聘。

在辉瑞做第一个项目时,50岁的她发现项目小组开会不合理,主动提议改变开会流程。

在大公司里,通常都有明确的层级,辉瑞也是。

但这个刚来的博士,别人眼中的小姑娘,逐渐凭借一个个行动及其影响力,成为了这个项目小组的领导。

"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位置低,就不愿去做这个事,或是觉得做了别人也不会搭理你。

但我只要参与了这个事,只要看到有问题,就不会因为我的位置低而不去改变现状。

"杜莹回忆那段日子称,有一位领导的话对50岁的她后来有很大启发。

"领导力决定位置。

你有多大的领导力就能做到多大的位置。

"

对50岁的她影响深远的父亲也常对50岁的她说"领导力是天生的"。

"其他才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训练,但领导力是天生的。

领导力就是你要有一种感染力,你要有决断力。

"杜的父亲曾在政府工作,一度管理当地的大型企业。

所以,当50岁的她的邻居李革感叹"创业家就是创业家,不是创业家永远不要把他改成创业家"时,杜莹深感认同:

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不适合。

领导力是一个创业者的重要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天生的。

"领导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我常常跟大家讲,你要永远记得,你可以选择被动地等待,也可以主动地去参与、去影响。

"杜说。

新药是一个受政策严格监管的行业,而现行的监管政策还很滞后,不利于新药产业发展。

过去十几年,杜莹也在积极影响政府的创新政策:

"怎么样认定高新产业,怎么样加速新药审批,我们这一批人和政府花了很多时间沟通,交流成本也很高。

"从张江园区、浦东新区到上海市政府,杜莹逐层扩大这种影响力。

"十二五的时候,我也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审评委员,而且还是规划组的成员之一。

"

和黄也是第一家走"绿色通道"的新药公司。

2008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施行,鼓励对创新药实行"快速审批"和"特殊审批"政策。

同期SFDA向社会公布的《药品注册特殊审批程序实施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四类创制的新药、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可以进入这样的"绿色通道"。

"在绿色通道这件事上,政府是非常开放的,跟我们协调。

我们在摸索,政府也在摸索,我们把觉得好的方案提给它。

"杜说。

他们的摸索对于后来者有很多可借鉴。

只是这个曾经为解决新药审评难、审评慢的绿色通道,随着中国新药申报数量的快速增长,再次变慢。

在新药审评上,还存在诸多挑战。

"第一次是铺路,这次在铺过的路上再走一遍,希望该跑的地方可以跑起来,不要每走一步都在铺路。

"

"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年,政府对我们很支持,但是我们希望政策更加国际化、更加透明化,使我们的时间花在更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上。

"杜说,如果政策不变,依然会有很高的沟通成本,他们希望能够将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更擅长的新药开发上。

爬山不止

十几年间,杜莹也有过想退缩的时候。

比如生第二个孩子时,50岁的她已是高龄产妇,但孩子出生一个月后50岁的她已在FDA开会。

一家大药厂向50岁的她发出邀请,可以住在美国管亚太,很有诱惑力。

对比之下,当时的国内新药研发前景还不明朗,50岁的她的好几个朋友正在关公司。

杜莹最终没走,理由之一是不久前50岁的她刚从辉瑞又招了三个人......

十几年间,50岁的她也见过很多朋友经历低谷,包括李革。

药明康德上市后,一年时间,股价从四十块暴跌到四块。

但现在,李革已经带领药明康德建成一体化研发平台。

"大家能够最后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坚持。

"杜说。

两次创业间,杜莹投资了贝达医药等多家明星公司,也将一家公司成功地带到台湾上市,有着不错的投资业绩。

但50岁的她却更深切地感受到:

"中国非常需要好的企业家和创业家,才能真正把(医药)生态链建立起来。

在当下,要真正有影响力,还是要做好企业。

"

在药明康德宣布私有化不久后,杜莹和李革在一次聊天时也说起"人生是否有必要再来一次"这个话题。

在杜看来:

"我们走得早一步,年纪不算很大,爬到了山顶,人生不可能停在那儿。

"

"我经历过繁华,也享受达到顶点。

但爬山不只是为了到达顶点,过程更重要。

我希望人生每走一步,宽度都在增加,这既是一种自我实现,也给社会创造了价值。

"杜莹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